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苏轼---中国的苏东坡》(6)

【侠肝义胆,抱负远大。】

图片发自App

苏洵喜动,好劳作,家里不缺吃不缺穿的,故长得比一般人体格更健壮,生性放荡不羁,天生一副侠义心肠。文可安邦,武可定国一直是他的理想与追求。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十七岁的苏洵一路游玩去了开封府,目的是参加当年的科举选仕。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刚刚开始他的古文运动改革,倡导的新文风尚未形成气候,科举一直延用隋唐以来固定的模式。苏洵的文风与其标准相去甚远,名落孙山也是他自己意料中的事。

参加完科举考试的苏洵一肚子怒气在开封府街上游荡,转过来转过去,不知不觉就来到一个卖烧酒的铺子前面。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好香啊!为了考试憋了几天,突然间好想喝上一口。身在异乡,无亲无朋无友,找谁陪自己喝呢?遂决定买壶酒回客栈自己喝,喝完好睡觉。

“老板,小酒多少钱一斤?要好的”苏洵操着浓浓的眉州口音问道。

店伙计正忙着,听是外地口音,头也没抬一下回答道:“三十文”

北宋国营酒厂有定价可查:春天酿造,秋天出售,叫“小酒”,小酒分成二十六个等级,最低档五文一斤,最高档三十文一斤;冬天酿造,夏天出售,叫“大酒”,大酒分成二十三个等级,最低档八文一斤,最高档四十八文一斤(参见《宋史》卷185《食货志·酒》)。

“来一斤”,说完就掏出三十文钱递给伙计。

酒铺伙计抬头接过酒钱,把苏洵瞄了一眼:又一个穷乡僻壤来的落魄小生。拿了壶最低档的小酒递给苏洵,转身就接待其他客人去了。

苏洵接过酒壶,拔掉塞子,脖子一仰来了一大口。

“哺哧”一声,一口酒全喷了出去。心想:这他妈哪是三十文一斤的酒!

正想找伙计理论理论,这时店伙计先发话了:“小子,不会喝酒就别装,把你口水喷脏了的酒全部买了。

苏洵一听气得跳了起来,老子们每天除了游山玩水外就数喝酒在行了。这他妈什么烂酒十文钱都不值,也敢卖我三十文。

苏洵不凌弱,但也不畏强:“天子脚下,京师重地,还有没有王法?”

店伙计冲到苏洵面前:“把这些酒全买了,不买你就不想走了。”说着就伸手去抓苏洵的衣襟。

苏洵以为对方要打他,抬手就给对方来了一拳。店伙计挨了一拳,顺势就倒在地上大叫:“买酒不给钱啊!打死人了。”

苏洵一听,自己被坑了还被人当街污蔑,从小到大哪受过这种气,一步跨上去骑在店小二身上就一顿胖揍。边揍边叫:“有被酒铺子坑的,快来讨债了。”

很快,看热闹的就把街都堵断了。负责治安的城管也被吸引了过来,把场面控制了下来。

北宋实行文官制度,城市管理的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但不少城管工作人员是当地一些混混,利用执法之便占点小便宜是时常发生。酒铺老板经常干些缺斤少两,以劣充好等勾当,对这些“规矩”轻车熟路,把城管小头目叫到店里,偷偷的塞了一袋子钱给他。城管小头目象征性的问了问情况,毫不在乎周围围现民众的声音,直接以故意伤害为由把苏洵给拘走了。

既没出人命,伤人也不重,苏洵打人这事是可大可小,甚至官差可以不管。但酒铺老板私下里给官差送了钱,官差怎么也得走走过程,惩罚一下苏洵。

可是苏洵却一点都不配合,一身正气,一幅大义凛然的样子:

“道路不平傍人铲,他用劣质酒坑我,我打的就是他。”

“路见不平,理当拔刀相助。我看不得他坑人,坑别人我照样揍他!”

“你们领着国家的俸禄,理应为当今天子分忧,理应为民解难,不良商贩天天在你们眼皮子底下行骗,你们只知道收管理费,却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天子脚下都这么黑。外有金夷,内有污吏,我真为我们的国家担忧啊!

审训毫无结果,时间便被拖延了下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蜀郡郡主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将河水分成用于灌溉、航运的主流和用于排洪的支流后,岷江水害减少,航运繁忙,是四川人出入川的最重要通道。

处在岷江中游的眉州,上连成都,下接嘉州,土地富饶,出入方便。唐朝末年北方很多名门望族为躲避“安史之乱”等战祸,逃往天府之国四川,便选择在眉州的岷江两岸定居下来。至北宋时期,天下稳定,这些名门望族凭借深厚的家族底蕴,纷纷复出,批量科举入仕。眉州在宋朝319年中,为社会做出贡献,有名字事迹记载的进士就有886名,这些人绝大多数无背景无后台,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在全国各地干着基层公务员。

苏洵被关押,轮值的官差中有一位来自眉州,是时任大理寺丞(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程文应的远房侄子。便把眉州三大家之一的苏家的少公子苏洵被拘的消息捎给了眉州青神出生的程文应。

苏家三世不显,靠祖荫维持,程家与苏家平常只是礼节性交往,并无特别深交。但程文应听说家乡眉州苏家三公子在京都有难,还是亲自带人前去了解了一下情况。

虽然苏洵打人有过,但是对方有错在先。直接就被大理寺丞程文应(位列朝廷九公之一)担保了出来,带到了程家。

程文应向苏询问了问家乡眉州的近况,闲聊了半天科举、国家法度等话题,发现苏洵面有粗相,心里嘹亮,从小就读了不少书,心怀正义,志向高大,犹其对治国安邦很感兴趣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事不拘小节,说干就干,现在分明就是块棱角分明的璞玉,如果有人耐心打磨,未来前途可期啊!

看到家乡来的苏洵,程文应就想起了远在眉州青神的女儿今年应该快十五岁了吧。小女子从小喜欢看书,争辩书中道理。从前家里不富裕,吃了不少苦。但人穷志不穷,还想报效朝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可惜是个女儿身啊,前几天夫人还来信让自己为女儿找个好的婆家呢。

想到这里,程文应突然眼前一亮:女儿博学多闻,志向远大,遇事强势有主见,办法多。要是她能把自己面前这匹烈马(苏洵)给驯得服的话,自己奋斗了大半辈子都没实现的理想他们就可能给实现了。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眉州苏轼---中国的苏东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