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成年人的哲学指南”

“哲学”这一个又大又晦涩的主题常常让我陷入迷惑:小哲学,就是鸡汤;大哲学就是生死存亡。

我致力于找到一个“灰色地带”——给人启示又简单易懂的哲学书。《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成年人的哲学指南》是我试水“哲学圈”发现的第一个宝藏。

打开书的时候千万不要疑惑:没错,它就是写给陷入中年危机的那群人的。不过,我想你可能从很小就开始中年危机了,别不信,你看约书亚·弗里斯说的。


书中曾用BBC和《国家地理》夸张的修辞说“猩猩也有中年危机”来告知我们,“中年危机不过是人到中年时一段可预测的满意度低谷期”。

撇开“中年危机”这一建构而来的词汇,你会发现,身处于任何人生阶段的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迎来这一“满意度低谷期”,升学的巨大压力、父母的掌控、焦灼的就业期、发觉自己重复且枯燥的日常……这些都带来我们对于当下自我的“危机”意识。由此看来,中年危机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接下来,我想讲书中最核心的几个观点,也是我从中汲取到的人生经验,我未曾实践,但或许它能在未来做决定时给我一些指导。

#在关心其他事物中实现幸福

你玩游戏会快乐、你看书会快乐,这些快乐之所以成立并且长久缠绕心中,是因为你做了其他事,并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实现了幸福。我不介意把快乐和幸福放在一起,因为那些从眼睛到心里溢出的快乐就是幸福本身。

不要说我追求幸福之类的话,幸福是追求不来的,当你认认真真说我要幸福快乐的时候,你就已经失去幸福了。

#如何看待选择

“当我嫉妒17岁的自己时,我所真正嫉妒的并非未来丰富的可能性,而是那时的无知无畏:17岁的我还不用被迫作出选择,并得知自己将失去什么。”

我们都想做出最完美的选择(利他与利己都恰当),或者我们都想有后悔药,在某一关键事件上调整自己的答案(选择),它告诉我们,这样做没有错。“但是不要错上加错:不要退回原地、抽离生活的细节去问你应该选择哪个。在抽离细节的时候,你抛弃了可以合理地肯定现有生活的资源:不只是活动、物品和亲密关系的存在,还有它们郁郁葱葱的内容。”

不要陷入对往事选择的依恋,既然它如此厌恶,那就忘了吧。

#“无知”的好处

我们总觉得知识或者记忆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但是“你的生活总会出现缺憾,模糊的知道这一点,比知道具体是什么遗憾更好受些。”所以,“为了避免悔恨,你必须保持一定程度上的遗忘。因为知识伴随着威胁,你对于失去的一切知晓越多,就越难放下它们。”

在这里,经常被遗忘的“无知是福,大智若愚”的前一句,此时就很重要了。

#对于“制定计划”的疑惑

我曾经也是个痴迷于做任何事都要给自己安排计划的人,后来稍微缓和了一点。

的确,每每我做完了计划以后,就会发现一种莫名的空虚,就像一直追求的梦想突然实现了,好像不是开心,而是焦虑,焦虑我现在又该做些什么。

“生活需要方向,你必须有未获满足的欲望,尚未实现的目标或计划。然而这也是个致命的问题,因为想要的东西自己尚未拥有,也是痛苦的。”

我们需要做的,可以是“聚焦于一个接一个的计划,一个接一个任务,也可以不论这些计划是什么,都去看中追逐他们的过程。”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把一个个终结性活动变成非终结性活动也是可以的办法,什么是终结性活动,什么又是非终结性活动呢?不妨翻开这本书看看吧,相信你会有新的认识和感触。

里面还有谈论生死的话题,我觉得也很值得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成年人的哲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