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八支分为外习练和内习练,您在哪个阶段呢?

不知从何时起,瑜伽八支这个词汇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虽然我还不能把这八支滚瓜烂熟地说出来,多少还是要经过一些思考,但我心里清楚这是瑜伽的根本,也是瑜伽的精华。若我们能时不时回忆一下这八支,对于瑜伽之路会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在研习班上,默瀚老师说,瑜伽八支的前五支是外习练,后五支是内习练。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划分,当然也可能是我才疏学浅。

我理解瑜伽是向内探索的旅程,所以我会更注重感受层面。在体式练习中,除了那个外在的体式样子,我会更关注身体的感受,至于高难体式我是否能做到,那些体式对我的身材带来了什么影响,反而对我没那么重要。也许,这源自我从小的认知,外在美固然重要,但那不过是一时的绽放,不如内在美来得永恒,况且内在美是有可能以外在美的形式展示出来的。

默瀚老师提到过,在瑜伽馆里,多少都会有学员练完体式后,跑到镜子前面,观察自己的变化。就像在健身房锻炼的人,时不常要对着镜子检查肌肉涨起来了没,赘肉有没有变少,而与别人谈论的话题基本围绕着身材。这样的执念,我不太会有,身材好了,又怎样呢?一个人能感受到幸福吗?处理事情时,一个人会变得更从容、优雅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几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真正的瑜伽,则不同,练对了,我们能泰然自若地生活,幸福、从容、优雅不过是手到擒来的事儿。

根据默瀚老师的讲解,瑜伽前五支分别是制戒、内制、体式、呼吸控制法、制感,这些关乎外在清理,之所以称为外习练,是因为外人可以评判练得怎么样。

制戒,关于我们与他人的相处准则,确实外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内制,关于我们内在的修为,一个人的修养若是提高了,外人会很容易感受到;体式,被很多人误认为是瑜伽的全部,自然会被外人指指点点;呼吸控制法,尽管它与精微能量相关,但练习得对与错,老师还是能很轻易地分辨出;制感,是指感官收摄,这个有点难,我的粗浅认识是,比如闭眼技巧,就是一种让感官收摄的方法,我们是不是练对了,老师依旧能看出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主动地紧闭双眼,但其实应该让上眼皮放松,慢慢地耷拉下来,跟下眼皮重合在一起。

后三支则是专注(总持)、冥想、三摩地,这些是内习练,代表外人无法评判。当我们闭上眼睛后,到底走到了哪里,只有自己知道,一切只能靠自己。同时,内习练的影响与效果也会因人而异。一个人的专注与觉知到底有多精微,外人无法检查,只有自己明晰,能走到多深,也就决定了一段个性化的旅程。

从研习班第三期结束后,我会规律地练习冥想,每天的时间不太固定,至少让自己坐下来,安静一会儿。不得不说,这场旅行真的很丰富多彩。有时,我感受很好,就想多坐会儿,但由于临时有事儿就得出来了;有时,明明时间很充裕,想让自己踏实下来,却坐不住,莫名地心就会很乱,无法安定下来;还有一次,我跟着公益课老师的口令,仰卧中冥想,突然就躺不住了,两腿无法伸直放着,只能弯曲一条腿,再后来,感觉脑袋里面被人敲了一下,神奇的…

诚然,如默瀚老师所言,向内观时,没有外在的镜子能帮到我们,只有自己的感受最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毕竟,每个人积累的业的印记不同,它们往往深埋在心底,对过往业的印记的清理和洗刷,只能通过内习练,一点点去感受和清除。


注:对于了解过瑜伽哲学的人,业的印记不难理解,但对于大众,我还没想到怎么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等我再组织组织语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瑜伽八支分为外习练和内习练,您在哪个阶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