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与孙中山第一次见面是1894年,那一年,孙中山二十八岁,宋庆龄一岁。
作为宋嘉树的女儿,她从小就知道孙先生是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英雄,而父亲则在各方面支持他的事业,这个聪慧的女子,居然公费考入美国威斯里安学院,而不是仰仗家庭获得求学的机会。
当从报纸发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消息时,她和妹妹美玲还是两名小小的留学生,他们激动地扯下清朝的龙旗,仍在地上用脚用力的踩,年幼的美玲挥舞着拳头,涨紫着脸高喊:打倒龙,打倒皇帝。
她洋洋洒洒写了篇《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发表在学院的杂志上,她说“中国革命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甚至是滑铁卢以后最伟大的事件”。
那个时候,她不过十八岁,对大总统仰慕极了,也为后来受尽非议的婚姻埋下了伏笔。
当她姐姐宋蔼龄因为结婚不再担任大总统秘书时,她继认了这份工作,甚至,进入角色的速度之快,连她上司都惊讶不已。
她是一个罗曼蒂克的女子,和孙先生无所不谈。
他跟她谈家庭琐事,谈他的妻子和孩子,革命的危险和机会。在景仰的男子面前,她表现的并不像一个单纯的小粉丝,而是一个平等智慧的女子。她经常打断他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描述对革命的理想,期盼和解救中国的愿望,她眼睛里闪耀着热烈的光彩,像一支火炬,点亮了他一度灰暗的情绪个失落的心境。
他惊讶的发现,自己不仅获得了精神支持,更得到了事业助力。
她陪伴了他半年之后,他创立了中华革命党。他真切的觉得,要完成革命大业不能没有她。
而她,由衷地爱着他,梦想为他和他的事业奉献一切
所谓的罗曼蒂克,总是带着强烈的自我牺牲的悲剧美
爱情遭到了意料之中与之外的阻力。
宋家大姐不能容忍的是,看见一个傻瓜在自己曾经失败的领域获得成功,亲妹妹也不行。
当年,宋蔼龄对孙中山的追求,在生活圈里人尽皆知,
而妹妹却执意去做自己曾经碰壁的事,更何况,孙中山接受妹妹的爱情,更是跌自己的脸面。
向来强硬的大姐郑重地与父亲交谈了这件事情,反过来将了妹妹和她爱人一军。
要成为孙中山的妻子,她必须经历政治和亲情的双重考验。
她的性格沉默而安静,缅甸的内向外表与倔强刚强的内里相辅相成,形成了柔中带刚的牢固组合。
她比姐姐宽厚质朴,比妹妹豁达本真,她不为政治权谋而生的政客,她是真诚希望在中国实现民主,民权,民生的女子。
母亲开导劝解,父亲权威斥责,把她软禁在上海的家里,不许离开房间。
1915年6月,孙中山把原配接到日本办理离婚手续,10月,她在女仆的帮助下跳窗走到日本
在跳下窗子那一刻,不知她是否有过瞬间的犹豫。
10月25号,他们在日本律师家中办理了结婚手续,下午在朋友家举报了婚礼。
那一年,他49岁,她22岁
但是,父母依旧为她置办了丰厚的嫁妆,派人张扬的送到了日本,以此来修补家庭成员的裂痕。
但是,她与大姐,此生再难得情投意合的默契了。
1925年,孙中山肝癌晚期。
3月11号,他叫来何香凝,千叮万嘱交代:善视孙夫人。而何香凝则立即表示尽力保护夫人。
最后,泪流满面的宋庆龄在三个遗嘱文件上签了字。
他去世了。
她一生中最柔软无助的照片,摄于他灵前。
第一次,她的眼神里没有了坚毅和笃定。
他去世后,她秉承他的遗志,以他的思想为思想,以他的事业为事业,几乎也看不到她私人化的情绪,她的人生背景总是领导国民党左派斗争,抗日联盟统一等历史大事件。
1949年,邓颖超带着毛泽东周恩来的亲笔信,入上海接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她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副主席。
尘埃落定,她的私人情感才在时代宏大的背景中流露出蛛丝马迹。
她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跟我一样,也是三兄弟,三姐妹,可是我却无法和他们通信。
她总是尽一切可能设法打听姐妹地情况,而在差不多30年的时间里,宋孙两个家族很少有人和她来往。
她出生于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家族,经历了最大的纷争,却始终是个纯粹的女子。
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女子,她幸福吗?
卸下沉重的家国情怀,她恐怕也是近代史上最令人同情的女子。
在生命如玫瑰般绽放的季节,却没有体验青春的烈火和激情,便站在了父亲般的伟人身边。
伟人故去,一举一动都代表了政治意志和方向,她是否有过片刻的轻松?
热爱孩子的她,一辈子也没有能当上母亲,爱比天大的她,独居56年。
她没有姐姐一般儿孙满堂,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
也没有和妹妹一样的琴瑟和谐,相伴到老的夫妻之情。
远离了小女人的喜怒悲欢,爱恨纠葛,她做的事情,有多少才是作为一个女子真正想做的?
有些女子,梦想的驱动力才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所以,她能够忍耐常人不能想象的寂寞和孤独,承受外界不理解和非议。
小女子改变生活,大女子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