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地理

图片发自App

通常我们对于地理学科的理解,无外乎仅在于大类学科分类的文科与理科之别。地理中有着天体运行、日月往来的规律;藏着山川起伏、江河奔流的成因;也有着自然人文、万物循环的道理。但在这里我想说明的并不仅仅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优势,而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抛开勾画的知识点,放下常用的教学案,从另一个世界来打开一扇通向地理的大门。

若是谈到中国地理的开端发源,从一开始便是充满传奇色彩的。首先,众所周知的“盘古开天地”便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当然神话归根于神话,它只是原始先民们对于自然世界的一种美好想象,并不能把它当做史实来跟它较真儿。不过根据史书典籍的记载,与中国地理起源最相关的,便是“大禹治水,始分九州”的说法。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专门记述当时地理情况的。该书依托大禹治水的故事,按大禹分九州的说法,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有关大禹治水的历史事迹在《尚书》、《山海经.海内经》以及《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中等也都有详细的记载。在《庄子·天下篇》中也说道:“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战国齐人邹衍依据大于治水分九州创“大九州”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由于邹衍此“赤县神州”的称法,在后世诗文创作中也常有所引用,如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泱泱大河,亚洲之东,在历史传奇的滋育下中国地理文化赋予了大自然独特的迷人魅力。历史的长河变迭不息,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中国地理的鬼斧神工而歌咏赞叹。他们将中国地理山水的魅力书写得淋漓尽致,他们赋予了自然的山山水水以美丽的灵魂。因此我更相信通过那些千古文章,带着五千年的文化去走近地理,去感受地理,这将是一次美丽而奇妙的旅程。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中华的地形地势复杂,丘陵错落,川谷纵横,三山五岳,大气磅礴。有泰山之雄;尽华山之险;尽黄山之奇;含嵩山之秀,山川之美可谓美不胜收。然说到中国山水,不得不提的便是传说中那神仙的故乡——昆仑山。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叹绝非是凭空想象。昆仑山许多高峰的海拔超过七千米以上,每年积雪融化后汇成一股股清澈的溪流,滋润着西北干旱的土地,补充着唐古拉山长江和巴彦格拉山黄河的水源。《尔雅·释水》中道:“河出昆仑之墟。”在郦道元所著的中国地理巨著《水经注》中,全书起首便是对峨峨昆仑的描述,“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郎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这里的意思是说昆仑山有三级,《昆仑说》一书中说:昆仑山的最下一级叫樊桐,又叫板桐;第二级叫玄圃,又叫阆风,最上一层叫层城,又叫天庭,就是天地居住的地方。虽说这样的说法带有些神话色彩,为昆仑山脉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也由此可见,昆仑山脉在中国地理中所处的地位之重。

  按照我国的地理区位的划分,昆仑山脉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西起帕米尔高原,东经青海省到四川省西北部,横贯新疆和西藏之间,全长约二千五百千米。婉如一条长龙横卧在中国的西部,素有"亚洲脊柱"之称。昆仑山由东、中、西昆仑三部分组成。东昆仑像一只鸟爪一样分出南、中、北三支脉,属于南支的巴颜喀拉山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昆仑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犹以盛产玉石著名,《千字文》中所谓“金生丽水,玉出昆岗”即是也。有山不可无水,在昆仑山以南,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和巴颜喀拉山脉上发源了长江与黄河这两大河流。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气若奔腾,东流到海沿途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自西向东贯穿了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形区。在流经黄土高原时由于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的原因使得黄河携带了大量泥沙,从而形成了地上河的奇观。长江滚滚,流不尽的总是驰骋着的英雄情怀,杨慎的一首临江仙,使得长江浪花淘尽英雄。长江素有天堑之称,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是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的世界第三大河流。其干流全长六千三百九十七公里,支流水系密集复杂,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 长江的干流主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最后注入东海。

地理是神奇的,在地球所受内力和外力的影响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秀丽的景观,这些景观也被历代诗家所歌吟着。如崔颢《黄鹤楼》中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还有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里所提到的鹦鹉洲和白鹭洲,就是由于江水中泥沙的搬运沉积或由流水对原有陆地进行侵蚀冲刷而形成的江中沙洲。鹦鹉洲,曾位于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相传东汉末江夏太守黄祖长子射在此大会宾客,有人为其进献鹦鹉,祢衡作《鹦鹉赋》,故得名鹦鹉洲。后来随着地理因素的变化,鹦鹉洲在明朝时开始逐渐沉没,时至今日,秀丽的鹦鹉洲也只有通过那些不朽的诗文,来重现它的风采。白鹭洲也是古代长江中的一个小洲,位于今天南京市的西水门外。但同样随着江流的西移,洲与陆地遂相连接。

秦岭作为中国南北方的一个大分水岭,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关于秦岭的形成演化在西北大学出版社“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演化”一文中说:“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从地壳形成与演化角度,以构造运动为主线,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初步认为秦岭构造带是在早期陆壳基础上,以初始裂谷形式发生,历经不同构造体制、不同类型造山作用,而以具一定深部地质背景的多期复杂裂谷系构造、俯冲碰撞板块构造、逆冲推覆与走滑构造为其突出发育特征的强大复合型造山带。 ”秦岭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到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确实可以称其为华夏文明的一条龙脉。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秦岭时有这样一段描述:“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竟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岩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这一段是写秦岭山脉中一座著名的山岳祁山,祁山是当时沟通南北的一处军事要地,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故事说的就是此处。郦道元引用《开山图》中的话说:“汉阳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这里想要表现的就是秦岭在祁山一带的地势之险要。唐代韩愈有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秦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深厚,通过这些也足以说明其著名于世。

中国古人是极其智慧的,有时在一些地方的名称中便已经蕴含了深厚的地理知识。最为典型的便是“山水阴阳”的说法,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如在古代诗文中频频出现的“岳阳、洛阳、淮阴……”等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方位上以南为尊位,山南为阳,可以理解为尊山南为阳。现实中,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就北半球而言,无论日照时长还是面积,山的南面都是大于北面的。至于水北为阳的说法,试想,如果一座山的山脚下全部是河水的话,山脚的南面挨着的自然是水面的北面。如“岳阳”就是位于天岳山之南,“洛阳”就是位于洛水之北。反之,山北水南的话,自然所受的太阳日照少,故而为阴了。如“淮阴”就是位于淮水之南。

  一些地名的称呼中有着深厚的地理知识,但有时在古代诗文中的方位名词只可以作为一个泛指,并不能够去当作地理方位去参考。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夜郎”是唐代县名,治所在今湖南芷江县西南。此处“夜郎西”指的就是诗中提到的龙标。按照地理方位,当时的龙标县实际是在夜郎县南,诗中的“西”只是为了押韵而泛指,并不能够按照现实的地理方位去加以理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从远古先民们的生活中开始,就已经有了中国地理的存在。在卷卷史册中一个朝代的兴起,一场战争的胜负,也都仅仅关乎天时地利。在人们口头歌唱的童谣谚语中,我们知道了看云识天。望着满天的日月星辰,我们有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论。中国地理与历史相行与文化相融,它被镌刻在了古老的文字中,地理不仅是一门现代的学科,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老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