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找结婚对象的?

婚恋话题一直都是网友们热议的话题,今天我也想分享我的一点点恋爱经验,能够帮助到哪怕一个人我也是很开心的。

先说结果:有男友。尚未到考虑结婚的地步。

以下就是我寻找结婚对象的完整过程和数据。

大学时我听到一个如何找到结婚对象的理论:假设你决定27岁结婚,那么24岁前你的策略是:只约会不恋爱,收集你的可选结婚对象信息。24到27岁间的策略则是,对比你之前的约会对象数据,遇到高水平的结婚对象就果断入手。

这一理论也成了我寻找结婚对象的基本原理。

参考这一理论,我寻找结婚对象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阶段一:

18~23岁,市场信息收集阶段。

目标:了解爱情。

数据:交往过5个男朋友。平均交往时长15天。

结论:

大学98%以上的恋爱都是以分手结尾的。

谈不谈恋爱是每个人的自由。你可以不谈恋爱。

大学生谈恋爱就有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性。大学生还不具备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任的能力。所以大学毕业前我不会发生跟异性发生性关系。(仅仅是个人一段时间的观点,不喜勿喷)

阶段二:23岁至今,试错期。

目标:

尝试建立长期稳定的深度关系。

了解自己的婚恋需求。

最终寻找适合的配偶走入婚姻。

数据:交往过2个男朋友。前任2年。现任目前1.5个月。

跟前任确定关系前,根据之前的感情经历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缺乏长期的感情导致我并不真正了解男人,进而使我并不具备进入长期亲密关系的能力。

想要获得另一个人的喜欢很容易,想要获得一个人的爱,你必须爱对方。

恋爱就是试错,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开始。

基于此,我选择了前任——事业男。选择事业男的出发点是:我认为事业型男性热衷于工作,对女人、情爱之事兴趣较低,婚后关系维系成本低。

跟前任分手空窗两年后我确认了我的婚恋观:

我认同亲密关系和婚姻的价值。

我的感情需求较低。恋爱和婚姻对我来说并非必需品。这直接导致了我在阶段阶段被动的性格特点。

与此同时我升级了我的理想配偶原型:

人品没大的毛病+有亮点=朋友

朋友+三观合=密友

密友+外貌匹配+家庭背景相似=理想配偶

密友+外貌匹配+家庭背景相似+主动性高=我的理想配偶

基于这样的原型我跟现男友重新接触(我们是的高一同学)不久一拍即合就在一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找结婚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