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生贫穷的一点思考

“因为会把钱的地位放的很重,花钱会有罪恶感,做什么都缺乏底气,小心翼翼。”

“习惯对他人友善,却不敢对他人提要求,常处于一种畏畏缩缩的状态。”

这几句话摘录于一个帖子,话题大概是“为什么农村出生的大学生大都混不好”

这话题听起来颇有攻击性,甚至带给人点“被歧视”“被贴标签”的不适感(当然,我不是要去讨论这话题基于“农村出生大大学生混不好”的前提正确与否)。如果是以前的我,遇到这样的帖子,大概会努力搜集那些自己的高光时刻,证明给自己看,农村出生的我,和她们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但最近一两年吧,我反倒乐于找出那些出身贫穷带给我的个性中来的特征,即使是那些不好的部分。就像傅首尔说的“贫穷一定是有后遗症的”。我越来越清晰地感知到贫穷曾带给我、或者正在带给我怎样的后遗症。比如面对未来底气的缺乏,面对“一旦选错”时的紧张感,面对美好事物/仰慕的人时的退缩……

曾经在微博还是知乎上看到过一个热搜话题——老一辈有哪些糟糕的育儿经验,其中一条是——“不停地告诉孩子家里有多穷,他们有多辛苦。”我深以为然。因为我几乎是这样被教导到大的,我的弟弟也是。倒不是在抱怨,因为相比很多同等条件下的父母,我的父母已经做得不错了。更多的是反思,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以后也注定为人母,我希望我会做的比我的父母更好。

我确实承认,这样被警示到大的小孩会很久都难以脱离缺乏带来的自卑感。说“自卑”这么沉重的词好像有一些以偏概全,因为的确总有人摆脱了这种逻辑。但“很难摆脱怯生生的神态”却是具有普适性的。回望过去的成长岁月,我的确在变得越来越自信和自知。但依然能在很多个时刻感觉得到——我少有家境优渥小孩身上的那种爽朗大方,勇敢维护自己权益的底气、以及面对不确定性的那份“so what”,面对自己没体验过的东西,也常多多少少有些怯生。

当我坦然承认了这些,我想我变得更豁达一些了。因为承认是为了反思和剖析自己;而反思和剖析,是为了做出更好的改变。我知道我性格当中那些不好的部分是从哪里来,我也知道我该用什么办法和这些不好的部分相处和和解,并逐步地、自然而然地甩开他们。哪怕暂时不知道,我也乐于去摸索,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克服那些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暗面,让我成为更好的我。

我觉得“自然而然'这个词很美妙。意味着我不怕那些自己身上的暗面,且不需要艰难逼仄地和它们作斗争,意味着我不再有意无意回避我身上不好的部分,意味着有一天我走着走着,这些”怯生生的神态“就不再跟着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出生贫穷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