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子恒
中后期的明帝国,总是给人以一种死气沉沉的印象。这段时期,接连出了几个备受诟病的皇帝,喜好玩乐、不受束缚的武宗,喜欢呆在自己营建的豹房里,他还自封“威武大将军”,让“皇帝”下旨,自己则奉命出征讨伐鞑靼小王子,还亲手杀敌,激励士气;即位的嘉靖帝,在登基二十年后,差点被宫女掐死,也因此受到刺激,搬离了紫禁城,终日寻仙修道;而后的万历,似乎先例一开,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索性就来个彻底的“无为而治”。
奇怪的是,在前朝如果皇帝这样行事,不是大权旁落就是国家濒临崩溃,而明朝整个国家机构竟然还能够勉强运转,实在是一件咄咄怪事。用《万历十五年》书中的话说,即使在不利的条件之下,仅凭惯性的作用也可以使这个王朝继续存在若干年月。
这股冥冥中的力量正是由帝国的文官们渐渐把控,在四方渐渐安定的几十年后,皇帝和文官们似乎努力规避了之前历代的所有弊端。它不致力于开疆拓土,也不愿意发展商业贸易,反而要保护落后的小农经济,务要使广大的农民保持淳朴和无知,使得政权平稳的运行,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于是,前朝的弊端好像再也不那么严重,威胁皇权了。和唐朝相比,本朝虽有汪直、刘瑾、魏忠贤这样的权宦,但从来没有形成汉唐时期,那种肆意掌握皇帝废立生杀大权的情况,武宗皇帝一声令下,刘瑾很快就倒台了。
又如藩镇割据,就更构不成威胁。明朝在四方安定的时期,基本又进入了宋朝那种重文轻武的模式,武官地位低下,根本形成不了威胁中央的武装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便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种情况——文官掌兵。从明中期的胡宗宪到后期的李成梁、袁崇焕,莫不如此,而且显然比起纯粹的武夫,有着更多的优越性。如李成梁,在辽东经营数十年,军事上屡奏凯歌,政治上被倚为不可或缺的东北屏障,捞足了名望和油水,还能名垂后世。
然而李成梁的名字似乎远远不及抗倭名将戚继光更加响亮,这多半是由于,李成梁名声欠佳,比不上戚继光抗击侵略更加令人振奋。但在当时而言,戚继光也无力改变武官总是低一等的现状。在万历十五年前后,戚继光黯然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中央朝廷的正式档案中却没有提到这件事。
戚继光是孤独的,他只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空。他是为了剿灭倭寇、保境安民而生,虽然他去世在蓟辽总兵的任上,人民却一直记得的是他在东南沿海的事迹。
早在嘉靖年间,倭寇在东南福建沿海等地横行肆虐,烧杀抢掠。这些倭寇的组成部分并不完全是倭人,还有很多客商和海盗组成的中国人混杂其中,危害百姓,他们打着倭寇的旗号,十成之中倒有七成是中国人对着自己同胞挥起屠刀。这些倭寇曾经创造夸张的战绩令人瞠目结舌。据说有这样一年,有一股五十到七十人组成的突击队一路长驱直入,杀入内地,竟摆出一副进攻明帝国重兵设防的陪都南京的姿态。当地官兵付出了三千人的伤亡才将其驱逐。
军备废弛,现实如此,而江南富庶之地,税赋又占到很大比重,嘉靖皇帝也不能安稳地在宫里修道,不得不考虑政局的安稳了,于是将戚继光调任到福建一线,负责沿海防务。戚继光到任之初,没有获得后方的多少支持,既没有上奏朝廷请求营造大型战船,也没法配备当时先进的火器。他选择了一条务实的做法,将地方配给他的部队裁去大部,重新招募一些自愿从军、淳朴憨直的农村青年,将那些举止浮华、游手好闲、混吃混喝的兵勇统统拒之门外。
戚继光立下了及其严厉的军规,这在当时和那些吃空饷的明军一比,似乎是那样的不近人情。在这支人数并不多的队伍里,决不允许有逃兵的存在,如若发现,要处以割耳之刑。临阵退缩者,由队长斩首,一人退缩斩一人,全队退缩斩全队。此外,军中没有任何娱乐活动,闲聊、打牌、喝酒不被允许,滋扰乡邻更是要严惩。甚至行军途中小解,也要割去耳朵。
但与此同时,看似冷酷铁面的背后有着更多的爱护,在戚家军中崛起的将领也不可胜数。他们在战斗中斩获的人头也将获得三十两的高额赏赐。每次大仗之后,戚继光就会和将士们团坐篝火周围,将他们的功劳一笔一笔记录下来,为他们请功。因此,士兵乐于为其效命,人人争先奋勇杀敌。
在军队结构和武器配置上,戚继光也做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创举。起先,他们并没有后方强力的保障,没有引进多少鸟铳火器,反而是以叉突枪、长矛为主,这是为了充分发挥长兵刃的优势,此外,戚继光还别出心裁的设计了一种新式武器——“狼筅”,就是大毛竹前端配上尖枪,这种武器据说有一丈三尺长,非膂力过人者不能胜任,作战时狼筅兵大发神威,一路横扫过去,既可以威慑敌人,还可以掩护战友。
他还专门为对抗倭寇设计了独特的阵型——鸳鸯阵。鸳鸯阵每队有十二人,设一名队长,指挥全队进退协调,两名藤牌兵,在队列左右前方防御,稳住阵脚,并且暗伏标枪伺机投掷,狼筅兵两名紧随其后,负责打乱敌人阵脚,在其后则是四名长枪兵,负责主力输出,在狼筅兵开路之后,将被扫倒的敌人戳死。最后还有两名镗鈀兵,发射系有爆仗的火箭,即远程火力支援,最后设有一名伙夫,负责后勤保障。也是在戚家军屡战屡捷之后,获得了朝廷嘉奖和缴获敌人物资,戚家军不断引进了火器,配备鸟铳手、火枪手。以至于后来全军的火器普及率平均达到30%左右。
甚至在当时,出现了后来炮车的雏形。这也是戚家军战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战车的性能以防御为主,长约15尺,平时平放在车辕上,作战时打开树立在一边车轮之后以代车箱,所以又称“偏箱车”。几十辆战车可以并肩衔接,摆成圆形或方形的防御据点。屏风最靠边的两扇可以前后摇摆,有如门叶,以供步兵出入。
这种战车还配备了先进的“佛朗机”轻炮两门。它以青铜或铸铁铸成,长度和口径还远远没有达到现在大炮的标准,可以从炮口发射铅弹。
正是这种分工明确、纪律严明的独特治军理念,还有先进的武器配置,让戚家军创造了可怕的战绩。戚家军到底有多可怕?往往在毙敌上千的情况下,戚家军自身伤亡只有个位数,甚至零伤亡。这和之前五十倭寇南京城下耀武扬威时的情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只有一次,因为戚继光因为决意肃清倭寇的老巢,在明知中伏的情况下还发起攻势,毙敌四千,付出了九十人的伤亡。战后他亲自祭奠将士英灵,放声大哭。
后来,倭寇在戚继光的清扫下,逐渐销声匿迹,海疆也恢复了往日的安宁。皇帝看到他的能力,将他调换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任职,也就是蓟辽总兵。这时候的明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在祖国的北疆,屡屡受到鞑靼人的侵略,他们生活在蒙古高原,其中俺答部落逐渐兴起。
戚继光此时成了统御北境十万大军的元帅,却深感组织上的松散,和他昔日的戚家军无法相及,于是他申请调来昔日任福建总兵时戚家军3000人的骨干力量。他大力动员士兵修建北长城,并增设堡垒,操练士兵,在蓟辽总兵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五年。
有戚继光拱卫京畿,俺答部深知持续消耗下去难以为继,在几年之后就与明朝廷达成和议。而这时候,是万历皇帝登基的前两年。万历即位以后,戚继光虽然仍然在任上,却再也没有了当初的锐气。当年的戚家军,好像一把尖刀,锋锐无比,可以深深的刺入敌人的心脏。而现在,他的十万边境将士,也不能过长城一步,零零散散的配置在长城里的各个狼烟台上。他的内心渐渐陷入孤寂和苦闷。
戚继光著有很多军事著作,也向朝廷上奏建议过许多具体先进的防御措施和办法,却未能引起重视。他性情慷慨,不置产业,妻子也离他而去,以至于得了病也没有备用的药医治,几年之后,他又调任广东总督,却受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又被革职,度过了最后几年赋闲的光阴。以前他的同僚和部下现在升官的升官,外调的外调,也少有人来看他了。他于公元1587年12月12日,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0岁。
《万历十五年》带给人们一些这样的思考。戚继光是一个英雄,却不是一个完人,正因如此,才显得有血有肉,更加真实,他并不清廉,曾经给张居正行贿,甚至于担任蓟辽总督时任上的账簿都刻意掩去,却又最终落得穷困潦倒的地步。他是真正的把这些讨好献媚的手段当成了富国强兵、为国尽力的手段。他的一生最大的成功,是他清楚地认清了现实,最大限度地适应了环境,无论是福建和蓟辽总兵,他都在这个岗位上做到了极致,远远盖过了同时代将领的光芒。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