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

春节将至,“吃”成为各地人们过年的重头戏之一。过年就要吃那一口家乡味,乡土的味道是头脑里割舍不掉的乡情和记忆。

张小娴在她的散文里提到,多年前和蔡澜一起吃饭,一个晚上跑了八个地方。在一个地方坐下,菜上来了,只要说一声“不好吃”,蔡澜就立刻说:“不大好吃就不吃,我们到别处去,倪匡说的,在我们这个年纪,吃一顿就少一顿。”

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果然是这个道理,所以每一餐都不要辜负。随着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品质化,人们青睐的美食呈现新热点和新变化。随着春节临近,人们对食物的偏好凸显了地域特色,传统菜肴回归成为春节期间餐饮的典型特征。

书名:雅舍谈吃

作者:梁实秋(1903―1987)

类别:散文集

年轻最大的资本,是有好胃口。眼睛一老,就看不了食物诱人的色,鼻子一老,就闻不到食物动人的香,舌头一老,连食物的软嫩香滑酥脆辣麻也尝不全了,光想想也觉得可怕,还谈什么节食减肥,趁着志气犹存,年节将近的这段时间认真读了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

本书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其中初版收录文章57篇,每篇都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目,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读来常常口齿生津,馋涎欲滴。

修订版将全书分为两 个部分:“雅舍谈吃” 和“谈吃拾遗”。“雅舍谈吃”完整收录初版《雅舍谈吃》所有内容;“谈吃拾遗”辑录初版《雅舍谈吃》未收录的39篇谈吃美文,这两部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极其完备的《雅舍谈吃》。

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现在想想,其引人动心之处是在吃之上的,那是一种对逝水流年的追忆,是对家乡风味的念念难忘。

--------------------------------

这世间的味道来源于食,更多地发至于情。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

能够在浮华的世界,找到真味道,非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才可以实现的。梁先生曾于一个冬夜偶然听到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不禁出被窝、取油灯、看小贩刀刃横飞,遂得一盘,重新躺下,枕上咀嚼,直至入梦,这段可真让人“馋”。

《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梁实秋先生无疑是一位知味者。在真正的“谗”面前,“懒”字自根本无立足之地藏身之所;真正的谗人,能“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只要能够一饱口腹之欲,即使千难万阻,依然所向披靡。

不知味者恐怕未必以为然,因为我还没能修炼到如此境地,还是“懒”字当头,就算腹内馋虫暴动,仍然懒得“自食其力”,宁愿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在想象中一膏谗吻。

--------------------------------

年轻的时候,即使不懒,一个晚上舍得跑八个地方,结八次帐换来一次舌头的满意,也没有相当的财力,。即使有这个财力,味蕾也没有相当的功力,即使有了相当的财力和相当的功力,也没有多余的精力。

有人说看一个人对待吃饭的态度,就能大致看出他的生活方式和品质,甚至是为人的修养,处事的状态,以及其中所浸透的人生价值观。深以为然,年轻的时候,恋爱大过天,跑得最勤的是和女朋友约会,嘴巴只顾得上说甜言蜜语,哪还顾得上吃饭。

在梁实秋十四岁进了清华后,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在家只能吃一顿午饭,母亲怜爱他,总是亲自下厨,特地备上他喜欢的一大盘肉丝韭黄加冬笋木耳丝,临起锅加一大勺花雕酒。令梁实秋先生难忘的,还有母亲做的核桃酪,熬的粥,……这些美食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梁实秋先生也深爱着母亲,思念着母亲。

“菜的香,母的爱,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涎欲滴而泪欲垂!”

--------------------------------

《雅舍谈吃》不是食谱,不是教人烹饪,不是解析营养,只是一位文学家不忘乡情,不忘故旧,藉一饮一啄,写其当年的体会。不掺杂太多的人情轶事,通过吃食把那个时代带了出来。梁老先生博古通今,从一个简单的菜肴,竟能生发出那么多好听的故事,那么多灼灼的道理,言辞清雅幽默,感情朴素真挚,一路读来,犹如一次文化的聚餐,其味郁郁,其情浓浓。

如有人食欲不佳,梁老先生的这本散文集,是最佳的“开胃散”。一开卷,地道小吃、精品妙宴、珍馐海味、茶水点心、时令果蔬,伴随着老先生清香雅致的笔韵,色香味俱全地奔袭而来,让人口中津液肆流,腹内咕噜作响,必欲大快朵颐而后快。

品读这本书,一直有一种感受,虚虚晃晃的飘摇在潜意识里,抓不到合适的辞藻来言表。直到重读“作者简介”,里面的一句话醍醐灌顶,让我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豁然开朗之感:“梁实秋躬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的处世哲学,追寻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这句话,恰如其分!

视吃为快乐的人是令人快乐的人,精神上满足,平平淡淡的食物也能吃出无穷无尽的味道。

--------------------------------

代序

这些谈吃的文字,前二十一段刊于《联合报》副刊,以后各段刊于《中华日报》副刊。随便谈谈,既无章法,亦无次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我不是烹调专家,我只是“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游徙不广,所知有限,所以文字内容自觉十分寒伧。大概天下嘴馋的人不少,文字刊布,随时有人赐教,有一位先生问我:“您为什么对于饮食特有研究?”这一问问得我好生惶恐。我几曾有过研究?我据实回答说:“只因我连续吃了八十多年,没间断。”

人吃,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所以孟子说:“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专恣口腹之欲,因小而失大,所以被人轻视。但是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这个“小”不是绝对不可以谈的。只是不要仅仅成为“饮食之人”就好。

《朱子语录》:“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我的想法异于是。我以为要求美味固是人欲,然而何曾有背于天理?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

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一日甲子中秋,在台北。

--------------------------------

美食在作家的笔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代表。蔡澜说: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梁实秋先生通过《雅舍谈吃》讲述美食,回忆过去品味美食的经历,对母亲深深的爱,对故乡浓浓的眷恋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也展露无疑。

梁先生此书,未见画册食图,只凭文字,便能够引人垂涎,真可谓强大的艺术“诱饵”呀!只是飘飘摇摇百年已过,当时之滋味不知何处可求,我们该如何解馋?好在先生文字妙趣斐然,随处翻来,皆可偷得一两处文字盛宴犒赏自己,也是莫大的安慰了!

吃好吃的容易,写好吃的难,生活且行且吃且珍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雅舍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