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初四,是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圈子聚会的日子,已经持续了11年,但今年,我们没有再组织。
因为前些年,已经感觉到来参加聚会的人在逐年减少。起初自已还有些生气,觉得有的同学不珍惜这份同学情谊,可渐渐的自己也懂了。
刚毕业的前10年,大家都忙于家庭、奔波于事业,所以同学很少聚到一起,即便在一起也是小范围的好兄弟。
毕业后的第二个10年里,同学们家庭、事业已安顿好,有了闲情逸致,开始了经常性、大规模的团聚,并乐此不疲。
又过10年,同学都上了年纪,似乎又归于沉寂。
我在思考,大家不想再聚,原因到底是什么?渐渐地也算理出了头绪。
不想再聚,是对友谊有了重新的定义。
年轻的时候,激情满怀,以为只有见面才能增进友谊;只有烂醉如泥,才能体现真心实意。
其实,聚会时学生时代感情好的还是喜欢在一起,不好的也只是寒暄而已。
并没有因为多聚了几次就会有所突破,相反从前要好的尽管不见面,但丝毫不会阻隔那份亲密。
只要有相拥的机会,就会拳脚相加,表达那份学生时代无拘无束的“敬意”。
年龄大了,已逐渐认识到:觥筹交错增加的只是频率,酒后的话更多的是豪言壮语。
感情不在于一次两次的握手,更不能因多一次相聚,就会好到哪儿去。
不必在同学聚会去升华彼此的友谊,因为你们早已熟悉。
不想再聚的原因还有:我们更注重了亲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阅历的丰盈,已深刻体会到:在我们的生命里,亲情还是第一位。
当你经济拮据,主动帮你的还是亲人,他们义无反顾;当你生病的时候,守候在你身旁的毫无疑问,一定是你的另一半,或是父母亲,他们感同身受。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同学春节期间即使从外地回到家里,也悄无声息,不愿去参加同学聚会,只想安静地陪着父母,守着儿时的天地。
他们一定是洞察了这个问题的谜底,想把有限的时间留给亲人,这无可非议。
不想再聚,还因为不想取悦别人。
年轻时,不想放弃一切聚会的机会,以为通讯录里的每个人都是自已的财富,错把人数当人脉。
年近半百,我们的事业已基本稳定,或者已过颠峰,看透了许多事情,不再那样功利,没必要再取悦别人。
尊重的永远心怀敬意,不屑的还是想远离。只想回馈那些年曾真心帮助过我们的人。
不想再聚,还有了新理由,就是多了一份陶冶的情趣。
我想春节期间,一定会有许多人想远离鞭炮的喧闹和嘈杂的人群,逃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哪怕什么也不做,就坐在那里。
我很喜欢一个人待在车里,放着轻缓的音乐,享受那份安闲,感受那种静谧。
自从开始写作,喜欢在安宁的环境中,在笔记本旁,放一杯清茶、手捧一本闲书,不时地翻上几页,累了就听听音乐。
想必,一些同学不愿去聚会,也一定是有自已的兴趣。
不想再聚,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想见的同学,他(她)却不一定想见你。
团聚本来就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只有你想着他(她),恰巧他(她)也想着你,那样的相聚才有意义。
只是迫于情面,或其他目的,违心地来凑热闹,坐在一起玩手机,这样的场景不但可笑还徒劳无益。
当然还有两类极端的情况,我们不再一一例举:一种是太有出息不屑去,另一种是自认为没有出息又羞于去。
不管是哪一种,我们的同学聚会,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大规模的同学聚会,会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减少,这是一种趋势,更是心声。
就让它驻足在记忆里,随风而去。
我们不是在阻挡同学聚会,只是想卸掉大家的包袱:不要为难,也不用忸怩,你想就来,想去就去,不必强求,不必刻意。
同学的感情本来就是如此的清纯,何必给它赋予庸俗的印记。
在你认为适当的时机,找你喜欢的兄弟,不必非得过年,不用所有人到齐,更不用满汉全席。
只需在一个傍晚,只需在一个街角的小店里,只需一个理由——我在想你,足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