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不预设?预设与好奇的关系

今天参加黄静老师的读书会《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

主人公是小华父母因吸毒与父母分离,总与身边的人发生冲突,被转介给黄锦敦博士,博士不提问题,却播放闽南语的歌曲,小华开始摆出自己离开家时的场景,帮父母吆喝上菜以及和父母吃花生、划拳、嗑瓜子的生活场景,让黄博士扮演他的爸爸。

这是叙事讲究“先有温度再有亮度”,“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不评判、不预设,音乐声中让小华慢慢松动,由游客型变成消费型,进入小华的生命故事中,与小华建立很好的咨访关系,提供温暖、安全、舒适的咨询氛围。

叙事建立良好的咨访氛围要保持好奇、不预设立场、不暗示怎么说的态度,在音乐声中游戏,扮演爸爸角色中问“在家里最让自己怀念的是什么?”孩子期待的方式,好奇引领孩子的新的故事。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以为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多,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还多,总想把自己的经验以上位者的姿态,有时是否觉得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没有做到好奇、不预设、保持中立的态度,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没有被听到,是影响良好关系的毒药。

好奇、不预设立场、保持中立的态度,也能让我们保持好边界,在生活中看透不说透,遇事憋三秒让真相飞一会儿,无论与孩子交流还是和成人间的沟通中要注意:这是谁的事?他需要的是什么?需要多久?

“未雨绸缪”可以看成就是预设,预设不是不可以,看看是什么事情,用的时机是什么,还要看是跟谁预设!

黄老师最后分享三个方面:

一什么叫不预设?预设与好奇的关系

预设一般是拿自己的是非观念去评判他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人。咨询与孩子交流时,对方还没表达时,不先入为主,不评判,不预设,不急着给建议和答案,不去假设。先清空自己,内心有更大空间,真诚和好奇让来访的故事出现新的转机,更好的进入当事人的世界,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和期待转嫁给当事人,要保持好奇之心。

预设都是不好的嘛?预设常见且不可避免。焦点聚焦正向,有他的立场,平时是关注问题,例外问句就是预设当事人一定有例外存在(黄皮书第七章)。聚焦现独特性,聚焦成功经验等各个流派都会有预设的立场。出现预设也不要对自己苛责。好奇可以让咨询更

二为什么保持好奇?为什么不预设?目的是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好奇、保持不预设,更有助于进去当事人的世界。

三怎么样保持好奇之心?怎么不预设?

(一)怎么保持好奇之心?

1敬畏!敬畏之心对当事人,敬畏之心对人性。尊重他的独特性。他有自己的生命故事。他有他的道理。他有他的难处。他是想更好的。他正在努力做到更好!如孩子遇到问题。

2尊重!接纳尊重当事人的一切,修养身心的阶段,身后一小步的陪伴。

3欣赏!不相信当事人只有问题故事,他有新的支线故事。

(二)怎么样避免预设?

忍:遇事憋三秒

观:我是谁?觉察为什么要表达?

放:想法是怎么出来的?稳住自己蠢蠢欲动的心,稳下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叫不预设?预设与好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