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
这件事一直是我思考的事。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这个工作,这个专业,这个团队,根本就不能够让我有成长,我的成长停滞,就怪这个环境。如果我的同学、我的同事、我的领导、我的导师、这个体制、这个行业能够更加好一点,可能我会更加优秀,我能够短时间内迎娶白富美,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
这时候你问他:“你说的更好具体指什么?”
他不知道。
发现没有,我们很多时候把我们变得更好的希望寄托在“未知”上。更好的同事是什么状态?更好的导师是什么样子?我们都不清楚,真的问着急了,就冒一句出来:
“我不知道好的是什么样子,我接触了就知道了啊,这不是还没有遇到嘛。”
那,人家凭什么让你碰到呢?
没有追求就没有要求。
你都不清楚你觉得的更好是什么样子,你怎么会要求自己呢?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瞎猫碰死耗子的时代了,你得做好准备。
在我看来,成长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技能的增长熟练,他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完成我们的短期目标,比如一个答辩,比如一个科研项目,比如业绩考核;二是情商,百度文库对于情商的描述为: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我理解情商在生活中的表现是:我能不能够与人沟通不会让别人感到不适、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怎么思考、我怎么对待我的人生以及我怎么思考周围人、事和自然的关系。
第一个需要学习+应用,第二个需要阅历+思考。
前段时间在看《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可以解决第一类成长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正视我们潜意识当中的一个误区:
“一件事只要我经历过一次,或者我做过一次,这件事我就学会了。”
很多人会觉得学习很轻松,特别是在社会中,做非学术性工作的事,很多人觉得我操作一遍就会了,我学会了一项技能,我成长了!
当然这不是“成长”,这只是“生长”。
方法是,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在“刻意练习”。
那什么是刻意练习?
有没有保持在“学习区”学习?有没有摸索出规律从而形成一种“套路”?你的学习有没有反馈机制?有没有明白学习本身就“不好玩”?有没有花“一万小时”?
理解了和学习了刻意练习,能解决第一类成长中的大部分问题,为什么说是大部分呢?毕竟人生有些事情并不是你只要你努力了就能做好,比如——数学题。
第二类成长需要阅历、学识的积累以及思考,咱也多说不了。
所以问题来了,怎么能保持刻意练习呢?
方法都知道,我做算我输。
人天生是有惰性的,方才已经讲了学习本身就不好玩,而且要让自己时刻保持在“学习区”学习,这是刻意练习会遇到的挫折。
前两天我在和一个朋友聊天,聊到哪种工作更好的时候,她提出了两个词:适合、追求。
这两个词很重要,他们背后分别是:你走的路是否荆棘密布以及你是否认同你选择的路。
解决惰性主要要靠是否认同,这件事是否能够激发你的内在驱动力。
这里我提出几个假设,假设这些因素会促使你有更强的内驱力,能够让你更容易成功。如果有看到这方面的研究的小伙伴请一定@我。
第一:你本身就适合做这件事,你很容易得到奖励反馈。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身高2米的人参加篮球运动。当然在人生中很难一开始就做到自己非常适合的事业,但是可以利用的视角是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
第二:事业的内驱力与我们为了得到或者为了找寻他而付出的精力与时间成正相关。我为了考好学校,天天挑灯夜战,最后考上了,我觉得偷懒都对不起我那么拼命的前几年。
第三:所选择的事业符合自身的某种正向价值观。比如我进体制从政是为了帮助国家这个组织实现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我从医是为了组建更加完整的生命体。
第四:这件事能够满足我的基本利益诉求。简单说就是我做这个能挣钱。但是其实这个因素我个人认为是最不稳定的,因为在一个行业里有二八定律存在,你怎么能确信自己就是20%?即使你成了20%,人的欲望是会膨胀的,金钱欲望是不会被满足的,很可能让你进入这一行的是利益,最后让你离开这一行的也是利益。
讲到这里,我的答案也比较明晰了,其实我也是边写边整理自己想法。我们现在的阶段很可能不知道我们到底要什么,方法是多尝试,但是又不能盲目尝试。可以以什么作为标准呢?
这件事是否适合我?我是否是在剖析了自己的特性的基础上做的决定。
我是否因为做这个决定花费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收集信息和做准备?
我有没有自己坚持的某种正向的价值观?
再不济,这件事挣不挣钱?有没有安身立命的基础。
如果我们的决定与上述四不沾,我认为这个决定是草率的,根本不会激发任何内在驱动力,很难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保持学习成长,更难谈有所建树。
逻辑链:技能、知识性成长需要学会刻意练习,如果没有内驱力是很难保持刻意练习的,而现实中在决定我们从事的事情的时候,如果不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花费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做准备、符合自己的某种正向价值观以及挣钱的基础上,就很难拥有激发内在驱动力的可能,这个决定就是糟糕的,在做这个事情中很难成长。
呼......
确定性
这两天在看罗胖的跨年演讲,提到一个词,叫做确定性。
故事是这样的,有个上海的投资人,叫王益和。这个投资人想做公益,他买了20万颗金丝楠木的树苗,发放给四川深山里的贫苦农民,让他们栽种,条件是短时期内不准打这些树苗的主意,他告诉那些农民,说现在不用管这些树苗,几十年后无论长成什么样,无论是依旧是树苗还是长成了粗壮的大树,你都可以卖钱,如果还是树苗可以卖给苗圃嘛,如果长成了粗木头更不得了,确保有可观的收入。
当然这里不讨论这些农民是否真的会依照王益和的约定去执行。
让罗胖震惊的点是:这个世界上,竟有如此确定性的事。
怎么确定了呢,农民都不用怎么管,在那个生长条件下,几十年后,这个树就能长起来给你带来这个收益。
所以罗胖提了一个问题:什么类型的事,时间越久,价值越大?
他的答案是:学校
他认为他的母校留给他最大的财富是他的同学,因为不知不觉中,以前在一起看似不起眼的同学,就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掌握资源,说不定在未来某个时刻可以帮助到他。而且同学之情要比入社会后的大多数关系都要来的牢靠、单纯、熟悉。
这个是确定性。
这里我想要更加深入探讨一下,我赞同学校教育的确定性是存在的,这个确定性的由来是什么呢?是丰富的知识吗?是学校的基础建设吗?是毕业颁发的证书吗?
这些都是表象,我认为是教育培养的思维,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我为罗胖这个确定性思维喝彩,因为他再次提醒了我,我的周围还有很多能够给我带来启发的小伙伴,他们不但能够帮助我成长,甚至能够成为我的人脉。
就像我上次给我大学班主任打电话聊近况,我说我工作有时候比较晚,即使回去了更多也是做自己的事情,很少去找朋友聊天、约会。
他很惊讶地问了我一句:“你们这个年龄都不去社交吗?”
“难道你没有那种即使时间、距离都不好约,但是就是觉得需要去见面,需要去倾诉的朋友吗?”
我觉得能够看到这里的你们,都是我希望能够长期保持联系,能够为我带来帮助促使我成长的同伴。
我也希望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为你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力量。
保持思考,保持学习,保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