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找到意义—晨星读《第二座山》

《第二座山》的作者戴维·布鲁克斯是《纽约时报》的一位人气很高的专栏作家,也是知名电视评论员,书中创造了“双峰模式”和“第二座山”的概念模型,用来解释不同的人生层次,提出人应该摒弃过于自我的生活方式,过一种更有利他精神的生活。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The quest for a moral life,中文版里把它译作“为生命找到意义”。

1.何谓人生的第二座山?将人生比作登山,是个常见的比喻。比如,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陡峭山路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峰。”

作者提出人生存在一种“双峰模式”:刚走出校园,人们会开始各自的职业生涯或组建家庭,确立他们要攀登的第一座山。在第一座山上的使命是建立身份、离开父母、培养自己,取得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成功,比如拥有体面的工作、漂亮的房子、舒适的生活,然后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努力在世界上留下印记。

布鲁克斯认为,无论攀登第一座山的过程是否顺利,人们都可能会在某些时刻感到对人生的不满足,这时候也就有了第二座山。

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娱乐明星,他们已经有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身价的增长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数字游戏,不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可能会选择投身公益慈善或者文化教育事业,去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但是也有的人从来都没有登顶过第一座山,他们从半山腰摔到了山谷,但山谷反而成为造就他们的地方。他们在痛苦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自我,察觉到内心深处的爱的本能,渴望去超越自我、关心他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们受到某种感召,想要投身于道德事业,过一种道德生活,因为他们看见了比个人幸福更大的福祉。

2.为何需要有第二座山?布鲁克斯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去攀登第二座山,因为我们的社会正陷入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文化,在遭受一场关联危机和团结危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因而需要更多的利他主义文化。他说,“在需要感情的时候,我们过于理性;在需要道义的时候,我们过于功利;在需要关注公众的时候,我们过于关注个人。”

个人主义导致了四重相互关联的社会危机,分别是孤独危机、社会信任危机、意义危机和部落主义危机。这四重危机既有对个人生活的伤害,也有对社会发展的破坏。人们对公共事务变得冷漠,忘记了履行社会责任,宁愿“独自打保龄”,也不愿意参与社区生活和公共议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挣脱了令人窒息的社会枷锁,却也失去了过一种高尚的、富足的精神生活的可能。极端个人主义者把一切都看成是有条件的,利益是唯一的驱动力,他们貌似获得了解放,实际上却被另一重精神枷锁牢牢控制。

3.怎样去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布鲁克斯强调,人应该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明白自己真实的渴求,而非随波逐流;人应该注重心灵和灵魂的成长,承担道德责任;人应该重视承诺的作用,承诺可能是对一个人、一项事业或者一种信仰,因为有承诺,所以一个人愿意为之奉献。

我们可以从职业、婚姻、哲学与信仰、社区四个维度进去攀登第二座山。因为它们恰好囊括了人生中最主要的几个主题,即家庭、事业、生活和信仰。

比如:职业的选择应该遵循内心,要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真正爱的是什么,是什么让你的灵魂感到振奋。你需要听从使命的召唤,因为它关乎你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需要你做一辈子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会为它全力付出,为它忍受各种痛苦,把它做到极致,同时也才有可能为社会贡献超额的价值。

人生,不应该是一次孤独的旅行。人可以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得到滋养,社会也需要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连接。我们应该去致力于一些比我们自身更大的事业,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不论是在家庭、事业,还是邻里生活中,关系主义者的终极信仰,是我们每个人可以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但在最深的层面我们又是团结在一起的。

攀登第二座山,是为了获得一种更真实永恒的快乐,也是为了建设一个互信、互惠、互相依存的美好社会,这样的社会让人依恋,又充满活力。攀登第二座山,不只是漂亮的说辞,而应成为我们终身践行的价值。

晨星写于2021年3月24日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生命找到意义—晨星读《第二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