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成仁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是孔子大约七十多岁时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大多数人听过无数遍耳朵早已磨出了茧子,对于这句话的意思也早已熟悉了无数遍,无意再做更深的探究。但这段话流传出来的意义,绝非让你耳朵听出茧子这么简单,这段话所讲述的其实不止是孔子本人的一生,更多的,是儒家体系中所期望的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过程。

最初孔子说,自己在15岁的时候立志于学习。这也学往往被吹的太过高尚,不是什么有志于学习大道,就是什么励志于平天下之类的。如果真正探究的话,15岁的人可能还达不到利大本的境界,此时的学可能更多的是偏技艺,当时的六艺。在学会立大本之前要先学会这六艺。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一阶段就没有所谓大道方面的学习了,15岁,毫无疑问是决定生命底色的阶段,有关立大本的那些事情毫无疑问也在这一阶段进行着,只是不甚明显。

此后的30而立大抵也指的是技艺上的,三十多岁正好凭自己十五岁是所学的六艺立身于社会。对道的探究肯定也是有的,只不过重心不在此罢了。

真正达到40岁时,才真正立道,此时已在社会上立足生存不再成为问题,自然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探寻道的方向。“无惑”自然也不可能是指技艺上的无惑,世间万物运转规律,各门课到自己的技艺,这些又哪是一个人一辈子学得完的,不过只不过是只对自己所立之大道方向无惑罢了,到这个阶段真正的仁才诞生。

五十之时,得知所谓天命。这时的道就已不再局限于自己一人,而是变成了一种对全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仁心外推的过程。

等到六十岁,经历了五十岁在推行大道过程中种种不顺,逐渐知道人和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可磨合的差距。最初可能为此不平,最后在时间的洗礼当中,逐渐学会接受。知道所谓求同存异。

七十岁时,已经达到了自由,活到七十多岁,对世间不成文的规矩了然于心,学会如何自由的生存在这样的规则中,学会了带着镣铐跳舞,在镣铐中解放双手。

所谓孔子次数就是一个逐渐成人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成仁的过程。一个人,从技艺开始立身,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责任和使命,学会听见不同的声音,最后找到自由,这是成人。在找寻大道的过程中发现仁,说到上天赐予自己的使命,将仁推向整个世界,这两个阶段是如家的立己达人,之后,思想传达到上天之后再回归自己,有些像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切最终回归到自身时,已经得到了自由。

孔子的自述,就是儒家体系中人的发展过程,很多人为此把这个自述当做自己人生的典范,想要活成这样。其实大可不必,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了解到,有一种人在这样的方式活着,我们也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存在,这就足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人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