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论语:孔子告诉你如何比别人进步的更快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但是在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老百姓也很久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中庸了。

功利主义,厚黑学、成功学盛行过一段时间,那时大家抨击中庸,觉得中庸就是默默无闻、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唯恐自己与中庸沾亲带故。

其实这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恰到好处、适宜得当的极致状态,是一种难以企及、需要终身追求的境界。

中庸不是“差不多过得去”的敷衍,所以学习中得过且过、工作中潦草马虎并不是中庸,而会导致你无所作为;

中庸不是“和稀泥墙头草”的老好人,所以为了取悦讨好他人失去做人原则也不是中庸,而会导致你里外难做人

太任性不好,太懦弱不好,智仁勇才是中庸;太奢侈不好,太吝啬不好,断舍离的慷慨才是中庸;太自卑不好,太自负不好,恰如其分的自尊才是中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行合一才是中庸;育儿无原则的溺爱不好,不爱不管不好,和孩子一起终身成长才是中庸;管理公司唯我独尊的独裁不好,甩手掌柜的放任不好,信任尊重才是中庸。

因此,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要把握一个度,中庸之道就是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方法做合适的事情做到合适的状态。

合适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没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如果有就不是极致状态了,如果有孔子也不会认为是难做的事情了。但是有一个渠道可以接近探求到这个中庸状态,那就是本心、良知。

做之前问问自己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欲,是公心就大胆的去做,你一定在通往仁德的道路上行进,哪怕过程是艰难的,世人是不理解的;如果是出于私欲,那么请赶紧悬崖勒马,你正滑入背离仁德的深渊,哪怕当下利益诱人,受到万人追捧。

做到这个境界真的很难,首先在认知上就很难接受中庸的状态。相较于中庸,极端更容易;相对于恰当,随性更简单。因为人的大脑不是为了求真求极致求完美,而是为了求生存。几千年人类繁衍生息的实事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而活,而不是为了探求真理而活。大脑喜欢简单的东西,能省力就省力,这样才有足够的能量来应对丛林法则和物竞天择。

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面对的环境危机并非用攀爬跑跳能应对的,社会更加复杂,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主动实践。危机从来都是同时出现的,大多数人的大脑都不愿意接受复杂的东西,懒于思考提升,所以只要我们认知到中庸的高级,愿意比他人多下一点功夫,认真的思考,建立批判性思维,就能在危中寻找到机,就会比他人进步的更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一句论语:孔子告诉你如何比别人进步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