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发展实体经济要向“四化”转型

大家好,我是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顾名思义是建材行业的企业,是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今天我结合中国建材集团多年的发展实践,就实体经济这个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部分 实体经济的作用


做实体经济很光荣。中国建材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建材制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建材领军企业。目前拥有六个世界第一:水泥产能5.3亿吨,全球第一;商品混凝土产能4.3亿立方米,全球第一;石膏板产能26亿平方米,全球第一;玻璃纤维产能200万吨,全球第一;风电叶片产能16GW,全球第一;同时中国建材还承担了全球水泥和玻璃大型生产线和成套装备50%的业务,也是全球第一。国资委成立之初,国内全球规模第一的企业还较少,转眼十多年过去,我国的制造业、实体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体经济的贡献巨大。大家可能认为建材行业盈利空间小,但事实上建材行业对社会的贡献很大。现在提倡央企晒成绩单,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中国建材集团2016年营业收入2700亿元,其中税收150亿元;财务费用支付银行利息130亿元;拥有25万员工,提供了25万个就业岗位,人工费用180亿元;此外还为国家创造了近百亿元的利润。中国建材集团一年对社会的贡献达560多亿,我也常想实体经济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

实体经济很重要。我们现在的困惑是产能过剩,几乎每个行业都过剩,但少一点也不行。例如钢铁,我国一年要用7亿吨,出口1亿吨,加起来8亿吨。2016年我国销售水泥24亿吨,占全球销量的60%,煤炭约34亿至35亿吨。我国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需要的产品和产量都是巨大的,如果产量少一些,价格就可能成倍上涨。由此看来,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中央领导也多次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石。现阶段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认为上一轮经济发展最欠缺的是没做好实体经济,美国提出要回归实业,欧洲要再工业化。这对我们来说压力很大,因为我国现在出口量很大,“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都是我国的大市场,如果欧美国家再度振兴实体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抬头,对我国实体经济将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部分 如何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年也遇到不少问题,摆在我们眼前最迫切的是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如何使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在我看来,发展实体经济要向“四化”转型。

一是高端化。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很多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从中高端迈向高端,由过去的“跟跑型”、“并跑型”成为“领跑型”,绝大多数企业在“并跑型”、“领跑型”的阶段。30年前,我国的成套装备都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现在德国、日本很多跨国公司都来购买中国的成套装备和技术。我国水泥、玻璃等行业的成套装备和技术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了高端化。产品也是这样,过去我国修高铁用的水泥大多是从德国进口,每吨高达2000元,现在已实现国产化。过去石油钻井用的水泥也是靠进口,现在也都国产化。大家日常用的手机的液晶显示玻璃技术过去主要靠进口,现在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可以生产TFT液晶玻璃基板。美国康宁生产0.2毫米厚的电子薄玻璃,而中国建材可生产0.12毫米厚的电子薄玻璃,实现了从“超薄”到“极薄”的跨越。碳纤维是先进复合材料中最重要的增强材料,T800在航天航空、国防和民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基础,国内70%的碳纤维都是由中国建材集团供应,从合成到原丝再到碳化都是1000至2000吨大规模的生产线。

我国的工业要向中高端化发展,有的行业正在朝高端化发展,但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低端要淘汰的产品还充斥于市场,消费理念需要改变,法律法规需要继续完善。最近媒体报道了关于地条钢的问题,建材行业也有类似的情形。像水泥行业,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高标号水泥,美国的42.5和52.5标号水泥各占市场的50%,非洲也在用52.5标号水泥,而我国现在使用水泥的65%是32.5低标号水泥。我国水泥生产的装备技术一流,应生产高标号水泥,但市场上还有低标号水泥,也就是说我们的技术、产品已达到中高端或高端水平,但市场的消费理念还处于低端,因此必须改变这一现象。

二是绿色化。实体经济一方面面临着大量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减排、零排放的问题。关于工业生产能否实现绿色化,答案是我们完全能做到。提到雾霾,大家可能会和汽车尾气、钢铁厂、水泥厂等联系起来,但今天的新型水泥厂已不再是雾霾的制造者。我们现在的水泥厂,通过对粉尘进行电收尘和袋收尘处理,安装脱硫脱硝装备等方式节能减排,看不到任何烟尘,可以称得上是“花园中的工厂、森林里的工厂、草原上的工厂”。中国建材集团制造有五要素,依序是环境、安全、质量、技术、成本,把成本要素排在最后一个,把环境要素排在第一。因为环境一旦受到破坏,有些事物的变化是不可逆的。最近和爱人聊天听她讲网上关于家乡地下水被污染的消息时,我的心情很沉重,也想到家乡的老百姓以后该如何生活。我的专业是化学,对水源遭到破坏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多一些深刻的理解。当前水源、空气、土壤等污染已成为全人类密切关注的问题,过去我在国药集团做董事长时,了解到土壤如果受到污染,会造成中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工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应该和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而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和自然的融合发展。企业要积极发挥社会责任,投入一定资金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是智能化。智能化可以解决企业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劳动效率。工业化就是把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过程,电力、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都在解决这个问题,目的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以水泥行业为例,30年前每吨水泥300元,现在每吨200元,价格一直稳定在这一区间。房地产价格上涨很多,水泥却越来越便宜。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水泥行业还能取得效益,就是源于我们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以石膏板为例,过去每平米成本4元,现在2元多,售价3元多还能获得1元的利润,销售18亿平米就能取得可观效益。5年前玻璃纤维的成本每吨5500元,去年降到3500元,今年预计3000元,如此大规模降本靠的就是智能化。建材企业过去被看作是“傻大黑粗”,现在已完全不同,智能化进展很快。水泥、玻璃、玻璃纤维等企业都在大量使用机器人,快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过去一家日产5000吨的水泥工厂需要2500人,后来逐渐减至1000人、500人、200人,现在仅有50人还三班倒,生产线从原料采矿到包装,整个过程都是无人操作,完全智能化。中国建材在山东投资建设的万吨水泥生产线就是智能化的典型,上级领导来参观时称赞该企业技术先进,是高科技企业。

智能化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精准度。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精准,人操作都会有误差,机器人智能化操作可以做到非常精准。过去机械加工主要靠钳工的技术,而现在都是靠加工中心,精准度和难度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是实体经济、工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现在大力推广智能化,预计2025年能达到高水平。大家可能会想,科技的日益进步加速了产品的更迭,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也会加速企业的变革,企业以后都用机器人工作,那么员工该怎么办。我想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解决:一要学习,创造机会让所有员工进行再学习,比如可以创办多个10万人的大学;二是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事研发,也可以创办多个10万人的研究院。人有两个劳动工具,一个是双手,另一个是大脑,双手从劳动力中解放出来,大脑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企业持续推进员工的学习教育和企业的研发工作,按照这个思路去发展,人就有事做。

四是国际化。德国人赫尔曼·西蒙写的《隐形冠军》这本书近期很畅销,书中提到隐形冠军是指在全球市场中排在前三名,销售收入在10亿至50亿美金之间专业化的企业,德国的隐形冠军有1307家,中国目前只有68家,下一步增长隐形冠军最多的国家将会是中国。中国的实体经济要打造若干隐形冠军,中型企业或者中大型企业要发扬工匠精神,做好实体经济,以全球化为市场目标,兢兢业业做好一件产品,做到10亿美金的销售规模。过去我国的圆珠笔笔芯高度依赖进口,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圆珠笔由于笔芯的原因经常会出现漏墨汁等困扰,最近传来好消息,太钢集团耗时五年,终于生产出了“中国制造”的笔芯,有望在两年内完全替代进口。中国建材就是由一批隐形冠军组成,也可称为“单打冠军”,生产优质的产品,在市场上创造了多个第一。中国建材旗下的巨石集团生产的玻璃纤维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很大约50%,利润丰厚,这家企业就是隐形冠军。中国如果有2000多或更多的隐形冠军,未来在国际市场将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关键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不断提升各行业国际化水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志平:发展实体经济要向“四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