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回去,还是任由孩子撒泼?好的家庭环境培养不出恶霸孩子

近日,网上一段视频吸引大家围观和讨论:

图片发自App

视频中一对母子坐在停靠路边的三轮车上,儿子在不停地扯拽妈妈的头发,纠缠了很久,不管孩子怎么撕拽,这位妈妈就是不还手,试图几次掰开孩子的手,无奈孩子越拽越紧,掰开了左手右手又拽上。

视频一发出,大家各种声讨不断: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评论区炸开了锅,同意以暴制暴的不在少数,认为只有“以牙还牙”才能制服孩子,有的庆幸自己的孩子不敢这样,围观者无不为这位母亲捏把汗,如今敢这样,以后该咋办。

1.孩子究竟怎么会变成这样?

有一部纪实公益电影叫《罪爱》,故事的原型叫杨锁,被称为“天下第一懒人”。从小父母生怕累着孩子,什么都不让干,好吃好穿供着,等到父母双双去世后,他懒到吃喝拉撒都在一间破屋里搞定……最终饿死在自家屋里。

罪爱如何来?源于父母把孩子养在了心灵的“舒适区”,舍不得让孩子向“学习区”迈进,最终这些孩子只习惯在“舒适区”的生活。

当遇到父母无法满足的事情时,孩子暴露的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

由于父母一味让步,满足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甚至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吃饭时把孩子最喜欢的放在孩子跟前,不让其他人吃;做了错事不及时引导教育……这些看似关爱的背后是溺爱,久而久之即使再乖巧的孩子也会变得专横霸道起来。

图片发自App

2.孩子撒泼时怎么办

一位爷爷带着可爱的孙子在超市购物,准备结账时,孙子不干了,怒吼着:“我就不要,就不要,你给我买那个大机器人,快点!”边说边把购物车里的蔬菜水果一件一件扔到地上,爷爷看了看孙子,说道:“家里的机器人不下20个。”“不行,就不行!”孩子扔的更起劲了,在跟爷爷叫着劲。

这位爷爷于是弯腰拾东西时缓慢地自说着:“小白,不生气啊,不生气!”“没事的,小白,不生气!”他捡着孙子还是继续扔着……

一旁的人看不过眼了,纳闷地问道:“你孙子明明在扔东西,你干嘛态度还这么好?”“哎,小白是我!”爷爷自我安慰道。

这位爷爷在孩子撒泼时,他选择了沉住气,不跟孩子对质,不与孩子一般见识。

这其实是很明智的做法,孩子在无理取闹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是噪音,你越是说他越跟你闹,所以第一招是大人要先安静下来

图片发自App

第二个办法可以设定一个安静区,在家中划一定范围,放一张小板凳,让孩子坐在板凳上,设定三至五分钟的闹钟,告诉孩子必须安静的在板凳上呆到闹钟响。

这个办法是让孩子学会自省,冷静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古有“面壁思过”,今天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个办法是转移注意力,当小孩子执着一件事情的时候,跟他讲什么道理都是徒劳。等孩子这股拗劲过了后,再慢慢跟他说道也不迟。

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打岔,年龄越小的孩子这招越管用,但这个办法也不宜常用,孩子不闹腾了不代表他的需求就没有了,所以最终还是要回过头来和孩子一起面对他的不良情绪。

3.好的家庭环境,养不出撒泼孩子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爱、平等、尊重、接纳、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爱是陪伴,爱是理解,爱是支持……我们所说的爱不是溺爱,溺爱的孩子只会更加专横和霸道。

意大利知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说的,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当孩子想看书时,就抽出时间陪着她看;当孩子玩玩具时,就坐在她身旁跟她一起玩;当孩子向你提出不合理请求时,多问问她:“你为什么要这个?还有别的办法吗?”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内心世界也是极其丰富的,不能总认为“小屁孩,懂什么”。忽视和放任都是不当的养育方式。

②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物质上不纵容不浪费不娇惯。

记得女儿5岁时有一次去小朋友家玩,回来后喃喃不休地说:“妈妈,晶晶家很舒服。我下次还愿意跟她玩。”

我追问下她才说清楚,原来小朋友家很整洁,东西摆放有序。至于其他的孩子也说不清楚,就是感觉很舒服。看来,一个好的家居环境对孩子也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教育。

③坚决不做打骂孩子的家长

打骂,无疑是给孩子的心灵灌“毒药”。

王朔也说,“打孩子,这叫欺负,欺负比你弱小的东西,你可耻不可耻?”

2010年,美国杜兰大学的儿童体罚研究专家Catherine Taylor经过研究发现,如果一名三岁的孩子每月被打两次以上,这个孩子在五岁时的攻击性行为会比同龄孩子高50%。

视频里,小男孩敢在大庭广众下视若无人地薅妈妈的头发,可想他的内心是极其愤怒的!

他一定是看见过这种殴打行为,而且不止一次地在生活中实践过。

英国精神病学家Oliver J.E.证实家庭的暴力行为会“代代相传”,这种轮回就像一种“隐形的诅咒”难以甩掉。

打骂,家长中毒,最终无效。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安东尼·比格兰也说,早期人类发现,用令人反感的方式制止对方的侵害行为,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被强制的痛苦体验,会给孩子种下反社会行为的萌芽。

下面这段视频也是引起了一群人共鸣:

图片发自App

评论区有的开始自我反省:

图片发自App

很显然这位母亲的处理方式非常理智,抓住机会教育孩子如何做个有公德的人,又很好地给孩子示范了一课。

要知道打一次孩子,就会加深彼此的仇恨。孩子小,肯定是打不过大人,但是不代表他长大打不过。

有暴力倾向的家长是因为第一次就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觉得打了挺管用,下次不听话继续打,殊不知表面上孩子屈服了,内心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一旦爆发后果可想而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期也是家长的成长期,还在以这种粗鲁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家长赶快醒醒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回去,还是任由孩子撒泼?好的家庭环境培养不出恶霸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