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被极度自卑挽留的孩子如何走出困境?
各位老师同学,我们看这个问题,看完家长的问题,有两个感觉:一个感觉,这个问题很纠结,如果无意识的顺着那个问题看下来很痛苦;第二个问题,就我在这个表述里面,收到的是一个被困在了一个叫极度不接纳自己极度自卑的这样的一个状态里的孩子,看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都能明白,自卑,其实对于人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的完善自己,实现自己是有帮助的,当你深深的被挽留在某种状态,如果无法从这样一个境地里边去超越完成实现自己,这个是很痛苦的,我只能留在这一种状态里面,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卑的情结,所有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然后我慢慢地觉得还好,然后又进入一个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状态。
然后呢,为了挣脱这种状态,我们就继续的努力的成长,然后有冲突对撞,最终走出这种状态,其实人是一次一次的被这种自卑的情结这种状态,推动着往前走,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这个孩子很显然,是被困在了这样一个状态里边。
我用了一个词,叫被这种状态给挽留了,然后为什么说挽留呢?是孩子在这儿待一会儿,不是注定终生一直在这个状态里边的,只是被挽留了一会儿,这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我也希望爸爸妈妈能这么去想,就是我的孩子只是在这个状态里面被挽留了一下,给留的时间久了一点,仅此而已,我的孩子他终究会走出来的。
我们如何拒绝这种极度自卑状态的盛情邀请,而走向另外一个能够超越和实现自己的邀请,这个是家长诉求的一个点,我注意到家长的一个描述,孩子想当模特,实现财务自由,又觉得做模特儿不靠谱,觉得大自然能接受,而不能对人,跟人打交道是回避的,孩子对大自然是一种开放的状态,但对人是一种回避的状态或者防御的状态,然后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又不想换,然后其实渴望交朋友,又觉得自己不被需要,后又觉得自己长得丑,想割双眼皮,又觉得年龄大了,想法不靠谱。
然后感觉自己是悲剧,回避看悲剧的作品,每天只上网课不复习,以前看书多可是没人交流。其实呢,这是一个没有问题的问题。
我首先想说的是家长的问题,怎么说呢,它是处在一个很纠结的状态,或者说过度焦虑的一个状态,我不知道这样分析的对不对,从这里边,我看完这个问题,觉得我都快得抑郁症,过度焦虑,特别焦虑。而且,指出一个路,又自己把它堵死,给出一个方向,又给它堵死。
然后整个的感觉无法定向,我分析的这个应该是家长身上的感觉,就是一种极度的焦虑,甚至在情绪调节上,他处在一种失控的状态,没有办法去完成自己一个情绪调节的过程,我们好多家长在这边就受阻。
情绪调节,在神经语言学里面,要经过一系列的这种过程,像编码,对于你现在的这种心境的调节,内心,像这种语言,“我爱你”同样一句话,它有语境,你的心理环境,心境的调节,我们从一种很忧伤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到一种心境的恢复,然后进入自我防御,然后进入情感调节,如果你去分析它,它会经历一系列一系列的过程,会帮助我们进行好的情绪调节,会帮助我们产生思维定向的,先产生感觉定向,才产生思维定向,会让我们的注意力焦点,最终集中在一个事实上。
这边的问题问的,如果爸爸妈妈问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我能感觉到整个的情绪调节这一块是失控的,我们的思维注意力焦点,感觉无法定向,如果孩子也是这样,孩子的感觉也没法儿定向,这个让我想起来一个,我做个比喻,看大家能不能了解这个孩子,或者这个孩子父母的处境,爸爸妈妈理解一下自己以及孩子的处境。假如说你到一个风景区去旅游,在一个可以左右摇晃的吊桥上,通过这个吊桥要从一个高地,通向另外一个高地,下面可能是几十米深的悬崖,一个沟壑,然后我们就这么走,走到这个吊桥的中央,起了一阵风,我们内心突然觉得恐惧,腿开始抖,浑身开始抖,然后一种恐惧,一种焦虑,一种极度的对自己的不认同和害怕,因为好多人在看着你,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亲人,甚至都已经过去了,或者你追随的团队好多人都已经过去了,有的人在后边,你在那个吊桥上晃,你的腿越抖,这个吊桥左右晃的越大,在前方的伙伴,已经过去的人招呼你说,你过来吧,我们在这儿等着你,勇敢一点。
别人越是这么喊你,后边的人越是这么催你,你就越觉得自己无能,你又想赶紧过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可是两个腿呢,就一直抖,不听使唤。这个吊桥呢,更是不受控制的晃,你的腿左右摆,吊桥就左右晃。看上面这个孩子就站在吊桥上,一次次试图给自己勇气说我要过去,需要前方那些朋友,可是我害怕我没勇气,然后这个桥欲静而风不止。你说是不是外边这些因素不好,周围环境不好,周围这些人不好。说这个文学作品太悲剧不好,我这个专业不好,当模特不好,总是我们觉得这个环境有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在抖。
怎么说呢,摇晃的吊桥,这样的一种心理和处境,我是通过这个问题感受到的这样的一个画面,通过这样的一个事例画面,你再看一看这个孩子的处境,受这个环境的影响,受别人的这种鼓励,催促,召唤,孩子就会陷入另外一个问题,一种极度的自卑里面,他这种会被反强化,我想这一块的话,应该是小时候就形成的,孩子小时候应该就不被接纳,在同伴当中被人怎么召唤,孩子会形成一种更深的这种自我否定感,是我不够好,我无法胜任我的专业,我无法胜任群体,我无法胜任长得漂亮,这是孩子的一个困境。
我们有一次做活动,一个妈妈为了给孩子做榜样,要去挑战一个叫高空断桥,玩过这个拓展训练的应该都知道,要在几米高的一个高空,从一个踏板上要跳到另外一个踏板上,中间应该有一米左右的距离,然后妈妈恐高,在上这个吊桥之前,因为她注意力焦点在往上看。然后就就以好快的速度,就爬上了高空这个断桥,爬上去之后一踩上这个板子,就冲着底下的人,我们都在给他加油,孩子也在下面看着,也在加油。然后上去之后,就冲下边喊了一声说,教练,这个板子是不是没有固定牢,这个板子为什么一直在晃,教练就喊她说,板子没晃,是你的腿在抖,妈妈就紧紧的抱住那个柱子,说不对,这个板子一直在晃。我们就给她加油,妈妈的就死死的抱住这个柱子不放,大家在下边加油了半天,这个妈妈还是不敢过去,就抱着柱子。
教练说,要不你下来,你把手松开,我把你放下来,不行我不敢;要不你鼓鼓勇气跳过去,你就超越了自己,不行我不敢,就耗在这了,你说这个下来也不行,跳过去也不行,我想这个,就是孩子和问问题的家长共同的处境。
她是怎么跳过去的呢?我们所有人都不喊了,我们在那儿足够喊了半个多小时,然后教练一直在下边儿催,然后教练也不催了。我都给教练说,都别催了,这个妈妈的有恐高症。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她能行。就没必要,在下面一直激励,一直喊,教她怎么做。
我们只需要站到下面,平静的耐心的等待就行了,妈妈的那个孩子也不喊了,只说了一句,妈妈慢慢来,慢慢来,我相信你,结果,那个妈妈后来慢慢的从那个踏板上慢慢的松开手,站起来。我们看到的奇迹的那一幕,一个恐高症的妈妈,为了给孩子做榜样,虽然用了很长时间,但是从那个踏板上自己跳了过去,我们晚上讨论这个事情,有一部分人认为妈妈肯定就放弃了,有一部分人认为,说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当我们不再干扰这个妈妈的时候,我们觉得妈妈会跳过去。
这个妈妈对大家特别感谢的地方在哪儿呢?就是你鼓励她喊的时候,她更恐惧,当我们平静下来,耐心等待的时候,妈妈感受到了信任和力量。而且妈妈通过这个事,解决了一个恐高的问题。所以当孩子面临同样的处境,换一下角色,孩子面临的也是同样的处境,就是当孩子觉得自己老在这样一个极度不接纳自己,然后整个的感觉,思维,情绪无法定向,忽左忽右忽前忽后,无法定向,我们能做的,不要干扰他,如果真相信孩子,就像那一群人一样,让这个孩子有机会完成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否则他会更恐惧,他就抱着那个柱子,陷在这种深深的自卑情结里边,一直被挽留出不来,无法实现和超越自己,我个人感觉,孩子的这种认为自己不够好,极度的不接纳自己,整个的情绪调节能力不起作用,整个处在一种混乱状态。他并不需要谁去给他做榜样,给他示范,如何超越自己,如何跳过去,也不需要谁在下边儿给他喊,你加油跳过去,我觉得孩子需要静下来,这种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只有他自己能启动,他需要一个内环境,更需要一个外在的环境去支持他,就像我们很多妈妈,又想爱,又恐惧,又想让孩子学习,又想信任他,但是又怀疑他。我们这种情绪始终无法定向,我们大部分人都通过这样的情绪调节,慢慢开始定向到爱上面,尤其是在博瑞智学这一路长时间学习,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训练自己。
这段时间的大家听专业课,听董进宇博士的课,赵亮老师的课,汪莉老师的课,尤其是上一讲啊!王丽老师刚讲完的第一节课,我看了一下大家的作业好多家长,情绪产生了定向。这是很神奇的课,然后我们注意力焦点集中在了事实,集中在了爱上面,集中在了信任上面,一群人的开始沉下来,进入一个更耐心的状态,更平静的状态,然后我们情绪定向,时间精力定向,这是汪莉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的一个情感的场,给我们制造了这样一个内在的心理环境,其实孩子就需要这样一个能够静下来的环境,沉下来的环境。
推己极品,应该是这样的最近对这个问题或者是先把他合理化,这是我们很多人都会陷进去的一个问题,很多人。我在以前,读海德格尔的时候,好多话题是读不懂,我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袋里面有那么一句话就蹦出来了。
海德格尔描述这个人的存在,有过那么一句话,我以前还把它背下来,但是读不懂,我们人,都是处在众人之中,但是又孤独地生活,我们很容易失去自我,一且我们失去自我,我们就坐到这儿等待良知的召唤,我们希望借由这种途径,作为我们本身的存在。一些孤独的孩子极度自卑的孩子,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被影响这种存在的最深处,进而迷路,这就是一个迷路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走出来。我只是通过刚才那个比喻,给家长一些启发。
我们今天就不去想那么多原理,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在上边我讲的这个摇晃的吊桥,高空断桥,这样的一个的例子里面去想一想,沉下来想一想孩子真的需要什么,我们又在干什么?我们干的真的能帮助孩子走出来吗?当我们静静地等待的时候,也许我们干的更多,当我们什么都不说的时候,只是平静的笃定地望着孩子的时候。也许我们干的最有效,当你什么都不说的时候,说了更多,这是今天的这样一个分析,希望能够对各位爸爸妈妈有一点启发,能够有一点帮助。这个心愿足矣,我们今天早上的案例分析到这儿就结束,感谢各位的收听,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