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智慧》:怎样用经济学思维,做出更好的决策

决策,就是做决定,我们在A、B两个选项中要决定,选A还是选B。为什么有的决策结果好,有的决策结果差呢?是什么决定了决策的质量呢?

第一部分,做决策的两个基本知识。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的。做决定时,结果比理由更重要;结果不好确定时,换算成价值是关键。

做决定时,结果比理由重要。比如,因为同学让你受了委屈,受了不公平待遇,你就想有机会也让他不舒服?想一想,就算我们有道理,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但我们真的应该做出这个决定吗?是职业前途重要还是职场斗争重要?

理由充足不等于决策好,如何评价一个决策的好坏呢?不看理由,看结果一个好的决策,就是风险可控,成本小,收益大。如果要算决策的成本收益,那就有问题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决定,并不都是像大街上买白菜一样,一目了然地能够看到什么结果更划算。比如,你只有1个小时,是工作还是收拾房间?这两个选项怎么比较收益?如果真要比,可以把计算单位进行转换。怎么转换呢?这就要用到做决策需要具备的第二个基础知识——换算成价值。也就是说,如果很多选项不能直接比较,那就把这些选项能带来的价值进行量化,通过比较价值来做出判断,这个价值量化的过程可以用金钱来表示。

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往往是觉得自己有道理,才采取行动的,可是这种理由往往可能并不全面或者有误区。在给自己找理由的时候,常见的两个陷阱便是:一、忘了考虑“机会成本”;二、多计算了“沉没成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利茨教授曾经说过,普通人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则能够忽略沉没成本。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说普通人不计算机会成本?这是指我们多数人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全面,忽略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学会计算机会成本有什么好处呢?这样会让我们考虑问题更全面。有时候,一个决定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孤立地看,可能很好或很糟糕,但是一旦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之后,你就会发现可能这个决策未必正确。在做决策的时候计算机会成本,能帮助我们对决策质量进行更好的思考和判断。

第二个陷阱,我们往往在做决定的时候会考虑沉没成本,而经济学家却是不考虑沉没成本的。什么是沉没成本呢?说的是我们过去做的决定所产生的成本,如果在现在或以后都无法改变了,那这个成本就是沉没成本。比方说,你花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结果电影很难看,你看了一半却不想看了。可是电影院不允许退票,那么,这个时候你买电影票的钱,就是沉没成本。很多人看电影看到一半,哪怕觉得电影不好看,也心想,钱已经花了,还是看完吧,别浪费我们要像经济学家一样,对于已经不能改变的沉没成本,就不要去考虑了,我们要看的是面向未来,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比如,我们是否继续看电影,不应当取决于买电影票花了多少钱,而是接下来的时间我做什么事情更划算。如果你觉得接下来1个小时,自己读书都比看这个电影有意义,那你就应该果断地离开电影院,出去找个地方读书,而不是考虑沉没成本后,把自己困在不喜欢的电影里。

那现在既然我们了解了做决策的基本知识和要规避的陷阱,在具体做决策时有什么有用的方法吗?寻找第三条路、抓大放小和用临界值法思考。

第一个方法,寻找第三条路,我们在做决策时,常常会被眼前已有的选项限制了自己的思维,认为答案就只能在给出的选项里产生。我们多思考一下,你可以创造出其他更好的选择方案。我们可以先仔细思考:目前的解决方案都有哪些,然后告诉自己,除此之外,还有第三条路,再多想一想吧,多问几个问题,往往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有用的决策方法是抓大放小。我们应该思考多做哪些事情会产生更大的收益,用最小成本获得更大收益,是一个好决策的标准。所以,要对影响大的决策花更多的精力,而不是在所有的决策上花一样的时间。听起来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看看很多公司在管理层会议的时候,50万和5000万的项目,却都是用一样的流程和人员在开会和讨论。

第三个方法是临界值法。所谓临界值法,指的是我们面临几种不同的选择时,不知道该选哪个方案,这个时候就可以逆向思考,如果这个方案现在实现了预期目标,那么它的成本是多少。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不同方案实现同一个目标的成本进行比较,从而便于我们做出决定。

其实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用到这个临界值法,比如你的公司是自己做网络维护还是找人外包?可以计算临界值后做出判断。当然,你计算的时候不要忘了考虑机会成本和忽略沉没成本哦。

总结

要做出一个好的决策,首先要具备做决策的两大基本知识:一是要知道做决策的依据不是理由而是结果;二是对不同的决策进行对比判断时,要换算成价值来进行投入与收益的比较。其次,我们做决策时要注意不能忽略了机会成本,也不能总惦记着沉没成本。最后,我们可以用寻找第三种选择、抓大放小和临界值方法,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决策的智慧》:怎样用经济学思维,做出更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