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个写作写得好的人,所以我自也不会是个教作文教得好的人。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想说说我眼中的写文和教文。
最近半期考试结束,我改作文部分,这次半期考试的作文题是《别样的 情》。例如“亲情”“友情”“温情”等,绝大多数写的都是“亲情”“友情”。
看下来的结果,惨不忍睹。他们对于“情”,全出自玛丽苏的情节。这突然让我想起了上一届一个男孩子的一篇文章,大致是这样的:
锅里的油跳出来溅在了妈妈的手上,瞬间起了几个大水泡,我冲过去,拉着妈妈的手,眼泪滴在了水泡上,我忍不住说“妈妈疼不疼,妈妈我爱你”,妈妈亲了一下我的额头说:“孩子我不疼,妈妈也爱你”。
这篇文章我终身难忘,我问他,这事真的发生过吗,他说没有,这样写是因为小学老师告诉他越矫情越容易得高分。
所以在这种应试的教导下,我们的三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次,我又看到了种种奇葩文章,比如——
爸爸加班,打电话让我们提前吃饭,但我们没有,做着饭菜一直等着,爸爸回来看到满桌的饭菜,眼眶红了,亲了亲妈妈的嘴唇,亲了亲我的脸蛋。说,你们久等了。
满头大汗,因为这在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现在的家长,动不动就把孩子扔进“作文补习班”,觉得一劳永逸,然后那里面教什么,主谓宾定状补,怎么过渡怎么开头,有用吗?没用,那不叫作文,那叫语言基础结构。
什么是作文,我自己理解——组织情感、底蕴和文化。没有情感、底蕴、文化的文章,无论再好的文笔,都是泡沫。就如没有钢筋的大楼。
所以我从不相信什么作文课,讲讲这用什么词,那用什么句,在我眼中全是假的。因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聊出来的,是老师和家长在生活中陪孩子聊出来的,聊一些国学、聊一些感悟,给孩子的心里铸一套坚实而正确的钢筋结构,才能够迎接种种的作文题。
那究竟聊什么呢?我的见解:
一、聊国学
中国5000年的底蕴,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中国了,这种文化底蕴值得所有人去学习,历经了那么多年的风霜还能屹立于世,这很难得——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论语中庸大学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都是很好的品质和作品。了解这些,就会明白,中国人的“情”不会如此直白。这些情节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或西方人的家庭里。在中国,如果真的出现爸爸不回家的情况。大概率会是这样的情景:
(1) 妈妈不大聪明的——爸爸说:“你怎么回事,我不是打电话了吗?”妈妈:“我等你一起吃。”爸爸“干嘛等,不是让你先吃吗?”焦急啊,也是爱啊,中国男人自古以来就不大会表达情感的。
(2) 妈妈聪明点的——爸爸说:“你怎么回事,我不是打电话了吗?”妈妈:“我不饿。”爸爸:“快吃快吃。”
这才是中国家庭大概率会出现的情形,中国男人的爱是一种含蓄而沉默的爱。所以大凡很热烈的都不能长久。在美国人家会说:“你们真恩爱”,在中国就变成了“秀恩爱死得快”。所以别受外来冲击的影响,别玛丽苏,多带孩子理解一下国学。5000年的文化底蕴,岂是西方短短几百年的冲击就能打散的,如果上述家庭没在西方生活个几十年,那早就散了的。
还有的孩子甚至写到“初中爱情”,说初中生当街接吻是爱情的表现,那毫无疑问也是被电视剧冲击了嘛。那就和他聊:“这种行为无关对错,但西方人可以,东方人不行,为什么,你看肤色不同,头发不同,人种不同,我们是农耕文明,人家是海洋文明,没有孰优孰劣,但就是不一样。”什么都聊,孩子才能有中庸的认识。
二、聊感受
这次的文章是“情”,情是什么,就是感受。孩子很难从行为中去体验感情,因为他不了解文化。所以我的见解就是,老师家长得多聊感受。你今天的这种行为我是什么感受,因为你做了什么事,我希望你下次怎么做。孩子会很喜欢听,而且每一次听对他都是一种灵魂的震动。无论是道歉、还是感谢、还是心疼,只要有真诚的表达,那比任何教育都有用,更能刺激心里的震动。每一次诚实的表达,都是一种对生活的了解。
三、聊思辨
初一记叙文初二说明文初三议论文。任何一种文体,都必须包含思辨思维和哲学思维,否则会十分乏味。没有底蕴的文章,初中或许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勉强可以存活,高中根本没办法。
和孩子聊一下,这件事你是怎么看,这个人你如何评价,你觉得他一定是对的吗,你觉得他一定是错的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该正反面怎么思考。
教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因为任何事都是如此,在一个角度有一种解读,另一种角度有另一种解读。拥有了思辨思维的人,才能写出中正而又深刻的文章。
篇幅不够,不多加叙述。但总的来说,作文决不仅是文笔,而是一种生活的感悟,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比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重要多了,无用乃为大用。若不信,看看朱自清的《背影》,没有多余的赘述,却总是忍不住让人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