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欲望女孩是如何陷入“借贷”泥潭,跌入命运深渊的?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写于1851年的《包法利夫人》,讲述了一个悲惨故事

在修道院受过良好教育的爱玛,是一个富于幻想、梦想浪漫爱情、向往贵族生活、有些虚荣但很有才情的农家女。她的丈夫包法利先生则是一个老实懦弱、死板平庸、无雄心才干、家产微薄的乡村医生。

爱玛对浪漫爱情的追求让她二度出轨,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见习生。爱玛对贵族生活的渴望让她不断借债购物,给投机商人造成了可乘之机。

她的偷情没给她带来幸福,而借债倒使她成为了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也被她挥霍一空,情人又不肯出手相救。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尽。

凡事都有前因后果,爱玛的悲剧,首先是因为她想要更浪漫的爱情,而丈夫却不能给她。她想要更好的生活,而家境又不允许。然后,无法平息的情欲、物欲支配着她,开始了偷情,开始了借债购物。

当情人抛弃她后,让她精神上几近崩溃,同时,居心叵测的商人勒儒的诱骗,又让她借债愈演愈烈,最终在无良商人的盘剥敲诈下,走上了这条不归的路。

爱玛是如何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一步步深陷到高息借债泥潭中的呢

人们借债购物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每个人都有欲望,所以,一个人欲望太多固然不好,但也不能说是有错。爱玛也错不在她的欲望,而是错在用错误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让我们看看爱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是如何一步步深陷到高息借债的泥潭中的。

爱玛婚后对生活现状不满,并经历了一次“求之不得之苦”的恶劣日子。第一次见到莱昂,二人便精神出轨于对方。后来,因为“对这种没有结果的爱情莱昂已感到厌倦”,莱昂离开了,这让爱玛非常痛苦。

为了摆脱痛苦,也为了更靠近优雅、精致的上流生活,度过再一次的恶劣日子,她开始频繁购物:一张哥特式跪凳、一件蓝细毛袍子、一条漂亮腰带……。还有经常花大价钱做美容、变换发型。

这些消费其实和她的生活水平并不相称,和她的消费能力也不匹配。

一次在勒儒那里的购物,就让这个心机的商人察觉到了爱玛的心思。

于是,勒儒总是不失时机地找她,“他和她谈起巴黎来的各种新商品和女人用的千百种新奇东西”。他告诉她,喜欢的东西可以先用,不着急给钱,手头紧也可以借钱的,但闭口不提利息、手续费。在勒儒的诱骗下,“这条满足自己要求的便当道路爱玛就慢慢看上了”,就此走上了借钱消费之路。

为了让她与鲁道尔夫的“爱情”更美好,爱玛从勒儒那里买来了镀金银柄马鞭、刻着“爱情同心”的图章、雪茄烟匣、披巾等送给鲁道尔夫。购买这些价格不菲的东西的钱自然也是向勒儒借的。

后来爱玛为了和鲁道尔夫私奔,又赊来了大斗篷、旅行箱子、旅行袋子等物品。

再后来遭到鲁道尔夫的抛弃后,爱玛大病一场。勒儒乘机将欠账做大,并软硬兼施地迫使包法利先生签下了更大款额的期票。

当勒儒知道包法利老先生去世,留给儿子一些财产后,他又觉得有利可图,便鼓动爱玛买昂贵的衣料、装饰沙发的抽纱花边等用品。甚至怂恿她去拿到了丈夫的债务代理权。

这一点是致命的,它为最后榨干包法利夫妇的所有铺平了道路。

爱玛第二次出轨莱昂的这段时间,“是她狂欢的日子”。这时她的奢侈想法更多,越来越追逐享乐,花销更过分了:买鸵鸟毛、中国瓷器、首饰……,买勒儒推荐的“物美价廉”的窗帘,让勒儒替她去购置地毯。

“她现在没有他服务已经不能过日子了,每天少不得派人叫他一二十次,他总是马上把自己的事搁下跑来,从不说半句怨言”。

爱玛找各种机会、想一切办法与莱昂见面,她与莱昂幽会也要住高级旅馆。“当莱昂无力独立负担所花的费用时,她毫不在乎地把不足的钱补上”。

这么大的开销并不是爱玛消费能力所及的,她就继续从勒儒那里借债。

勒儒发现了爱玛与莱昂的私情后,便以此相要挟,逼她变卖包法利老先生留下的房产来偿还欠债。而爱玛卖了房子要还债时,这商人却又对她说:“说真心话,看你一下就付掉这样一大笔钱,我也挺难受的”。

他抓住了爱玛的心理,他太知道这钱对她意味着什么。就这样,爱玛又签了可先期支付期票,透支了卖房尾款。

“事实上,由于她老买东西而不付钱,只顾借债,开期票,老是延期不还,每次延期数字都加大一些”,让勒儒大赚了一笔。直到他判断爱玛已没有什么可以继续压榨的价值,就把所有债权转给了凶狠的催债人。

最后,爱玛收到一张法院判决公文:“……于二十四小时内……全部偿还八千法郎。……若不照办,将依法制裁,没收其家具衣物”。

爱玛惊慌失措了。

她去求助往日殷勤的勒儒,而他却露出了利欲熏心的真面目:“我的少奶奶,你以为我会一心行善永生永世给你送货送钱吗?我拿出去的钱是应当收回来的”,“你已经没有东西可卖了”。他冷眼相待,拒绝帮助。

她又去找情人。她想念着旧情,他们不会袖手旁观的。可情人们也拒绝出手相救。

爱玛彻底绝望了!

无论是十九世纪还是现在,放贷者的目的都是:借钱给人家,赚利息赚手续费,而不是圆你的梦想

《包法利夫人》虽然写于十九世纪,但读起来却仿佛是发生在现在的故事。

在现今社会中,许多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爱玛的影子。人们有太多的欲望,在生活上有太高的期望。

一些人想要大房子、好车、高档家具、新潮家电,想要孩子参加高级夏令营、辅导班,想要一年几次的国内外旅游度假……

一些女孩子们崇拜奢侈品、热衷名牌、追逐时尚……

所有的这些都需要金钱的支撑。如果消费不起怎么办?有“×借”、“×贷”们啊!就像爱玛想要的很多东西都买不起,但有勒儒啊!

勒儒就是十九世纪消费主义代言人,而“×借”、“×贷”们的广告也在传达着消费主义的思想。

这些放贷者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谈利息,不谈风险,也不谈还钱。

那谈什么呢?

十九世纪的“×借”、“×贷”只谈恭维、诱惑之语:“只有好东西才配得上高雅的女人”。现在的“×借”、“×贷”们只谈能戳中你软肋之言:“梦想、体面、情怀,还有爱心、责任、亲情……”。

他们的目标一致,那就是:都想着借钱给人家,赚利息赚手续费。无关“高雅”,无关“情怀、亲情……”。

在提前消费似乎已是一种潮流的今天,《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的经历、命运给了我们这样的警示:不能像爱玛那样,想着借助机构化的勒儒先生,去实现自己的物质理想。绝对不能!

因为借钱总是要还的。如果没有按时还本付息,放贷者必定会对你发起诉讼。无论是十九世纪还是现在,都是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九世纪欲望女孩是如何陷入“借贷”泥潭,跌入命运深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