《姐夫的缝纫机》

文/端木家达

姐夫喜欢缝纫机

          我姐夫叫李贤宾,今年已78岁,他中等个子,国字脸,花白头发一边倒,高鼻梁,气色红润,精神矍铄。每天早晨与我姐结伴同行、锻炼身体,所以,我在溧水体育公园内外,经常能看到他俩的熟悉身影,看着他们身体杠杠的,我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因为父母离世多年,遇有伤心事姐姐处可一叙。

        姐夫出生在溧水的一个大户人家。解放前,他们家有良田百亩,长短工数十人,家里还有长短枪,他有个二伯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曾当过国民党大官,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后,二伯去了台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伯曾从台湾回到溧水老家来看了看,了却了一段思乡情,回台湾不久他就去世了。

          姐夫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自幼父母双亡,他们的大妈没有子女,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弟兄三,是大妈辛辛苦苦把他们拉扯大。解放后,姐夫家的田地房产归了人民政府。自此,兄弟三人自食其力,通过参加集体劳动获取收入,来维持生计。就这样,姐夫从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变成了普通农民,因为要下地干农活,就耽误了上学,所以,姐夫不识字。但他自幼聪慧,对裁缝这个行当特别感兴趣,立志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裁缝师傅,打算通过做个成功的裁缝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姐姐到了出嫁的年龄,爸妈为姐姐成家也操碎了心,为什么呢?首先,我家成分高,系地主子女,在那个唯成分论的时代,如果你家成分不好,什么好事也沾不到边,例,参军、上大学、招干等等政审都不会过关。这种情况下,如姐姐嫁到贫下中农家做媳妇,很可能被婆家看不起,会受气,一辈子抬不起头。因此,爸妈决定找一个成分相当的人家,这样或许姐姐就不会受歧视,而姐夫家正好也是地主成分,这样就门当户对。其次,那个时代农村嫁女儿,为了女儿未来的生活考量,父母一般都喜欢把女儿嫁给手艺人,比如,木匠、瓦匠、铁匠等,爸妈不例外,也为姐姐这样考虑,嘴里常念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姐夫他会做裁缝,也是手艺人,结婚后,只要小夫妻俩勤俭持家,日子也苦不到哪里去。正是因为姐夫的这二点得到爸妈满意,尽管当时他家很穷,穷到什么程度?“一间房子四个角”,但爸妈毅然决然,把姐姐嫁给比她大七岁姐夫。

        婚后,姐夫为了建设好自己的小家庭,开始了创业梦。他向村里左邻右舍,再到亲戚朋友,东借西凑,凑来了些钱,再托人通过关系,从供销社买回了一台属于自己的蝴蝶牌缝纫机,缝纫机到家后,着实让姐夫高兴了一阵子,那种感觉就像战士终于拥有了打仗用的枪。

          记得小时候每到放假,爸妈总把我送姐姐家去玩。一进他家大门,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姐夫的那台最值钱的缝纫机,把缝纫机放在门口主要是利用自然光,便于姐夫缝衣服。姐夫是个细心的人,非常勤快,总是把机头擦得铮亮;缝纫机上放着皮尺、剪刀、直尺及尚未做好的衣服;机旁有一块长板,常常看到姐夫在上面裁布、熨烫衣服;墙上挂着已做好的男女衣服,老远就能闻到衣服上散发出的阵阵布味。只要看到这种场景,就为姐姐骄傲,觉得她家收入肯定比村上一般人家高,姐夫能挣钱,有钱买肉吃,因此,特别盼着放假去她家。

          姐夫家住在李元村,距我家约五里路,村子大,好像有三个生产队,他家位于村子的上头。姐姐嫁过去时,仅有一间破瓦房(下雨天用脸盆接水),后面新修了半间房作为姐姐的新房。婚后,一九七一年外甥女出生、接着一九七三年外甥出生,姐弟俩都降生在这一间半房子里,两个孩子的出生无疑给姐夫家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和希望,但只要一想到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人,顿时姐夫就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那时我已十岁,正在上着小学,一到放假我就去姐姐家帮她带孩子,带孩子不吃亏,姐姐会做糖醋排骨给我吃,还打鸡蛋下面。住在他家的日子,经常看到姐夫趴在缝纫机上起早贪黑埋头做衣服,夏天蚊子叮咬,冬天冻得双手生冻疮,赶着做衣服。印象最深的是,那时生产队集体劳动,不准请假,村上人家送来衣服再多,姐夫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做。为了多挣些零钱,他很少午睡,吃饭象打仗,有时饭还没吃好,生产队长哨子响起,他只得放下碗匆匆下田去。到了晚上,我常常在姐夫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中睡去,早上天不亮,他已在缝纫机上做起了衣服。经过姐夫、姐姐的数年艰苦奋斗,一九七六年,终于在他们家老房子东边盖起了三间崭新瓦房。搬到新房子里时间不长,姐夫借钱又买了一台新缝纫机,他要自我加压,用新的缝纫机去挣更多的钱,因为这时两个子女越来越大,上学、吃饭、穿衣正当花钱,另外,盖新房子欠的债还没还清。

        这一时期正逢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已放开,也允许个体经营,经过多年的实战考验,姐夫的手艺也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应该说那时的姐夫,是一生中最高光时刻。一年四季生意兴隆,上门送取衣服人门庭若市,四邻八乡村民忙着请姐夫上门做衣服,付工钱不算,免费供吃喝,每到春节前夕,要想请姐夫上门做衣服真是不容易。因为姐夫家生意好,也挣到了些钱,姐夫、姐姐他们有了更大胆的想法,准备在新房东面再盖三间房,“功夫不负有心人”,又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打拼,姐夫家的三间新房悄然落成。就这样,姐夫用他的缝纫机默默书写着属于他的青葱岁月。

          不仅在村上盖起了六间房子,积累了财富,赢得了乡人尊重,而且姐夫、姐姐还把一双儿女培养的出类拔萃。现如今,姐夫的女儿、女婿定居在新加坡,两个大外孙长得聪明可爱。儿子,在溧水开了家公司,姐夫的宝贝孙子现在美国留学,即将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儿女们今天的发达,固然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姐夫的这台缝纫机也功不可没。

          一九八零年后,国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下商品极大丰富,尤其是服装行业蓬勃发展,彼时满大街最多的就是服装店,店里衣服既时髦漂亮,又价廉物美。这时,个体裁缝开始走下坡路,在大势已去情况下,姐夫才不得不收起了与他相伴数十年,承载他半辈子梦想的那台缝纫机。姐夫审时度势携姐姐进了城,在溧水大西门购买门面房,开了家五金店。前几年,因姐夫年纪大了,姐姐身体也差,就决定把五金店转了出去。

        姐夫快八十岁了,他一生谨慎勤俭,不抽烟,不嗜酒,忠厚老实,最大爱好就是看古装戏。到了这个年龄,身体仅有点小毛病,这无碍他的健康,近来随着年龄增大,他的听力有些下降。让我惊叹的是,他手机玩得相当溜,他知道用微信视频通话不花钱,所以,他与我通话都是视频,一般不打电话,聪明吧?难怪姐夫不识字还会做裁缝。

          现在姐夫、姐姐住在溧水一个不错的小区内,在老家种了些蔬菜,他们城里、乡下两头住,那台曾为姐姐家立下汗马功劳的缝纫机,早已放进了乡下的贮藏室。有时,我们在一起吃饭,偶然也谈到姐夫做裁缝时光荣,他的脸上依然会露出淡淡笑容。

开心的姐姐、姐夫

  2021年8月29日完善于单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姐夫的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