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和书本学习的区别所在

“现在日常的新闻并非是那鸡毛蒜皮,或者是长篇大论了,更多的是用数字和图片说话了。”

这是数据在我们接收生活的信息上面带来的一个很大的改观。

为什么现在的新闻报道通常是用图片和数据来说明,我认为我们不妨可以去从数据的角度来看看数据产生信息,影响判断的过程。

最开始的信息是由零散的数字组成,通常是单个数字,表示数量或者是特定的意义。而在密码学里面的密码排布的基础多数是由数字组成的。

那么一连串的数字出现了之后,我们进而可以通过这些数字内在的规律,或者是并列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得出对于我们有效的信息。

比如摆在我们眼前的是这一串数字,“114141”那么从英文字母顺序的排布来看的话,就可以形成一个信息“ANNA”这是一个人名,那么接收数据的人也就准确得到了数字之中所要表达的信息。

如果说像刚才的“114141”和“1144”、“105141425”“715”“2015”“1981516”就可以按照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得到以下一串信息“ANNA AND JENNY GO TO THE SHOP”这是我们在梳理成堆的数字,所产生的信息。我们通常是由这种碎片化的数字,由特定的逻辑关系,进而得到需要的信息。

那么得到了“ANNA AND JENNY GO TO THE SHOP”之后呢,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两个人去商店了,进而决定我们自己也跟着去,还是不去,从而对于我们的决策和判断提供可靠的情况。

零散的数字,经由特定的逻辑关系编排,形成具有价值的数据,然后经由这种特定的逻辑关系,来梳理,得到我们要得知的信息,进而影响我们做出的行动和判断。

这通常是数据对于人们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数据得出的信息,是我们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而我们经由数据处理加工过的信息做出影响我们生活的决断和行动。

这种数据的逻辑分析在大数据之中也同样适用,只不过大数据我认为它是由零散的数字组成,进而通过不同的特定的编排方式,形成有效的信息集簇库,然后我们的媒体,或者是政府根据这些特定逻辑的数据,得到对于他们有效的信息,进而做出合理的行动和判断。

但是为何现在大数据摆上了台面,我认为有下面两点因素是关键所在:

互联网的开放和信息的传播效率变高,人们不用仅仅从政府规定,市面发行的媒体来获取信息,而通过了一个更简单有效的平台得到了日常所接受的信息。

美国对于政府数据开源运动的推动,使得政府的信息和日常活动也变得透明化,而经由互联网传播,进而让大部分的人间接的了解和参与了时政的事件之中。

互联网在传播数据的效率是远远超过了过去所有的信息平台,甚至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当前的动态情况,让更多的人参与和了解更多。比如地震了,在过去通常是由我们的媒体录像机来传递信息,以及报纸的图片。但是现在直接上传YOUTUBE,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及时的参与进来了。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我们现在的网络主播不就是如此吗?

互联网的出现,代表了“人人都可以参与和联系任何在世界上直接发生的事情了。”

进而从一定程度上,我们生活之中和互联网连接的每一个人都和世界的一切东西联系起来了。这可是相对于过去的信件,或者是媒体的传递与联系紧密了太多。

“人人都可以参与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是我认为的互联网在传递信息最极端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发生的。

当然互联网的出现也带来了信息量的爆棚,人们是无法在一天之内处理互联网产生的所有的信息的。所以就需要信息的筛选和编排,简化成简单的概念,而与每一个人的生活产生足够的联系。我认为这样的话人们的大脑负荷因为处理信息才不会爆炸。

“即时产生的大量数字”“特定的编排和解读方式”“有意识的进行筛选和过滤”“最终成果的表现展示”成为了互联网向公众传播信息特征,无论是信息本身还是传播的渠道和解读的方式。

而图画的表达,则是让复杂的数据,凝炼成为简单的几个概念,进而让用户接受和理解,从而对于他们的生活做出决断,了解他们能够看到的世界所发生的一切。

因此很多的网民在社交的软件上面“似乎”变得更聪明了一些。

我想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互联网加强了我们和世界的联系,但是有没有这一种假设在里面。

“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和渠道,仍然是被有意识的过滤和引导的?”

其原因我认为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流程有两点可以提供支持“特定的编排方式” “有意识的筛选和过滤”,第一点“特定的编排方式”举一个例子就像中国的对联。

“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酿酒刚刚好,造醋坛坛酸。”是否会被编排成为“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酿酒刚刚好造醋,坛坛酸。”这个是我仍然对于互联网所过滤出来的信息保持疑问的一点。

“有意识的筛选和过滤”这个就有现成的例子,我们在日常的新闻联播上面看见“中国GDP世界第二”但是加一个人均呢,那就看不了了。所以我就在想在媒体和互联网传媒将信息简化成为概念的时候,是否有意的过滤和选择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然后将“我们能接触到的世界”塑造成一个精英阶层所愿意看到的情况。

当然这只是我的两个猜想在里面。如果说“有意识的过滤和选择”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那就是所谓的“知识付费”了,还有知识交流网站的共享了。

我认为,有价值的,培养我们技能,影响我们决断能力的信息都是属于知识的范畴。那么这样就有一种可能就是,大家在知识交流网站上面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只是人们对于世界认识和理解的一面之词,还有知识技能的“速成”窍门,甚至掺杂了太多的主观臆断的成分在里面,或者是有意引导和控制人们思想的可能在里面。(这么说可能有一些阴谋论在里面。)

所以我认为类似“知乎”的知识交流网站,它带给我们的是对于知识的交流,满足更多的是在于社交的目的。并非可以从上面学习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说的极端一些的话就是给很多装作有知识和学问的人展示和满足自恋心态的一个平台吧。我觉得这也是知乎通常叫做“逼乎”的原因。

在浓缩和简化信息的过程之中,这些被简化成为概念的信息未免多少会被“有意识的过滤和引导”了。我认为这也是信息在浓缩和加工的过程之中碰到的局限和障碍吧。

“把人们所有接受信息的渠道都美化成为乌托邦,那么人也就自我陶醉在乌托邦里面了。”这是我对于信息有意加工和筛选的极端情况吧。

“学习知识,为什么需要书,需要基础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书本是传达知识的重要媒介,它们按照的不是网络上面“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讨论,从问题来看问题本身”而是“从一个全局的观念和有特定逻辑架构的知识体系里面去思考,和接纳有效的信息。”我认为读书的体系和框架,可以让我们更趋于客观的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本身内部的构成因素和立场,以及知识学科发展的变动因素。我认为这是网站上面所带不来的。

书本通常会教会我们一种“特定的解读信息的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这里我指的书本不是科普类型的,而是具有专业词汇和独特的逻辑体系的丛书。我认为科普类型的也只是满足人们对于知识的好奇心而已。

而“特定的解读信息的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进而架构起我们自己初步的认知思维体系。

进而我们通过在实践之中产生的问题,来和同样具有相同疑惑和不解的人们交流,来思考自己问题的根本所在。进而解决问题,修正之前错误的认识。这是我认为的“知识交流网站”对于学习知识的真正作用所在。

我认为这也是“知识交流网站”围绕问题本身而讨论和深入的探究方式的原因吧。

不过现在很多的情况就是,大多数人吧“围绕问题本身讨论而深入的探究方式得到的结果” 当成一种基础知识去吸收和接纳,但是很多人对于问题的实践和理解并非那么详细和客观,所以很多情况下也导致了他们知道问题的“解决方式”但是在真正碰见问题的时候解决不了问题。颇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意味在其中。

“书本有体系的学习,会架构自己的思维认知方式,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以及在实践之中不断修正和补充之前得到的知识,那么我们在日常所接触到的信息之中就可以分辨出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进而影响我们做出对于形势精准的判断,来解决我们碰见的问题。

“知识付费”我认为不是花钱在“让别人来给我一个答案。”而是“找寻最新最全的专业学术体系的成果”锻炼和培养属于自己的认知思维模型。

不过因为“物以稀为贵”嘛,所以通常有价值的好书,成体系的最新最好的成果通常是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金钱去换来,进而消化和吸收。而且这种最新最好的东西多数只能在特定的渠道之中才能获得,毕竟学者的研究成果是需要回报的嘛。

不过了解未知的,建构自己的思维模式的时候,多少会有一些困难和疑惑所在,说归简单,克服就好。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我认为更多的是,先静下心来吧,看看自己真的要啥,然后再去有的放矢的去深入和了解吧。同样这个也是“说的容易,做的很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学习,和书本学习的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