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打游戏的本质一样?

晚饭后睡觉前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个人都有打发这段时间的方式,有人看看电视、有人打打游戏、有人会看会儿书、还有人选择陪孩子玩玩......

据说,有相当一部分爸爸饭后会选择打游戏。男人对游戏就如女人对衣服、包包一样依恋。

小涵爸和众多爸爸的选择一样,晚饭后,他会在检查完小涵的作业后上上网,打打游戏。

以往,每当看到小涵爸耳朵里塞着耳机,窝在沙发里,聚精会神的打游戏时,我便气不打一处来,白瞪他两眼,嗤之以鼻:“有打游戏的时间还不如看会书呢!”小涵爸不以为然,回敬我一句:“你不懂。”

可是,深夜,当孩子们都睡觉了,我猫儿在电脑前码字的时候,小涵爸也同样忿忿不平:“天天说自己累,都这么晚了还不睡,不知道是真累还是假累?”

我嘿嘿一笑:“你不理解我码字就像我不理解你打游戏一样,你打游戏是在放松,而我码字也是在放松。”

看书、码字一直在我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而我也因为看书、码字丰富了自己的阅历,积攒了些许的经验。所以也希望小涵爸认可,甚至是喜欢上看书、学习。

当你越有强烈的愿望、越想说服别人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把自己放在了对方的对立面上。一旦对立面产生,那结果显然是两败俱伤。

虽然我们两个成年人的思想不统一,但是绝对不能影响了和谐的家庭氛围。于是,接下来,我们理性的达成了共识:我不数落你打游戏,但你也绝对不能排斥我看书、码字。

于是,此后的日子里,打游戏和码字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中共存着。

曾经一次,我听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别以为你喜欢读书就是多高尚的事儿,其实成人的读书和打游戏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取悦自己。”

啊哦?

这是什么鬼?

一直以来,我视打游戏为洪水猛兽,更别说把它和读书放在同一个高度上。

潜意识一直提醒我的是:读书有用论,游戏无用论。

我的价值判断里,打游戏怎么可能和读书相提并论?

简直是天方夜谭!

怎么能允许如此言论的存在?

于是,我的头脑中三下五除二,便将这个歪七扭八的言论pass掉了。

思维是个奇怪的结构,你越是想摒除它,它便越是活跃;你越是不理它,它越是纠缠。

“成人的读书和打游戏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取悦自己。”

我开始重新审视这句话,是谁读书、打游戏?

是“成人”

也就是说,这句话表达的是读书、打游戏的人群是成人,而不是学生。

社会给每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赋予了任务:学生时代的任务是读书、学习;成人的任务则是工作和家庭。年龄不同,社会任务则不同。

如果把这句话中的“成人”去掉,面向所有人,难免会让人感觉是在向学生们宣扬“打游戏”和“读书”的本质是一样的,大张旗鼓的传递了“打游戏”的重要,显然是不妥的。

但,很巧妙的是,这句话的主人把这句话适合的人群限定为“成人”,这句话立刻就有了社会角色归属。

每个成人的性格不同,经验不同,他选择放松的渠道也不同。于是有的人喜欢打游戏,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睡觉,有的人喜欢聚会......

成人让自己放松、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无论打游戏也好、看书也好、睡觉也好......尽管选择不同,但对于成人来说,想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让自己舒服、放松,换句话说就是取悦自己。

啊哦,这是怎么回事?

稍加分析,明明曾经让我pass掉的一句话竟然又说服了自己。

这些年,我们已经被教育成功的洗脑为“学习至上”,难免会为读书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过大的放大了读书二字对人的影响,忽略了游戏对人的重要性。

其实,“游戏”和“学习”同等重要,一个创新型的人才一定是既会学又会玩的。

只学不玩,容易成为人们常说的书呆子,空有一肚子墨水,但不接地气。

只玩不学,容易成为在社会上投机取巧的人,空有一副好皮囊,缺少灵魂。

所以,

亲爱的你,

理性看待“读书”和“打游戏”,成人读书是为了本身所需,成人打游戏也是为了本身所需。

这样,再看那个塞着耳机,窝在沙发里打游戏的爸爸时,便不会空生一顿闷气,留下一堆埋怨。

我们喜欢读书、写字,并非是比他们有多高尚,而是我们喜欢这样。

如果非要标榜一个理由的话,那应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呵呵

......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和打游戏的本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