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抗挥之不去的疲惫感

原本打算更整个第一部分(1-3章),细细的琢磨下来,每一章的内容都还是蛮扎实的,所以,就先从第一章讲起吧。第一章的内容重点是在四个原则和三个步骤,可什么是精力、精力和时间的区别在哪里、精力状态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怎样的状态叫做全情投入,对

这些问题的理解是我们进入本章重点不可或缺的基础。

按照顺序,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精力

用汉语对“精力”这个词的解释来说,精力指的是精神和体力两个方面。一些朋友对于精力的理解比较模糊,认为体力的成分占得多一些,身体健康就是精力旺盛的表现。作者对精力的解释是:精力就是做事的能力,它有四个来源,分别是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四个方面。

看上去作者好像比汉语的解释多了两个板块,仔细研究一下,汉语对精力的解释中用到的精神一词,恰好包含了情感、思维和意志。这四个方面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影响,比如情感上发生阻碍时,思维、意志和体力都会不同程度的下降,类推到另外三个来源上也是同样。

精力和时间的区别在哪里呢?好像它和时间一样,一觉醒来就重新开启了似的。我想,这是对于时间深深的误解,从而又误解了精力,不然哪里有那么多疲惫不堪的人呢。

在我的观念里,时间只是一个衡量单位,用于衡量某个事件的持续所需要的时长。很多周期性的表现只是参考,比如一年四季、节气变化、动植物生命等,时间只是帮助我们衡量的尺子罢了。

时间和精力最大的区别在于,时间是固定的,而精力却不是。我们对精力的误用就在于被时间“画地为牢”,以为精力会像时间一样,以日为单位持续更新。

我把精力比喻为电池,这样相对方便理解一些。当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一连串耗费精力的事件时,精力值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消耗掉,也许大白天的就感觉很累。而休假状态不那么消耗精力,就会感觉到了晚上精神还不错,还想找个地方消遣一下。

尽管每天都有24小时,可精力值却不是等额划分的,生病、遇上倒霉的事、睡眠不足、情感困难、持续疲劳等等,都会加快精力值的消耗。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总是莫名的开启了”丧”模式,早晨起床出门就开始感觉疲惫,上班的时候感觉难熬,下班感觉身体被掏空,哪里也不想去,只想回家钻被窝。

我们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昨天的生活,感觉大体上好像是差不多的,精力状态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发出怎样的提示信号呢?下面有两张图,左边是四个常见的场景,右边是选择一个你认为想要面对家人、朋友、伙伴的状态,或者你希望别人以什么样的状态出现在你面前。

作者在书中提出,对待精力的态度尤为重要。如果是负责任的态度,它就能让你的工作多产且高效,建立起良好的同事关系和个人威信,和家人朋友之间的亲密度、安全感、舒适度也会不断攀升。如果是怨天尤人的态度,只会收获消极、颓废、质量低下的生活状态,难以获得自己内心的平和与他人的肯定。

怎样的状态可以称之为全情投入呢?这样的状态在广告里体现得最生动,想一想牛奶广告,它向人们绘制了一幅清晨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幸福的进食。咖啡和巧克力广告里,恋人离开办公室后,愉快的约会,工作与私人生活之间有清晰的界限。士力架最夸张,但也最形象。这些画面就叫做全情投入——身体活跃、情感联动、思维集中、达到超出个人短期利益的意志高度。简而言之,就是开篇提到的精力的四个方面——状态饱满。

这样的状态可谓是“十分理想”,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很多时候不得不做出应付当下的选择和行为,并且现下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广度超过深度。除此以外,还有不良的饮食习惯、无效的恢复和重振精力的方式等,都在误用和挥霍着自己的精力。

老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四个原则,它们是转变过程的核心,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改变现状,就得好好理解并遵守这四条关键的精力管理原则。

作者最初认识到精力的重要性来自和专业运动员的合作,他们为专业运动员调整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发现:专业运动员的精力需求跟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精力需求相比简直相形见绌。在这样骨感的现实下,只有重视精力,并选择不损害健康、幸福和对生活的热情的精力管理方法,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不要纠结具体细节或个例,比如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究竟有多长等。在这里,作者只是选择平均现象来做一个比较,帮助大多数普通人了解精力管理的重要性。)

这条原则想要表达的是,四种精力源都很重要,不要犯懒病想着靠其中哪一项来取长补短,比如想通过增加体能训练来偷其他三个方面的懒,这样是不可以的。为了强调它们四个同等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附上了精力象限(体能·情绪)作为例子,每一个象限代表一种状态。

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假如自己的家人被送入医院的急诊室,你希望主治医师是哪个象限的状态,再或者置身于其他场景,比如遇上大火中的消防员、长途开夜车的司机等等。

这条原则的重点有三个。

一、像关注手机电量一样关注自己的精力状态。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想要控制的时候,事态往往已不由得你控制。”所以,为啥有的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一检查——癌症。

二、不要认为“恢复”是一个人虚弱的表现。这是对恢复精力的污名化,就像认为抑郁症是神经病一样。

三、精力的恢复与消耗要保持平衡。不论精力的输入量大于消耗量,还是小于消耗量,都不是最好的情况。当精力被过度消耗或是极少消耗时,很容易出现崩溃、衰退、萎缩、失去热情、生病,甚至英年早逝的状况。

近几年流行健身,这是一个好的现象,随着热潮的涌动,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健身先健脑”的声音。不管是什么原因有这样的吐槽,但的确是可以像健身一样健脑的,作者提出情感、思维和意志都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遵循的就是健身的原则:突破极限,休整恢复

这里提到的仪式习惯和仪式感是有区别的。仪式感也是近几年被推崇的生活方式之一,区别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的不同,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感受幸福和爱,是表达对生活的重视。而习惯指的是长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比如早晨刷牙洗脸、吃饭要铺桌布、焚香沐浴等等,你不用在做前启动程序思考行动步骤,身体自然而然就自己去做了。

我们大多数时候的行为就是非自觉的、潜意识的重复之前养成的习惯,这让我们减少意识精力的消耗,快速做出反应。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难以坚持一个新习惯的原因,光靠心中美好的意愿和自律性是很难做到的,它们的力量比想象的薄弱多了,以至于无法和习惯的力量所抗衡。

精力管理的四个重要原则结束后,就是三个缺一不可的步骤,它们可以保证你变革的持久性,即为:目标,事实,行动。看起来十分简单且老掉牙了吧,也只有自己知道,曾经想要改变却失败了多少次,说多了都是泪。

目标指的是建构切合实际的愿景。学过政治的都知道,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一点至关重要。常常有人说“我要一个月瘦二十斤”、“我非北大清华不考”、“明年我要赚1个亿”,有目标是好事,在心理学上看来,低成就动机者偏爱极高或极低的目标。而设立一个蹦一蹦可以够得到的目标,才是高成就动机者的最爱,有挑战亦有收获。

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第一步是自查自己已经养成的固有习惯。找一张纸写出来,再分分类,看看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第二步是思考对自己来说什么人和事是最重要的,同样的,把它们写下来。

设立一个合理的目标,需要建立在对个人现状有清醒认知的基础上,还得明白几个极容易被自己套路的点。一是人都有维持现状的天性,想想赖床的你、爱吃炸鸡的你、来例假还喝酒的你,信誓旦旦立下的FLAG都是天边最美的云彩。二是很容易把精力用在应付眼下的危机和他人的期待上,不考虑长远会带来什么后果,也忘记了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慢慢就偏离航线了。三是对沉重和不愉快的真相有着选择逃避的天性,比如刷剧到凌晨四点,第二天只得顶着熊猫眼去上班,却又不能坦然地自食其果,“明明是剧情太诱人了,怪不得我把持不住”。

具体的行动方法在之后的章节,但是可以先明白,行动的基础是建立良好的仪式习惯,只有行动才能缩小“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间的差距。了解完这章的内容,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你OK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对抗挥之不去的疲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