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手烂牌的人生起点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荷叶塘,一个农家院子里,祖上五六百年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他的父亲参加科举,一直到43岁才终于中了秀才,比范中举人还高兴。
什么是秀才呢?是中国科举的第一关,秀才、举人、进士,所以秀才是最低一级的功名。
如果说,出身差点儿,个人智商好也行,曾国藩的资质绝非是“普通”2字可描述的,按说是比普通还要再差一些。传说中,一个小偷去曾国藩家里偷东西,曾国藩在凌晨背书,背了很久,还不会,梁上的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下来给他背了一遍,愤而离去。
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曾国藩的智商可见是真的很普通,以至于他的科举考试之路考了七次才中秀才。
那个人智商一般,身体总要不错吧,就像俞敏洪老师在北京大学毕业时说的,你们都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了,我是后进生,你们5年做的事儿,我用10年做,你们20年干成的,我干40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80岁以后,把你们都熬下台,台上就剩我了。
但,真的很不幸,曾国藩的身体也属于中下等的易病体质;一生可谓是与各种疾病相伴:耳鸣、眼疾等。
那身体也不好,天生性格应该是敦厚朴实的,能用勤来补拙吧?
但老天发好牌的时候,一定是把他忘了,他基本上一张好牌都没拿到,他的天性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为人傲慢、虚伪、浮夸、好色等。
这就是曾国藩拿到的一手牌:出身普通,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身体禀赋很差、一生与多种疾病相伴;年轻时,性格诸多毛病,自我管理能力极差。
这样的一副牌,恐怕在任何时代都很难打好,更何况是在风雨飘摇的大清末年。
那么,曾国藩拿着这样的一副牌,都干成了什么呢?
二、超凡入圣的人生巅峰
政治上,他创造了道光朝的升迁记录“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人生最高职位打破了大清王朝的为官记录,做到四省总督,权倾朝野;
军事上,他一介书生,却从0到1,创办湘军,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
经济上,他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发起者、第一人,是开办实业的倡导者者;
文化上,他是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偶像,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留下巨著,造诣极深;
外交上,他是第一个主张对洋人“以诚相待”的人。这一高度,今天许多中国人仍没有企及。
他的亲传弟子李鸿章更继承其衣钵,在中国的近代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笔划。
他是第一个向清政府倡议派遣留学生去国外的倡议者,送出了中国第一批赴海外的30名留学生,这也是他生前为这个民族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儿。
他是最后一位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家书如今还被拿来作为经典典范学习。
他通过个人的努力,硬是把命运给他的一副烂牌,打成了惊艳、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怎样完成从起点极低而终点极高的逆袭之旅呢?
这中间是否有什么可以窥探到的、可复制的成长方法论?
其实许多情况下,我们不缺方法,缺的是方法的可行性,也就是这个方法是否真的可复制。
三、可复制的逆袭方法论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曾国藩的个人成长之路,留下了大量可复制的可能,除了上述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具备一系列平平无奇的出身、智商、身体和性格外,连我们受教育的经历都有可比拟性。
曾国藩也是应试教育下出来的,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读的是标准的科举应试教材,以至于等到了翰林院时,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没文化“的读书人。
这个和我们传统教育里大学毕业出来之后,初入社会和职场时发现,自己学的都是“无用”的东西,发现学历根本不等于能力时,落寞的情形简直如出一辙。
那曾国藩在个人成长上到底有哪些可学习的可行性方法呢?
1、极致早起
曾国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极致的自我管理,其中有一条就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在没读这本传记之前,我粗浅的理解,认为曾国藩就是一个天生勤能补拙,极其自律的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刚去北京翰林院时,其实并不是一个生活很规律的人,烟不离手、爱看热闹(看杀人)、爱串门,生活规律混乱,是极其没有节制的一种状态。
让他开始发奋努力的,除了翰林院本身的考核制度之外,还有就是身边师友夹持,他开始制定极致早起的计划。他是刚开始就能做到早起吗?
其实并没有,曾国藩日记中曾记载,十六天中,起床失败率高达50%;但他最难得的是在习惯养成中,不因失败而放弃,而是越挫越勇。
从30岁开始直到去世前62岁,都一直是坚持极致早起,早起的天数换算过来有11680天。
而且,在他的影响下,他的爱徒李鸿章也从一个爱睡懒觉的年轻人逐渐变得“每日起居饮食均有常度”。
这给我们普通人的启示是,极致早起这一点,在效仿上是最简单易行的,不需要任何的外部条件,只需要从知道到做到。
当然一个人有时候跟自己的惰性做抗争,并不容易,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比如今天是我个人早起的1079天,我在早起之路上也是借助了他人的力量,一群人一起早起才坚持下来的。(点击蓝字,查看我的早起之路)
2、反思日记
如果说,在曾国藩脱胎换骨的路上有一个像推到多米诺骨牌的原始推动力的话,那反思日记应该就是这个原始力量。
反思日记是曾国藩修炼自己的一个重要道场,他可谓是把这个工具发展利用到了极致。据说,联想帝国的创始人柳传志先生就是深受曾国藩影响,将反思复盘带进了商业世界,进而成为了联想人在商业的战场上,所向披靡的一把利器。
那曾国藩在反思日记上有什么具体方法呢?
【1】反求诸己
他把写日记当成每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日用诚敬的心态来做这个日课;同时,日记不要流水账,要重在细节上的反思和改进。
我们从他的日记中看到,他极尽苛刻的自我修炼,比如去别人家做客,看到别人的小妾长得不错,多看了两眼,回来后在日记中骂自己“禽兽”。虽然这样的反思显得不近人情,但可以看到曾国藩是怎样通过反思日记,克服了自己性格上“虚伪”“浮夸”等天性,不断精进的高尚品格修炼之旅。
【2】寻求他律
曾国藩的日记,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看的。为了能达到真正的进步,他将自己的日记送给前辈看、给朋友看,并要求每个人做点评。
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呢?因为即使强大如曾国藩,也明白外力远远大于内力。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要面子,在意他人的看法,因此通过让朋友、前辈监督是最有效的。
这就好比一棵基因不良的树,自己生长,可能长得弯弯曲曲的,但如果把放进树林里,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树木,和它们一起向阳生长,争夺阳光,本身也就长直了。这就是借助他律来达到自律。
这个习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他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改变,直到有一天成为了我们后辈望其项背的榜样。
3、读书方法论
据说,中国人的年平均阅读量是4.6本书/年,而相比之下,被称为最聪明的民族犹太人,2017年度人均阅读量是76本。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如果要找到所有成事者的共性,那阅读应该是第一个。
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读书很有特色,他的读书方法有两个,一个叫“读书不二”;一个叫“读古籍”。
什么叫读书不二呢?指的是一本书没有看完,不去看其他的书,他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问题,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碰下一本书。
什么叫读古籍呢?指的是读被历史验证的名家经典,比如他认真研读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从这里明白了“自己狭隘的科举梦不过是为了锐意功名”,而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做圣贤。于是,他立下了做圣贤的人生理想,他开始从经典和大师里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
这两点放在当下,用大白话说就是:一是,读知识源头类的书籍,读真正历经岁月的经典;二是,一本书要逐字逐句地读完,不求速度,不要囫囵吞枣,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有人可能会说,又是一个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道理。
而实质上,真正的道理都很简单,大道至简。
我个人在读书之路的摸索中,跌跌撞撞许多年,目前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亲测非常有效。
4、圈子的力量
什么叫圈子的力量?曾国藩的人生可以分为30岁之前的平庸,和30岁之后的逆袭,那30岁的他发生什么事儿呢?
30岁他到了北京,进入了翰林院,遇到了一群有志于求学的人,自此,曾国藩的破圈升阶之路开启了。
用曾国藩的话说,这叫“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草是软软的,如果你让它自己生长,它就倒下去了。但周围如果是硬硬的麻,你不用管它,它就能直起来。
曾国藩将择友当成人生第一大事,一生朋友如云,且所交都是相当杰出的人物。
那具体怎么做呢?有两个具体的方法论:一个是上学,一个是下帮。
【1】上学,不是我们说的那个去上学,而是向上学习,也就是榜样学习法。曾国藩书信中常提及的人物,可谓是各个都是有修为的人,比如躬行心得的镜海先生、垦峰前辈、志大神静的黄子寿、才气奔放的汤海秋等等。
放在现在来看,他的朋友圈绝对是由一批尖子生组成的朋友圈。
【2】下帮,指的是曾国藩极致利他的交友原则。他急公好义,热爱助人。这点不难理解,就是在对待朋友上,他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朋友提携报答、不遗余力。看他的日记可知,他几乎没有一天不社交,以至于有一次升迁之喜,朋友来道贺,他一天要跑近60家去回拜。可以说,曾国藩一生功业,一半是受朋友之助。
那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同样有2点。
【1】重视圈子的力量,重视弱连接的人脉,结交质能量比我们更高的人,有时候真正能帮助我们打开认知,开天眼的,恰恰是那些不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人脉。
【2】极致利他的心态,不遗余力,帮助能帮的人。
你可能说,帮别人还好说,但结交高维度高能量的人,我们普通人哪有机会呢?
其实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普通人一个机会,就藏在社群里,让我们真的能打破地域和阶层的限制,将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成为了可能。
而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这样的社群,并毫不犹豫地加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