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行的境界

青原行思禅师说过:"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文字作为信息传递符号和文明载体,不同的文字进化出截然不同的文明。中华民族自甲骨文开始就极重意象,可以说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靠更能满足大众各自的想象来维持更大规模的协作,所以总的来说是个别因缘际遇走上巅峰或者悟性极高的伟人,在以思想或者意识引领整个族群生存至今。

与天地抗争的神话寄托了这个民族务实、拧狠、习惯靠自己的底层基因,盘古、女娲、刑天、后羿、炎黄、大禹,这些图腾式的神人就是民族性格的折射,所以我们看到春秋之时的人重义轻生,直愣纯粹,以及在大争之世应运而生的诸家思想,目的就是为生民大众寻找可以遵守信仰、以适应新局势的想象共同体。百家争鸣,世事演变,历代王朝奉行的多是外儒内法,辅以佛教,以科举建立上升通道,来强化执政合法性,以及朝廷认同感。时至今日,在历经磨难屈辱,在废墟中重生,融合吸收西方强科学、重逻辑的意识和思想,到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层次,伴随着国家崛起,等到重返巅峰的时候,必然是一种集百家于大成的全新思想在引领,到那时,卓然挺立的中华民族才到达“见山还是山”的返璞归真境界。

中华文明就是民族基因、性格以文字为工具载体一代代的进化,“中原”与“蛮夷”的博弈、融合、迭代、进化,逐渐生成如今的样子,只要保持开放包容,就永远会有勃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个体的进化是个不断与外界博弈进而更加适应的过程,本质还是适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进步,至于到底是不是真的“好”,评判的标准是什么?人类照此发展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会不会走向深渊?我们不知道、也似乎不是渺小的个体能想得透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被飞速更迭的社会抛弃。

有生皆苦,红尘打拼免不了俗世侵染,点滴都是业障,但也是炼心之处。

人类作为物种进化至今,仅仅是活着就很不容易。人口大爆炸、物质充裕不过是不到百年的事,即便如此,这世上从统计学来说,90%以上的人还都停留在满足食色性的生存需求层次,没时间、也没有认知想生存之上的东西,活着如此不易,已经耗干了精力,有的空闲就是在满足基础欲望。

见山是山。

如今活在大城市中、享受现有的一切,还能看到本文的,至少精神层次、大部分家庭实力是站在全球10%之内的,受过高等教育、可能还有颇高的起点,放眼望去,确实容易有明显的优越感。我们会觉得自己很聪明、很厉害,周围的人为什么都那么愚蠢,可能真的是自信,更有可能是自负,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真实,一知半解,所以经常会有骄傲或者与理想不符产生的痛苦,像在沼泽中挣扎。

见山不是山,不管如何,这个时候阻碍进阶、一叶障目的的恰恰就是自己。

我们说每个人都是过往所有经历的集合,如今表现出来的都是过往经历的某种呈现。可能是自己的认知不高,也可能是别人真的不如自己,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走到现在一定是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以及运气等等一切因素决定的,我们的某些不好可能只是还做不到,反过来看,这些不好不正是我们可以用功做事的地方吗?

好的规则或者秩序能规范人的行为举止,我们的修行就在于让自己精神饱满,尽可能的在能力所及内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至少在以我们为中心的场景内是可以让人向好的。要知道不好的人,或者我们好人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做出不好的事,这都是在受业障,在受苦,有佛心就是要度苦厄、渡众生,我们就是要修行来影响不好的事情,如果反而被“坏”影响,岂不是自己也入心魔、地狱道?

等到突破到下一个境界,就是传说中的内圣外王,或者心怀大爱,或者说普度众生,本质是对这世界有爱,心怀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好的愿景,并不是某些特定的群体,我们努力产生影响的对象,不是个体,不是群体,不是对谁,而是对整个社会,社会变好,身处其中的人自然会有好处,哪怕只是变好一丝。比方说通过做出来某个产品,或者某个思想作品,或者某个组织,对行业进而对世界产生好的影响力,这就是渡众生,咱们传统儒家说的“泽被生民”,就是通过一件落地的事情,凝聚一些价值趋同有影响力的人,实现自己的某些理念传递,这就是修行。

阳明先生说:“心性须在事上磨”,唯有历经万千磨砺,饱经沧桑依然明亮,这就是见山还是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修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