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涵:用摧毁自己的方式,完成对父母的报复

img

做父母的,都以为自己很爱子女。可是父母的爱,波动性很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求生艰难的父母,会把子女变成留守儿童,情绪失控的父母,会在言语上凌辱子女,追求事业的父母,会忽略子女的精神需求。总之,大人的世界复杂得很呢,哪能一门心思围着“小屁孩”转!

孩子对父母的爱,却是一往情深,矢志不渝的。孩子无条件地信任父母,总愿意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即使父母犯了一些错误,有了一些疏忽,孩子也会很快原谅父母,又真诚地爱着父母。

做了妈妈之后,我体会到了这种毫无保留的爱,纯粹得令人心颤。在这个偌大的宇宙,他选择了我做他的妈妈,他敞开他的需求和脆弱,他给我许多次犯错的机会。我只是给他一个拥抱,他就像得到了全世界,笑得像天上的太阳;我温柔地凝望着他,他也用他的眸子望着我,那目光,让我相信“神”是存在的,充满了清澈的宁静与关照。是他的爱与信任,激活了我身体里毫无保留的爱。

做了妈妈之后,我“看见”了更多的小孩。有一次过马路,我看见一个神色匆匆的妈妈拉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飞快地走,小孩腿短,走不快,都快被她拽起来了,这个妈妈并没有留意到女儿的吃力,越走越快,小女孩紧紧攀着妈妈的手臂,懵懂地小跑着,生怕松开了妈妈的手。过完马路,小女孩抬着头很热切跟妈妈说着什么,妈妈似乎有心事,并不理她,可这一点也不妨碍小女孩的热切。

我看着这对母女,就好像看见许多小孩和父母的关系:当小孩全身心地爱着父母时,父母总是为大大小小的事烦忧着,他们忽视那个小小的身体里最纯真最珍贵的情感——就好像一个在沙漠里的人,忽视着一口最甘甜的井。

有的父母是习惯了在粗粝的成人世界里行走,对小孩柔软纤细的爱不适应了,他们从心底不相信这样的爱,觉得“无用”、“多余”,只能用他们习惯的方式:粗暴,来回应。一如别人粗暴地对待他们,以及他们粗暴地对待自己那样。

等到孩子逐渐长大,看起来,孩子不那么需要父母了,孩子有了老师、同学、朋友,他们的世界变大了,他们不再粘着父母。可是,在灵魂深处,孩子依然矢志不渝地爱着父母,这时候,他们的爱换了另一种激烈的形式:用摧毁自己的方式,来告诉你,我有多在乎你。

当我看到许多成年人,无论是20、30还是40岁,仍然生活在对父母的爱恨交织中,仍然为父母的误解而痛哭,仍然在原谅与不原谅父母之间煎熬;当我听到一些故事,一些从小被生父生母抛弃的人,即使养父母给了很好的成长条件,仍然执着地要找到父母,就为了问一句“当初为什么不要我”,我意识到,“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这句话值得商榷,“天下没有不爱父母的子女”倒是确凿的。

如果说父母与子女的缘分是冥冥中注定的,是前世两个灵魂之间的约定,那么,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在乎,丝毫不逊于父母对子女的在乎程度,甚至更多。这种强烈的在乎体现在:你如何对我,决定了我如何对待我自己。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一根弦是只有父母才能拨动的:“我值得被爱吗?我活着有没有价值?”其他人都靠边站。如果这根弦被父母粗暴地扯断了,几乎没有人能修复得好,而且子女会花一生的时间来和父母理论,不惜以毁掉自己的方式——这样的在乎程度,这样的持久程度,比爱情要惨烈得多。

我在《一个优秀却不快乐的母亲,对张爱玲的影响》里提到了张爱玲对她妈妈的报复,因为母亲的“抛弃”与“严苛”,她以伤害自己的代价来伤害母亲:

她不动声色地实行对母亲的报复:还钱,看着母亲哭;母亲送给她的一对翡翠耳环,她拿去卖掉;母亲临终前想见她一面,她也不去。

她知道自己有多残酷无情,她豁出去了,“反正你自己将来也没有好下场,”她对自己说。

她也不愿意生孩子,因为她是这样一个“狠毒”的女儿,如果她有孩子,那孩子说不定也会如此对她,替她的妈妈报仇。

清醒凛冽如张爱玲,对人性了悟深刻如张爱玲,也逃不过与父母的对抗,以及由这种对抗带来的拧巴人生。这世间又有几人能对父母的言行毫不在意、风轻云淡呢?每一个子女都是患了强迫症的人,在重复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

从旁观者来看,子女拿自己的人生来和父母做论争,实在是很不划算的事。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啊,好的坏的,都是自己在承担,但是,当局者迷。我收到一些人的来信,倾诉父母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看到他们一边抱怨父母,一边让父母直接影响他们的重大人生抉择,甚至有不少人提到“想去死”,就不得不感叹:再微不足道的父母,在子女心中的份量都是无穷大的,父母的漠视或不理解足以让子女痛苦到拿命去证明!同时也会唏嘘:子女再怨恨父母,也仍然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这条命,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他们并不能完全独立地对人生负责,他们多多少少觉得父母应该为自己的不幸买单。

用摧毁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对父母的报复,听起来惊心动魄,可这是再寻常不过了,每个人都见到过这样的故事。

故事一:一个小男孩,父亲脾气暴躁,从两三岁就经常殴打他,一直打到男孩10岁会拿刀反抗为止。这个小男孩从小就恨他父亲,父亲越打他,他越要做让父亲生气的事:逃学、打架、偷钱……,永远是一副顽劣到不可一世的样子;他不甘心乖乖听话,因为这样就读于认输了,这样就让父亲“得逞”。他没意识到,他这样做的代价是把自己也搭进去了。如果他成年之后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他可能会继续破罐子破摔下去,激怒父亲会成为他一生的主题。

故事二:认识一个女孩,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她却告诉我,在高考那年,她自杀过。她喜欢绘画,只有在画画时她才会特别开心,她也努力读书,可是成绩就是上不去。她妈妈很生气,认为是画画分了心,两人吵架,妈妈一怒之下把她所有的作品都扔掉了,说她考不上大学就是给全家人丢脸。这个女孩在房间吞安眠药自杀,抢救回来后,她妈妈抱着她痛哭抱歉,可还是坚持要让她第二年复读考大学。她对我说:“我活在世上大概也是多余的,她爱怎么样就怎样好了。”她麻木地听从妈妈的一切安排,却不和妈妈说一句话。她放弃了一切热情,来回报母亲对她生命力的扼杀。

故事三:一个女孩,父亲外遇离婚,妈妈独自抚养她,却经常对她说,养你有什么用,你跟你爸姓,是你爸家的人;你爸根本就不在乎你,不然为什么不要你。这个女孩长大工作以后,远离家乡,从不和爸爸联系,也不愿见她妈妈。她怨恨父母的“自私”与不靠谱,她说她再也不要谈恋爱和结婚,她说这世上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人,婚姻没有一个是幸福的。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切断与亲密关系的一切可能。为了回应父母对她的冷漠和伤害,她也亲手切断了她未来幸福的可能。

……

这些对父母的报复行为,都是无意识的。

一个天使般地对父母怀有无限爱意的婴儿,最后变成一个由爱生恨的“冤家”,这期间,真是说不尽的红尘中的辛酸。

很多时候,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给自己的痛苦,但是父母却毫不知觉,甚至会有更多言语羞辱,于是孩子都有一个潜意识的冲动:毁掉自己,才能让父母悔恨!可惜,就像一个读者说的那样,即使你毁掉自己了,即使你把自己的生活搞成一团糟,哪怕你自杀了,父母的知识感情结构仍然不足以让他们意识到问题。子女真是白白牺牲自己了!

如果一个人正处于对父母的怨念之中,他/她需要警惕自己的“自毁”倾向。他/她要知道一点:无论父母怎么对待自己,人生都是自己的,不要太恋战,余生终归要自己来收场,好好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做到又是何其难!但愿很多人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来明白这个道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宋涵wonder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ECC4EAQTyUMRXw7mmjEi0Q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涵:用摧毁自己的方式,完成对父母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