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语文老师前先做一个好读者-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环节展开

   

      这一章里,王荣生教授带我们重新梳理了三个概念: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这三个概念由大到小,层次分明,更明确的为我们圈画出教学教学的界限,这三个概念词里,提取关联词为“适合”,“特定”,“适合”指适合的教学内容,适宜的阅读取向,“特定”指文体意识,针对“这一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归纳起来,阅读教学活动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持什么样的姿态(阅读取向),在这种体式的文本中看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看出来(阅读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明确两件事,培养学生用适合的方式看待特定文本,指导学生从这一文本中看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

      在后面的事例中比较感兴趣的是支玉恒老师《只有一个地球》。首先这一课例是小学段的一篇,从学段上有自然的亲近感,第二对支玉恒老师这个人钦佩不已,40岁由体育改教语文,通过刻苦钻研在小语界声名鹊起,影响深远。《只有一个地球》则是他成名作之一。

      《只有一个地球》被编排在说明文单元,主要内容是地球很美丽,现在环境污染严重,唤起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们常规备课出发,我们一般会先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是把说明的事物说清楚了,接下来分析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到底说明了什么,怎么来说明这些特点的。这是我们教说明文的常规模式(套路),但是支老师不是这样教,他首先从地球在哪里,我们坐在哪里?拉进学生与话题之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猜老师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变相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有机调动起学生用提问阅读策略),然后告诉孩子老师的问题是: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中的哪一味?(本课的核心问题一)在老师的主问题下,学生开始结合自己的理解交流读到了哪一味道。接下来支老师让学生就课文中的五段“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核心问题二),把刚才交流的口头即兴式语言转化为规范的书面文字,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赠删词语意思调整语序,最后呈现为一段抒情散文。

      刚开始我洞察不出里面的玄机,一度觉得这样教啊不符合文体特点,随着王教授的评析我才慢慢理解了支老师的教学智慧。这的确是一篇说明文,更是一篇包含情感的说明文,单纯的说明文是介绍未知的知识,摆事实,明特点,而《只有一个地球》里面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孩子们的已知知识,这篇课文的重点主要不是描述我们大家知道的事实,而是唤起孩子们的情感,把看起来与自己生活没什么关联的保护环境和现实生活关联起来。支老师通过自己准确的语感把握好“这一篇”课文的独特之处,带领孩子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这一课例对我的启发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为了教而教,明确教学时是需要文体意识,但不能概括笼统的把一篇课文归属于某一类文体,便开始往文体上牵,往模式上靠,不能断章取义的进行文本解读。我们首先应该先让自己成为一名正常的读者,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方法先去理解一篇文本,获取相应阅读体验,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所思所想。然后再结合当下学生的具体学情,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层次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且思且行,让我们用更加专业的方式成长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语文老师前先做一个好读者-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环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