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的躁郁症【转自〈科学人知识库〉2019年第207期05月号】

     

    1997年10月,58岁的何友晖(David Yau-Fai Ho)在聆听巴哈的音乐时,出现了奇特的经历。他说:「我开始跳舞并模仿指挥,过程中我并非跟随音乐,而是觉得自己正在创作。我进入了一种忘我的恍惚状态,我的心智爆炸了!稍纵即逝的灵感涌现,我在四处见到了美,脸上、各种生物身上以及整个宇宙都是美。我不受压抑、随性且完全解放。」何友晖所经历的是他第一次的躁症(mania)发作。他的描述听起来象是一种令人钦羡的创作能量爆发,但躁症的症状还包括了膨胀的自尊、自大妄想、思绪奔腾、极度多话、睡眠需求减少、活动增加或躁动、鲁莽、幻想以及各种精神问题。严重躁症可能会侵害日常生活,有时需住院治疗才能改善。

      这类例子最令人惊讶之处,在于精神疾病专业人士不认为躁症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精神状态,躁症一般定义为双极性疾患(bipolar disorder)在情绪起伏过程中的高点。对多数病患来说,躁症出现在忧郁低潮前后期。1997年以来,何友晖一共发作了20次躁症,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忧郁症状,美国还有数千人也有类似状况。精神病学家认为单纯忧郁症不同于双极性疾患,但躁症却归类为双极性疾患,精神医学的定义似乎有些奇怪。大多数精神病学家同意单极躁症(unipolar mania)的存在,但对于躁症和双极性疾患的差异是否大到正式诊断上归类为不同疾病,仍有争议。争议的关键在于,精神病学仍不确定应该采用少而广、还是多而细的分类。诊断分类不够详细,可能对病患有所影响,例如有些研究显示,单极躁症病患对某些疗法可能反应不同。如果单极躁症和双极性疾患真如某些研究人员所相信的,具有不同病理机制,那么把躁症独立分类出来,可加速发展出有效的个人化新疗法。

      然而由于单极躁症的案例远远少于双极性疾患,这方面一直非常缺乏相关研究且定义模糊。同时身为香港临床心理学家和病患的何友晖,很想推动进一步的相关讨论。2016年,他在《精神病》(Psychosis)期刊上发表自己病症的研究报告,他记录下自己在发病时的各种经历,包括增强的记忆力、较强同理心和灵性体验;他也苦于一些负面症状,例如严重疲劳、精神混淆以及令朋友及同事感到困扰的行为,例如有一次他在上课时突然大哭。不过他的专业训练帮助他控制住自己的精神冲动,并避免产生幻想。

      整体来看,他认为自己的躁症让生活更丰富而非更负面,「我知道自己可能并非典型案例,但正因为如此,我的病情对无法正视心理疾病正面价值的主流精神病学,提出了挑战。」


精神疾病的分类史

      当代关于双极性疾患的概念,最早是由19世纪法国精神病学家法雷特(Jean-Pierre Falret)所提出,由于双极性疾患的病态情绪会出现高低起伏时期,且通常穿插着长度不一的无病征时期,因此他命名为「循环精神病」(circular insanity)。这个概念在20世纪初期几乎成为真理,因为现代精神病学之父之一的克雷培林(Emil Kraepelin)在当时提出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假说。当时精神病学领域把精神疾病分类为「反应性精神病」和「内源性精神病」,前者是对外在事件的反应,后者是源自内心。克雷培林则把内源性精神病进一步区分成两大类: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现今称为思觉失调症)和躁-郁精神病(manic-depressive insanity,现今称为双极性疾患)。

      内源性忧郁症也因此归类为躁-郁精神病的一种。所有型式的躁症也同样归类为躁-郁精神病,因为它们并非是对外在事件的反应。也有人反对这种理论,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德国神经学家维尼克(Carl Wernicke),他认为躁症与神经细胞过度活跃有关,而忧郁则是神经活动降低。不过,克雷培林的理论仍是主流,仍存在于今天精神病学的诊断系统中。究竟该如何界定双极性疾患的涵盖范围?这个问题在1996年再起争议。在两项独立的研究中,瑞典于梅奥大学的精神病学家佩瑞斯(Carlo Perris)和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安格斯特(Jules Angst)各搜集了双极性疾患或忧郁症约300名病人以及超过2000名家属的信息。

      两组研究团队都发现,双极性疾患病人的家属比忧郁症病人的家属更容易出现情绪性疾病;他们还发现,双极性疾患病人的家属也普遍罹患双极性疾患,但忧郁症病人的家属却不会如此。佩瑞斯和安格斯特认为,这些发现显示双极性疾患和忧郁症的遗传因素并不相同。有鉴于此,1980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出版时,就区分了重郁症(major depression)和双极性疾患。佩瑞斯和安格斯特的研究只聚焦于忧郁症,没有触及躁症,安格斯特说︰「没有足够的纯粹躁症案例让我们进行科学研究。」

      此外,双极性疾患在临床表现的复杂度,也让精神病学家难以决定,是否把单极躁症从双极性疾患的类别中独立出来。狂躁和忧郁阶段的严重程度各自不一,而且两种阶段的强势程度也有差异。每名病患情绪变化的模式也各自不同,难以预测。有时还会出现混杂两种情绪的状态,也就是两种相反情绪中的某些面向同时出现。的确,许多精神病学家认为,我们最好把情绪性疾病视为一系列的疾病,其中包含重郁症、各种型态的双极性疾患以及单纯的躁症。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忧的躁郁症【转自〈科学人知识库〉2019年第207期0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