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越感目标与自我完善

    教育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面临的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面临的是个体。

    一个学校或者一个老师的成功,是一个整体的成功,是一个概率问题,如果一个班里面有50个学生,其中40个考上了一本考上了重点,有10个没考上,不妨碍一个整体在概率上一个巨大的成功,而作为一个家庭来讲,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体,我们所谓的教育的成功,其实是帮助个体实现他的个人目标,这是我们家庭教育里面的成功,他的导向就是我们帮助一个个体实现个体上的成功。

    关于教育,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就是“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其实这句话有一点夸大教育的成分,或者夸大教育能干的事儿,我们会发现从教育的角度,真正的家庭教育能够给孩子干的事儿并不多,教育的原意是一种提取的力量。

    我们还发现,有时候教育并不能把人很多的力量给提取出来。我们甚至连这个功能都没有,我们在研究教育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提取不了什么教育,只是发现人的某些力量,比如说人的生命力,人的本能,一种向上和向善完善自己的欲望,人的一种饥饿感。

    人作为一个生命,它本身就有这种向外发展的力量,教育做不到去把更多的力量提取出来。我们教育能做什么,干不了什么,我们在教育能做的范围内恪尽职守,把我们能干的干好。

    作为家长,孩子没有考好,看着孩子回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感觉特别受不了。给孩子说了几句比较难听的话,孩子跟家长有情绪上激烈的对抗。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做父母是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的情绪的来源,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够蹲下来跟孩子交流,也不是来源于我们个人教育孩子有多失败,或者我们真的就没有任何别选择和办法,我们很多的屈辱,还有一个深层的生存的感受,优越感目标没有实现。作为父母,作为成年人,首先优越感目标没有实现,我们有巨大的挫败感,有时还会有深深的屈辱。

    这是一种感觉,叫优越感目标,它是一种让人愿意变得更好的力量。

杨老师跟儿子有一段对话:

    儿子有时候考完了,会去问别人的成绩,尤其是觉得考得还不错的时候,就会问同学考了多少,问学说我这次考了112,儿子说,不好意思,我这次考119,同学会说,你以后不要跟我说了不要跟我聊天了,你这是气死人的节奏。但是儿子能从这里面获得巨大的快感,儿子问杨老师说,爸爸,我是不是心里有毛病,你给我分析分析整顿整顿,我为什么每次考完,都想跟人家比较啊,每次人家骂我的时候,我心里面觉得特别的爽,还开心,你说我是不是心理已经变态了,我每次都忍不住想去跟人家比,想知道人家的成绩,然后告诉人家我的成绩,把人家给比下去。

  杨老师看着儿子这样有一点担心,那一瞬间的不知道该跟孩子说点什么,就告诉孩子,你没毛病,最多是没经验。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优越感目标,这个概念是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里提出来的。

  提出来跟这个概念有同样一个意思的,还有卡耐基,他提出来每个人都要照顾到一种自己很重要的感觉。

    正是这种要找到自己很重要的感觉,要实现自己在群体中我更优越的目标,人才有了这种向上和向善,完善自己的欲望,才能奔着希望,不断的去改变和完善自己。

  后来杨老师又跟儿子聊起这样的事:  我跟儿子说:“我碰见了一个好玩儿的事儿”,儿子问;“什么事?”我说:“你看爸爸穿的这件T恤,跟人家不小心撞衫了”“跟人家一样啊?”“是这样啊,还在出席一个活动的时候,俩人穿的一样,闹得给兄弟装一样”,“那不是很尴尬吗?”“是啊,确实蛮尴尬的。”“更尴尬的是我们俩聊了聊,我问人家,你买的衣服多少钱?人家问我,那你买多少钱,我说你的呢?”“你先别说,我说,我买的200多。”我说;“我衣服买贵了,我买300多。”结果,那个叔叔特别的热情,说杨老师,你肯定在什么样的地方买的。儿子说,爸爸,你真买的比人家贵吗,我说,其实价钱一样的,他说那你为啥说300多,你不是撒谎吗?我说其实我跟人开个玩笑,那会儿撞衫了,为了化解一下撞衫的尴尬。

    如果人家说200多,我说100多的时候,会叫人尴尬,叫人更生气,我干嘛不叫人开心一点呢?然后那个叔叔就愿意以后帮爸爸买衣服,说以后要是你买衣服,我朋友那儿有,可以找人,我们还穿兄弟装。

    儿子说,要是我,我就说是100块钱买的。我说,那样对你有啥好处呢,他说他开心啊,我说你要开心的话,爸爸觉得也开心,但是呢,在爸爸这个年龄,爸爸觉得自己的价值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开心,爸爸现在这个年龄,更多的价值是希望别人更开心一点。如果爸爸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别人开心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爸爸会觉得特别的开心。就像爸爸跟你在一块儿玩儿,如果能借由自己的努力让我的孩子更加开心,更加快乐的时候,我有说不出来的那种快乐,我会觉得更快乐,我说,可能是爸爸老了吧,爸爸已经过了你这个年龄段了。如果能让别人开心,也许是一种更大的开心,这是爸爸在这个年龄的感悟。

    儿子想了想说,以后不能跟人家很比了,比完之后人家每次都很生气,其实我就开心一会儿,也没有多开心。

    他说,爸爸你这个是境界,我向你学习吧,后来就发现孩子身上这种事,不能说一次都没有了,他有意识的在尝试另外一种体验,就是让别人更开心。

    以后每次的成绩出来,人家问他考多少分啊,他说还好吧。问别人的时候,人家如果考的好了,他说考的不错,给你祝贺。如果谁考得不好,他还知道鼓励人家两句。

  孩子真的就跟就跟精灵一样,如果有一种力量能够去引导他,让他看到不一样的体验,去体验我们生命,除了要实现自己的优越感目标,还要帮助别人实现的一个感悟。让别人在我们面前觉得更重要,有优越感,某种程度上其实实现了我们更大的优越感目标。

    这是一个比较深的话题,其实人的生命的重要,来自于跟人互动与人合作里边,人的生命在群体中真正的价值。我们能够让别人感觉到他们很好,他们很重要。

    我们评朴素的经验想一想,一个总是让别人觉得很好而看到希望去完善自己的人,一定是在群体中最重要的最不可缺的一个人,他能收获到成倍于别人的快乐。这就是群体性生物在群体中优越感目标的实现。

优越感目标的实现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优越感的实现,就是让自己在群体中交流时觉得很重要,我在群体中有优越感。

第二个阶段,当我们在这个目标中有过这种体验,便能体验另外一个更高级的优越感目标实现的层次,让别人变得更好,或者至少让别人在我们面前觉得他们很重要。

    这是一种教育智慧,作为教育者而言,对每一个爸爸妈妈,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尝试着蹲下来,我们不要想着高高在上,比孩子多吃了几年饭,多走过几条路,多走过多少座桥,我们的人生有多少经验。如果我们是真正智慧的父母,一定蹲下来,让孩子觉得他很伟岸,真是高手。

    在家庭教育这样一个领域里边,作为教育者,能够帮助孩子,让孩子在我们的面前实现自己的优越感目标,是我们真的能通过教育的努力,给孩子做到的几件为数不多的事。

    如果把教育对人的影响,比喻成一百平方米的面积,那么在这一百平方米的面积里面,其实教育能去耕种的,做个比喻的话只有十平方米。

  在这十平方米里边,假如我们能干点什么,能播种点什么,第一个要播种的教育的种子,能干的事,就是帮助孩子实现一个目标,让孩子感觉到在我们面前,觉得他自己更好。这是我们在这十平方米的面积里面能够做的为数不多的事。

    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估计我们很多人都做过尝试,教育会有巨大的匮乏感。因为那是你管不了的,另外十分之九的面积是你教育作用不了的。我们能干的这块,做个比喻,叫教育的自留地。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讲的,人自我完善是因为人有一种深深的自卑心理,所以人会为了克服自卑寻求优越感,人才会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自己。如果我们成年人也活在一种深深的自卑里,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都有这种匮乏感,我们成年人和孩子都陷入到一种深深的自卑,我们都希望寻求优越感。

  有时候,我们会无意识的把我们个人优越感目标的实现凌驾于孩子之上。甚至需要借由孩子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你得学习好,你得怎么样,你只要学习好了,我们才能开心,我们才能觉得我们有价值,我们才能活得更自信;你学习不好,你表现不好,你成绩下滑,我们会觉得有深深的屈辱感。

    当我们有这种感受的时候,我们像孩子那样寻求我们的优越感目标,通过孩子的表现来克服我们骨子里的自卑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危险很危险的教育站位。我们个人目标没有实现,我们人生过得很糟糕,我们希望孩子能实现我们的愿望。

    这是在我们教育的领城里面,作为父母,一定要去觉察的一个因素。真正内心强大的父母,一个真正自信的爸爸妈妈,他一定能够觉察到,孩子在这个年龄,他需要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去实现自己的一个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他必须借由群体,在群体中找到自重感,找到我能行的感觉,我可以的感觉。

    比如做生意,我们希望在这个圈子里面,也能挣到很多钱。假如大家都有100万,而我手里面只有20万,我希望向人家学习也能够挣到100万,在我们挣到100万之前,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想在这个群体中找到存在感,想要有优越感目标,这种优越感目标会推动我们努力的去挣钱去工作。我们在群体里,会有一种我不如别人,我得努力让我得变得更好,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通过一段的奋斗,你不小心一下挣到了1000万,而你这个圈儿里边儿跟你一块儿玩儿的朋友,他们个人存款还是100万,而你的存款已经达到了1000万,我们某种程度上叫优越感目标实现了,你内心的那种在这个群体中深深的自卑感解除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再说,你是个矬子,你不行,你会看着他们很平静的微笑,你的自尊没被伤害。这叫优越感目标实现的第一个阶段或者叫超越自卑。

    这个过程叫超越自卑,你内心真正力量的强大,在于你经过了这个阶段,你开始自信,你超越了自卑,反过来真正的强者会变得很温柔,在那些100万的朋友面前,内心真正强大的你,不会去晒自己挣了多少钱,自己有多厉害,你会尝试着让这些人在你面前变得更好。

    如果从人生的阅历和经验做一个比较,孩子就是手里边只有10万块钱,而你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已经有1000万了,从阅历和经验上来比较,小孩儿还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他在努努力的累积自己人生经验的资本,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真正的拥有人生经验和智慧的强大的人指引他前行。

    但有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前提,即使你拥有千万的经验值,如果你总是让我觉得更自卑,我在你眼里边总是找不到自己很重要的感觉,每次跟你聊完天,你都会去讲你拥有多少经验币,你有多么大的财富,那我现在手里边儿也就百10块钱。你必须得听老子的,你要不听我的,有你哭的时候。我当年是怎么怎么样,你看看你现在,我在你这个年龄早就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多少经验值,如果是这样的一种关系,这个孩子在我们面前,找不着自重感,他的优越感目标,每一次在我们的经验面前都会受挫。

    你虽然有人生经验,有智慧,但我跟你每一次的交流,每一次互动和影响,会让我觉得自己更渺小,自己更自卑,让我没有更好的去完善自己的欲望,会让我觉得像个丑小鸭。

    在生活当中,如果有一个处处压你一头的人,有一个处处让你觉得更自卑更懦弱的一个人,在你面前这个人比你有钱,有权,有知识,有文化,你说你在这样的人面前,他的存在,只会让你觉得你有多么渺小。

    这就是我们老人说的大树底下不养人,这个小树苗将永远是小树苗,因为你遮挡了阳光,防碍了他的生长,

    希望每一个爸爸妈妈,都能成为守护孩子的天使,在人格上蹲下来,让孩子借由我们找到自己的优越感,找到最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优越感目标与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