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收费区分的不是贫富

上一篇讲了用动态收费来治堵的经济学建议,包括旅游景点、道路、公租房等等,只要有拥堵的地方,收费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疏堵参考选项(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疏堵!疏堵!疏堵!),但这个建议经常会受到质问:穷人怎么办?

这个问题乍一看,好像不好解决,总不能说穷人就活该享受不到各种公共资源吧。

那咋办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兜个弯。


先讲一个经济学概念——支付意愿,支付意愿是指一个人愿意对某项事物实打实地付出真金白银的最大代价。任何一项交易,对买方来说,价格都必须是小于支付意愿的,否则不会达成交易。

此时就有一个经济学公式:支付意愿-实际支付价格=效用,效用必须≥0,买方才有可能愿意交易(效用是什么,以后再讲,姑且认为是赚到的感觉)。

比如:我愿意为买一辆代步车付出15万软妹币(RMB),超出这个数我就不买,15万就是我对一辆代步车的支付意愿,小于15万的代步车,都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假设我不讨价还价,选了一辆12万的车,此时我买车的效用就是3万。如果我经过讨价还价,成交价是11.5万,此时我买车的效用就是3.5万(发现了吗,所谓的讨价还价,都是在争取己方效用最大化)。

每一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支付意愿都有可能是不同的,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是个人需求,而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就太多了,一般情况下: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对春联有支付意愿,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则没有;

家里有病危亲人的人回家的需求大,相比之下,普通回家过年的人回家的需求小;

学古建筑的人进故宫参观的需求比普通游客大;

等等,不同的人,不同的因素,导致不同的需求水平和不同的支付意愿。

有人就批评这种观点,说:个人需求不可比,个人效用不可比,凭什么说家里有病危亲人的人回家的需求大,普通回家过年的人回家的需求小?

确实,个人需求不可比,个人效用不可比,看不见摸不着嘛,但是,价钱是可比的。

不要忘了,价格必须小于支付意愿,买方才会愿意交易,也就是说:虽然个人需求不可比,但是价格可以从侧面大概地反映出个人需求的大小。(这就撕开了一个血淋淋的真相:家里有病危的亲人,那你愿不愿意支付高价直接买飞机票回家呢?你愿不愿意支付高价直接包辆车直达呢?你不愿意?那说明这个病危亲人在你心里的位置不怎么样嘛)

这就得出一个很重要的推论:收费区分的不是贫富,是需求大小。

假设有一条路能直达美甲店和妇幼医院,车太多,堵了,路上有要去做美甲的富婆和要去生产的没钱的孕妇,如果收费的话,富婆会愿意绕道,孕妇会愿意付费(前提是:别以为富婆是花钱不眨眼的傻B,傻B才会有这种偏见)。


以后每篇文章还是写简短一点吧,一篇文章讲一个概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2篇 收费区分的不是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