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kàn孩子”不是“看kān孩子”
-安安心心做父母
美国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会做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是明白的,只是有时过于关切或者图省事而越俎代庖,但这个不是我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我想沿着德雷克斯的这句话说:“尽量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看到,大人把一个不到1岁的孩子抱到滑滑梯上让他滑下来,大人赶紧在下面接住;
我看到,大人把1岁的孩子抱到游乐设施的二楼平台上,然后又时刻提防着他从上面摔下来;
我看到,大人把一个2-3岁的孩子举到单杠上,让他挂在上面看能够挂多久,大人一直举着手在那里随时准备“救险”;
我看到,大人把扭扭车系上一条绳子,把“扭扭车”变成“拖拖车”;
诸如此类......
很多孩子自己当前做不到的事情,也许大人们为了让孩子提前体验到某种快乐或者图省事,就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外挂,拔苗助长。在这里,至少有三个问题:
1、 看不清楚孩子的能力和兴趣,压制了自主成长,有依赖;
2、 他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如果有危险,是严重的;
3、 全程看护特别累。
我是怎么带孩子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最近我们三楼空中花园的游乐场加装了双杠和单杠,妹妹的身高还够不着,妹妹看到别的大人把孩子举高高,也就依葫芦画瓢,要我也举高高。我说:“不行,你如果没有办法上去,那就不要上去,等到能力够了再上去。”妹妹自己不死心,还是想上去,怎么办呢?像我们小时候爬树子那样,自己沿着柱子往上爬呗,刚开始爬得很辛苦,慢慢的,越爬越熟练,上去了,挂得住呢,且慢,居然还能单手换着从一端荡到另一端,然后又从低杠转移到高杠,继续从一端荡到另外一端。过了几天,我再去看的时候,已经能够在上面来来回回荡几次了,还边荡边说话,让我很惊讶,旁边也有不少的大人和孩子很惊讶,来来回回地单手荡是多多少少需要一点天赋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而我一直在做什么呢?除了说注意安全之外,我一直坐在离现场有一段距离的凳子上,跷着二郎腿看书、偶尔看手机,当然还包括用余光看着她,这是我带孩子的常态。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一刚开始我就把她举高高上去呢?至少:
1、 她会不停地要求我举高高;
2、 我得像其他大人那样双手随时准备“救险”,很累;
3、 她本人也觉得她需要我的保护,也不能这么顺利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所以,今天我的题目是“看kàn孩子不是看kān孩子”,我们带孩子的要点不是看护而是看见(关注),从0岁吃奶开始,从不会说话开始,从同桌吃饭开始......我们是在观察、在看、在感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她)有什么样的特长?是主动还是主静?是胆大还是胆小?是听觉型、视觉型还是体觉型?
所以,我是一个“多看少做”的懒爸爸!
什么是教育?教育一词education是由educe发展出来的,educe的意思是引导、激发,那我们引导什么、激发什么呢?凭什么去引导和激发呢?我的答案是,凭我们看到的去引导、激发,往我们看到的方向去引导和激发。就像医生看病“望、闻、问、切”,是从“望”开始的。
我们不需要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也不需要帮他做他不能做的事,我们只是引导他自己去完成他能做的事,引导他去做或者放弃他当前不能做的事,无论哪种情况,我们不需要代劳,不能越界,越不替他帮他,就是越尊重他,一步一步,他的潜能和个性就能展现出来,进而成为那个了不起和独一无二的自己。
所以,带孩子,请学会“看kàn孩子不是看kān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