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遗憾或许就在于世事无常(一)

前几天和朋友们去打球,讲起了少数民族这个话题。然后我就想到了《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故事。

故事情节略带离奇,我的朋友们几乎都接受不了这种什么姐夫和妹妹产生感情的这种颇具戏剧性的东西。

其实,我也接受不了。不过,也许是作者的文字功底过于深厚,对故事情节的描写也深情且真实。我理解了他们,感受到了那种在战争年代,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相依为命的那种相互的留恋和依赖之情,但我同样是不赞同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要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

韩子琪在师傅死后的艰难岁月中和师傅的长女暗生情愫,组建家庭,却又在炮火连天的伦敦与妻妹相惜相爱。

韩子琪的爱情,其实很真实,迎娶君壁是因为他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想要明正言顺的接手师傅的玉器买卖。一个人在温饱的边缘,首先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爱情。玉,是韩子琪的最爱;玉器行是他的事业。师傅是他的恩人,师傅死了,君壁和冰玉失去了依靠。君壁与子琪年岁相当,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人结为连理,子琪可以专心事业,君壁从此有了依靠,是很合适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时代总是在发展。韩子琪在经营玉器行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不停的学习。他的进步是飞快的,而君壁做为负责内宅的妇人,她的进步则相对比较缓慢。与此同时,君壁的妹妹冰玉,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姐夫能力出众,姐夫也勤劳能干,冰玉的青春不像君壁那样的匮乏,她无需担心每日的温饱,甚至还拥有了去学堂读书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冰玉也出落成了一个才貌双全,亭亭玉立的漂亮姑娘。

韩子琪事业有成,梁君壁嫁得良人,梁冰玉得以学堂受教,如果没有意外,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人生的戏剧性,就在于事事无常。一场战争,将一家人分成了两家人,而他们,貌似又还是一家人。

其实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战争开始的时候韩子琪要抛下妻儿孤身一人前去伦敦,对于书中的这一点,我是真的不理解。

冰玉去伦敦,是因为情场失意想要换一个环境,而韩子琪为什么去,并且还不带自己的妻子去,我是真的不是太理解的。

冰玉经历两次感情不顺,开始对自己的姐夫产生依赖并渐渐转化为爱情。

在最开始,韩子琪对冰玉的感情是拒绝的,是抗拒的。可是又有哪一个中年男人,能抵挡的了一个风华正茂的美女的追求呢?

再加上,彼时的伦敦炮火连天,在面临这种生与死的抉择时,男女之间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甚至是依赖。

他们觉得,伦敦暂且如此,自己的家乡肯定也不能幸免。

然而,戏剧性就在于,在这场长达八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他们所有的人,无论是伦敦的,还是中国的,都存活了下来。

韩子琪和梁冰玉,以为自己的家人可能在这场战争中死去了。于是他们抛却世俗的偏见和道德的束缚在枪炮声中抱在了一起。可能在这一刻,他们也没想过可以活着等到这场战争的结束。

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往往最容易产生爱情。因为在死神面前,可以不顾一切的做自己,反正都要死了,去她妈的道德!

可惜,所有人都活了下来。

在收到君壁的书信后,韩子琪和梁冰玉决定回国。

也许是在国外呆的太久了,也许是伦敦的不幸遭遇令他们将自己的家乡过分的美化,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去,却忘记了思考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直到即将到家,他们才想到,这是中国,不是在伦敦,韩子琪将以什么身份来面对在家中等待的妻儿。

这,是一个两难得命题,他无法不伤害任何人。

两女共侍一夫?这在新中国是不成立的。

而且冰玉作为一个读过书的人是不会甘心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其实这个时候的韩子琪,无疑是更爱冰玉的。因为随着时代的推移,没有受过教育的梁君壁,无疑是跟不上韩子琪的步伐的。

但是,韩子琪为什么选择了君壁而不是冰玉呢?

关于男人,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因为大多数的男人,会爱漂亮的,与自己心意相通的女人,但是他们更爱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社会地位。

如果在中国,韩子琪和梁君壁在一起,就意味着明正言顺,他可以继续经营玉器坊,是别人眼中,大难不死的君壁的丈夫。忽略掉冰玉和韩新月,他和君壁依旧是外人眼中和谐美满的夫妻。

而和冰玉在一起,他将会失去自己的儿子,也失去自己的社会地位,无论去往何方,他将永远背负这与妻妹背叛妻子的骂名,而在中国这个如此注重名声的国度,这些骂名也必将影响他的事业。

其实他可以放弃国内的一切和冰玉去美国,只是在中年男人心中,对冰玉的爱情并不足以使他抛弃这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遗憾或许就在于世事无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