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摸鱼学

在纷扰的现代生活中,主动开辟一片净土,既能够让工作顺利完成,又能惬意的生活。用欲望驱动人生,提供动力,同时又有意识有理智的排除外界鼓吹的,有害的,高投入不可持续的欲望,主动追求合理的,健康的,低投入可持续的欲望。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

心灵摸鱼学,一方面要摸掉的是外界试图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要求,它们善于伪装自己,把自己包装为成功和奋斗的象征,背地里行的却是龌龊之事,使你永远得不到成功,但却永远陷于焦虑而不得不让自己努力,以使那些将这些欲望贩卖给你的人过上成功生活。另一方面,找到自己的成功,用合理的方式为自己的成功努力。

                            找到属于自己的欲望

一.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活着?

我认为人应当处于平和的状态,这种平和不同于麻木,对外界不闻不问,恰恰相反,平和来自于海纳百川,虽然海上总有波涛汹涌,狂风骤雨的地方,但因为大海足够大,这波涛也不过是涟漪,再进一步往大了看,无垠的宇宙,漆黑的深空,繁星悬空,有序地转动,没有什么能干扰这一切。将内心拓展成一个宇宙,便能容下许多,这是一个心态构成的底色。

尽管我们的灵魂可以无边无际,但终归是束缚在肉身之中,肉身又被复杂的人际网缠绕,眼界被处处高楼所限,无数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们头昏脑胀,精力和时间都被消耗殆尽。

此外,一些非必要的欲望——自己偶然产生的和外界(广告,人与人的比较)潜移默化地赋予本不属于我们的欲望,加上他人对糟糕未来的描述,对失去已有的恐惧,这些因素使原本处于满足状态的我们,莫名其妙的去追许多原本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甚至于他人还会嘲笑那些已获得满足的人。这成了一个奇怪的悖论,我们原本不需要拥有太多东西就能处在满足的状态,结果我们失去了这种满足感,然后误以为只有得到更多未有的东西才能重新使自己满足,可未有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于是,追求的东西越多,离满足的状态越远。真是一个完美的讽刺。

我相信,贩卖欲望和焦虑的人,或许开始只是想用欲望和焦虑去驱使他人,但要不了多久一定会受到反噬,自己也会成为欲望和焦虑的奴隶。

我是谁?

我在哪?

我要去何方?

要想不受欲望和焦虑的奴役,就必须回答清楚上面三个问题,将所有欲望和焦虑一字排开,并将要实现欲望的代价和所焦虑的后果对应出来,然后冷静的审视,询问内心深处的感受,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欲望和焦虑。之后,那三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我所有渴求的决定我是谁,还未达成的欲望是我现在的位置,欲望是我要去地方。

然后将这些答案记下来,不要忘掉,而且还要形成信念,不要因为他人的嘲笑和否定而动摇,这二者有其一做不到,必然再次迷失。

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欲望和焦虑,原本被白白占用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释放出来,去做那些真正该做,能使自己感到快乐的事。

二.简洁的生活

1.简洁快乐的生活

如果无法在工作中获得乐趣,那么生活即是人生的意义和质量体现。生活应尽可能的追求快乐,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本应是不求回报的,更确切的说是不强求做这件事本身以外的东西,能做这件事本身即是快乐和回报。

生活应尽可能的与工作分开,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应当是,工作提供了维持生活的物质,生活修复在工作中产生的身体和精神劳损,以使工作得以继续和保持一个高效的状态。

以上是最完美的生活状态,更多情况下是次一级的生活。

2.简洁的生活

这种生活会追求一些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即我不但想做这件事,还希望能从这件事上获得其他的回报。所以只能尽量追求快乐,同时减少烦恼的产生。

3.实现简洁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1)失去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目标

2)同时有多个目标不知道该先完成哪个

3)拖延,不愿意完成计划

4)特殊事件引起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无法平静下来执行计划

前三个问题需要回归最开始所述的,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何处?原则即是让自己想要的东西尽量的少,以保证能集中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个方面上,增加实现欲望的可能性。欲望越多,精力越分散,实现的可能性越低。对于难度过大的欲望,应分阶段处理。

4.平缓情绪的方法

我自己的方法:承认和接受当前糟糕的处境,然后告诉自己这就是最低谷了,把当前的处境当作起点,后面随着改善会逐步提高。

告诉自己千万不要着急,生活的一切都是由微小的点滴积累而成的,当前糟糕的处境是过去糟糕行为的集合,从现在开始做正确的事,也能因逐渐积累形成一个好的处境。

引用自: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239712/answer/539435019?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

分享6个排解负面情绪的实用方法,简称为3个P和3个M。

3个P是Tal在《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中提出的,排解负面情绪的,很简单却很有用的3个小技巧。

当你遭遇困境,不可避免地身陷负面情绪或想法之中时:

第一步,记得准许自己为人;而后,试着将眼前消极的处境,诠释为积极的;最后一步,试着转换角度,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每一件事。

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困境,生出负面情绪或者想法时,及时地问自己:我是不是犯了3个M中的某一条?

我是“放大”了某次失败?还是“极小化”,只看到了糟糕的1%?又或者,这种灾难化的剧情,完全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在自己的欲望与他人的欲望间找到平衡

一.清晰的工作

工作是一系列细碎的任务所构成的,如果不能将这些任务变得有序,每天在安排任务上便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效率变得低下。工作的任务应该是以可预见的常规任务为主,伴随着偶然添加的临时任务。

1.工作中常见降低效率的问题

1)不知道当前应该完成什么任务

2)不知道如何完成任务

3)临时插入任务与当前任务的冲突

4)分心,同事聊天和生活事件的干扰

2.不知道当前应该完成什么任务

1)先罗列出目前做过的所有任务

2)按照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和任务时限进行优先级排序

一类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很短,工作量有限,有效期也很短(如电话反馈,收集成绩和试卷等)。因受到有效期的限制,当出现这类任务时需要优先完成,所以优先级高。

一类任务所需的时间很长,工作量近乎无限,有效期长(如制作教案或优化教案)。这类任务有效期比较宽松,一时半会没做完没有太大影响,所以优先级低。

临时任务,如果是有效期长的,可以先写来,丢在一边,等之后再分配,如果是有效期短,根据其不完成所造成后果的严重,决定优先级,不完成造成后果越严重的越优先完成。

3.不知道如何完成任务

如果是第一次接触,则可以请教有经验的人,模仿他人工作,或上网搜索资料

4.如果思考的是优化任务,则思考以下问题

1)完成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

2)任务完成后该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3)这个任务一定要完成吗?不完成会有什么后果?

4)这个任务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核心要素是什么?

5)需要用到哪些资源?金钱、人际、物料、时间?

6)完成这个任务的流程是什么?(流程由步骤按顺序构成,步骤是操作的组合)

7)我在什么时间去执行这个任务?deadline是什么时候?

8)完成这个任务时常见的阻碍和处理方法?

5.建立一个任务库

1)罗列任务

2)对任务进行优先级排序

3)在每个任务下补充完成任务的流程

4)在任务旁备注完成的目的和不完成的后果,让自己清楚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

6.创建每天的任务列表

工作开始时,根据每天的实际情况,从任务库中按优先级挑出今日待完成的任务,组成一个任务列表。

1)执行任务列表,适当复盘

当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或有新的灵感,可以备注在任务旁,以供将来仔细研究。

工作结束前确认工作完成情况。

2)更新任务库

删除和添加任务,优化任务流程。

3)自动化执行任务

依据任务流程,研究任务要素和条件,设计算法,用适当的语言编写程序。

7.分心:同事聊天和生活事件的干扰

同事聊天

有条件可以找到独立的办公地点,或带上耳机,或不接话茬,或处理一些比较机械和零碎的事

生活事件的干扰

将所担忧的事用纸笔写下来,告诉自己完成工作后会处理

提升专注

使用番茄时钟

二、附件

任务库demo

工作的紧迫性和优先级,以及工作内容

1.班课电话反馈

询问孩子上课感受

询问孩子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询问成绩

留微信号和电话号

2.一对一电话反馈

询问孩子上课感受

询问孩子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询问成绩

留微信号和电话号

谈一谈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培养要求

3.一对一微信反馈

课堂内容

课堂表现

作业

4.考完试收集成绩

5.考完试收集试卷

试卷分学校和分年级

6.每次考试前准备模拟试卷

确定考试范围

列出知识点

基础题和特殊题

7.准备每周班课要讲的课程内容

熟悉教案中的知识点和练习

设置问题和组织提问语言

一些小故事和情景创建

8.试卷和押题分析

做一遍新出的试卷

将新试卷和押题试卷对比

9.批改作业

错题统计

登记完成情况

10.给学生建立档案服务课程准备

学生姓名、性别、性格、学校、年级

各次考试的成绩

每次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掌握情况

下次课的教学目标

对学生特别的奖励

特殊的教学模式

11.储备生物课知识

知识点分布

做之前考试的试卷

收集特殊的题目

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小视频

12.储备数学课知识

知识点分布

做之前考试的试卷

收集特殊的题目

13.制作或优化课程教案

根据储备的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制作或优化

                   在自己的欲望之间找到平衡

1.不走捷径是最大的捷径

想走捷径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偷懒,希望能找到可以不用做事,或者仅仅只花很少的时间就能把事做完,可一旦有了是为了偷懒而去做事的想法,那么一定会有不做这件事是最好的想法,可如果还是不得不做这件事,就会陷入既不想做这件事,又不得不做的纠结当中,反而做事情的时候就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去维持,反而更加痛苦。所以对于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就应该调整好心态,想着把这件事做掉和做好,而不是考虑为什么不得不做这样无意义又会加深自己痛苦的事。

第二个是希望省时省力,想要以最优或者最简便的方式完成,所以会在做之前考虑怎么优化或者偷工减料。但其实做事情随着熟练度的提升,会逐渐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并且必须亲自多做许多遍后,才能真正发现其中必要和非必要的步骤,才能更加轻易和更加有效的优化,如果一上来就想着怎么优化,那么就会因为对事情不够熟悉,而导致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空想怎么优化,以及还可能得到的是错误的结果。

综上,为了走捷径反而是在绕远路,所以应该摆好自己的心态和调整自己的认知,面对确定要做以及对自己有益的事实,就只要想着将它完成即可,并且在一开始了解到可行的做事步骤后,就先安着步骤去做,直到熟练度大大提升后,才去考虑优化问题。

2.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不要以讨厌或者不会去限制自己

首先人是会逐渐变化的这是确信无疑的,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思想和能力都会不断的发生改变,有些改变是按着我们的期望发生的,有些是坏境压迫而发生的适应性改变。

其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事仅仅是习惯或能力的问题,许多自己觉得排斥的事情也许并非真的是不喜欢这件事本身,而是因为不习惯或害怕自己没有能力做好而不愿意去面对,而后在表面上将罪过归到这件事本身。我们应该真正看到的是之所以排斥做这件事是因为习惯和能力不足导致的,而我们该做的就是调整习惯和提升能力。

习惯和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实际上习惯和能力总是在一些不经意的时候提升和改变了,这个不经意往往就是我们不得不做那些所谓讨厌的事情的本身,而我们会发现当习惯改变和能力提升后,这件事就不讨厌了。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相信自己,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事物,相信自己可以逐渐适应,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会逐渐积累和提升的。大多数折磨不是事情本身带来的折磨,而是不恰当的认知排斥着新事物,导致身与心的分离而产生的痛苦,只要调整好认知,将心放回身上去,就会发现这些新事物和旧事物做起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3.成功与失败并非是开与关的两种绝对状态,而是一个变动的进度条

成功和失败本身取决于我们的对它们的定义,除了通过改变认知,改变对成败的定义外,我们知道依据力学,要改变事物的状态需要施加一个力。如果我们抛开成败的观点,而是从更本质的事物运行状态去看待事物,那么其实我们并不是去追求所谓的成功与失败,而是希望让事物运行的状态成为我们想要的。

一种方案是调整自己的认知,即让自己想要的就是事物当前的状态。

另一种方案就是自己去向事物施加一个力,使其朝我们想要的状态去发展,我们所能施加的这个力即是努力。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的,就如同往一个空的杯子倒水,也许杯子满的那一刻叫做成功,但水逐渐增加的过程却不能称之为失败,因为不断倒水就会不断接近满的那一刻,这件事便是有希望的,而这种希望是因为我们在倒水造成的,只有当我们停止倒水的时候,那才真正的永远不会达到满杯。

所以只要不放弃和持续的努力,就一定会让事物发生改变,也许我们可能永远都倒不满这杯水,但就算都是未满,杯子里是空空如也还是已经装了四分之三的水也是有区别的。

因此,我们除了持续努力外,还要不断的去反思和省是自己,哪些是往杯子里加水,哪些是往外倒水,留下加水的动作,减少倒水的动作,杯子里的水就会越来越多。

4.过去成功有效的经验

1)使用番茄时间

降低做一件事的门槛,一次只要25分钟,并且每次休息5分钟,劳逸结合,让做一件事从主观或客观上都不会那么累

2)起床后不玩游戏,不刷手机信息

防止过多垃圾信息进入大脑,占用认知资源,以及被网络贩卖的焦虑洗脑,也不要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那么人给的垃圾交换

3)每天明确自己每天的任务安排,让自己知道今天应该做什么事,避免在要做事的时候才开始考虑和纠结,而是可以直接开始做

4)用高级的欲望去打败低级的欲望,用长远的利益替代短期的利益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人是需要欲望驱动的,人不可以没有欲望,但有时候一些欲望之间会互相冲突,比如希望自己有一个好身材和甜食的诱惑,应该让自己对更加高级的欲望更渴望,并且每当想吃甜食时,不是单纯的阻止不可以吃,而是因为自己有更想要的东西才不吃

5)用行为获得情绪

我们不能等待一切都完美,情绪、环境、精神状态都非常好的时候才开始做事,这样好的状态是非常稀少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处在一个有所欠缺的状态,而之前说过,要想改变状态应该要施加一个力而不是等待,所以可以通过直接开始做工而让自己逐渐得到一个好的状态,而非等到一个好的状态才开始工作

6)不要讨厌和排斥无聊,无聊是一种常态

因为一些原因,我们的大脑总是希望得到一些刺激,味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当得不到刺激或者刺激不够强烈时,就会进入一个无聊的状态,我们总是会很快的满足大脑,用各种方式让它受到刺激,但得到这些刺激是有代价的,尤其是那些来自外界的刺激。

一方面对于来自外界的刺激大脑会逐渐适应,适应体现在对同样的刺激可能会越来越不敏感,即开始追求更强烈的刺激,以及体现在当没有这些刺激时会感觉到难受,这并不总是坏的,但通常我们都会进入到坏的那一面,对一些不健康的食物、信息、行为成瘾。

如果将无聊也当作一种刺激,即无刺激,那么我们应该让大脑重新去适应无聊这种刺激,这并不容易,因为这是禅的状态。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那些比较健康的,但可能刺激不那么强烈的事物上增加一些刺激,比如学习,在一个学习周期里,可以增加几个维度的感知,比如限制时间,学习量,某种效果,比如有时候我们仅仅是规定自己要学一个小时,那么在这一个小时里,我们还可以要求自己应该看多少页书,以及做题检验正确率达到多少等,以一种玩游戏的方式去处理学习,完成一项项挑战,这个挑战是自己给自己定的,而不是为了应付外界考试或者要求。

7)区分主次和资源管理

资源是有限的,不论是认知资源、时间资源还是精力资源,如何分配资源,增加效益和防止浪费是一门学问。

建议一个期间内(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等),有一个主干任务和一个支线任务,加上其他乱七八糟的零碎。

比如,在这个月底要进行一场考试,那么主干就是关于这场考试内容的复习,支线是锻炼身体。

第一:尽可能的资源优先保证每天主干任务的完成,有富余的时间进行锻炼,但可能关于如何调整锻炼计划,锻炼效果的事情就不需要考虑了,只要有去做就好了。

第二:如果真的需要改变锻炼计划和效果的时候,那么拿出一天的时间,这一天里锻炼计划是主干,不要再为考试的事情担忧,尽量做到在这一天里把关于锻炼的事情处理好。

第三:不要过饱和的去安排任务量,这就要求计划要有一定的提前量,留下意外发生的缓冲区,以及可以给自己放松和调整的空档。

第四:对于琐碎的事物,具有临时性和紧急性,临时性是指它不会持续太常的时间,但往往它的发生不受控制,紧急性是指它只有在一段期间内完成是有意义的,过了这个期间是否完成就无所谓了。依据这两个特性,我们可以知道不用为这些事花费太多精力,比如怎么去防范,也不用太在意完成的好坏,但也不能视而不见,只需要在主要事件休息间隔完成,当成一种调剂品去做即可。

第五:对于一些有长期性的事,一方面要认识到到它见效慢,需要长期积累,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偶尔一两天的间断造成的影响很小,即这件事需要坚持的去投入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中间出现一些小波动或小间断的破坏性其实是很小的。所以对于长期性的事,要在大局整体上保证其主体部分是稳定发挥的,同时可以主动留出一些空档做系统性调整和休整,以确保主体的稳定,也就是可以有规律的安排休息和自我反省。一些周期性的外出游玩,交友和反思性总结并非在浪费时间,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负担,而且也可以防止生活过于枯燥而失去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灵摸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