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子实体畸形问题是多年以来困扰种植户和供种单位的一个大问题,到底什么原因,那是众说纷纭,菇园彩风前阶段也专门写了一篇《平菇子实体怎么就畸形了》来解释这个问题,但原因是多方面的,单凭一篇文章还不能做到完全释疑。菇园彩风这一阶段主要在基层菇棚近距离观察平菇子实体的生长情况,详细了解了各种出菇模式下平菇的各项生长指标,其中也包括了子实体畸形这一项重要内容。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平菇的生长及出菇过程中,温度对子实体的影响非常重要,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早就熟知,好像不用再来详细述说,但是培养温度不合理与子实体畸形有很重要的关系,相信很多人会持怀疑态度,下面我就从菌种生产与发菌出菇管理两个大方面来介绍一下温度与平菇子实体畸形的密切关系,希望引起重视,并希望广大食用菌工作者进一步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菌种生产中的培养温度与畸形的关系
在菇园彩风上初中的时候(82年以后),我们寿光留吕的斟灌大集上已经有平菇在售,印象中当时种平菇的人在种菇时都是很神秘的,制菌、种菇时的严格那真叫一个严谨,能生产平菇的都是村里有文化的能人,那时种平菇绝对是在从事一个很神圣的职业。
发展到现在,菌种制作已不再是一个神秘的技术,平菇生产也像在家门口的篱笆上种一行扁豆一样普及,神秘感的消失,伴随而来的是生产的无限制粗放。原来制作菌种一切都是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来完成,生怕有一点闪失,掌握这个技术的也是少数;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会组织分离、母种转扩等基本技术了,在生产初期也是谨慎的,但生产多年后,在培养温度等细节方面已经不再严格,很多人认为菌种生产不过如此,所谓的严格要求是多次一举。粗放生产的后果就是出现了很多原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其中包括这么多年的平菇子实体畸形现象。菇园彩风在这里询问一下,咱们真的完全掌握了制菌技术的要领了吗,我看不大可能,有很多人只不过是掌握了制菌的步骤,关键原理还是要进一步学习的。
平菇菌丝的生长有适宜的温度条件,不是随便给一个大的温度范围就行。培养温度稍低,菌丝生长慢,但菌丝粗壮,抗病能力也必然强大;如果培养温度偏高,菌丝生长固然很快,但必然细弱,出菇性状发生变异的几率就大,后期的抗病能力必然弱小,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有时的细微变化我们的肉眼可能分辨不出来,但看不出来不证明就没有差别。菇园彩风认为,菌种生长培养温度过高有可能导致平菇子实体畸形,在母种、原种、栽培种的培养过程中,如果培养温度一直很高,特别是在炎热季节,气温在30℃以上的时间段很多,如果在菌种制作过程中,持续采用高温发菌,那么菌丝经过近3个月的高温培养,对菌株的优良性状必然是很大的考验,发生个小小的变异是理所当然,所以如果在后期的出菇中,有部分畸形菇出现,要从菌种生产阶段找原因的话,温度因素首当其冲。这个问题不是空穴来风,菇园彩风在最近几年的调研中已经广有发现。当然除了温度对菌株的影响,还有不正规制菌操作、大剂量药物熏蒸带来的影响,也会导致菌种发生小小变异,这里不作具体介绍。
平菇菌种培养的温度是多少就比较合适,平菇母种的培养温度应该在22℃左右较好,尽量不要高于26℃培养,原种、栽培种的培养也要尽量按照这个温度培养,液体菌种的培养可以将温度控制在22-23℃,不能有很大温差。菌种培养的设备有恒温箱、生化培养箱、空调等,一般的种植户都可以买得起。
二、发菌阶段高温对子实体畸形的影响
平菇发菌阶段高温对子实体畸形的影响是很大的,就在刚刚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们新疆的一个客户给我来电话,询问平菇畸形的问题,经过详细询问,这位朋友是在二茬菇采收完毕后,进行了菌墙式覆土栽培,头两茬出菇特好,垒菌墙后的头茬出菇也特好、整齐、密集,菌墙二茬出菇时就有畸形菇出现。菌墙覆泥土出菇模式是原来为了提高产量而推出的一种高产模式,但是众所周知,这种模式容易造成菌墙内部温度升高过猛,特别是在水分、营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出菇密集,就更容易造成料温过高的不利条件,所以这位朋友的菌墙二茬出菇畸形,是在菌墙头茬出菇期,菌墙内部产生高温,对菌棒菌丝产生了不可避免的伤害,导致菌丝老化、产生了轻微变异而造成。
还有一位朋友是生料栽培,出菇原料配方是棉籽壳和棉绒各占50%,采用层播法,有一场料装袋后因疏忽,没有及时观察,菌棒料温大部分超过了40度(菌棒中心),菌棒中间的菌种已经基本热死,纯靠两头的菌种发满菌袋,结果在出菇时,这部分菌袋的出菇就不正常,菇型与其它菌袋出的菇就相差甚远。这个例子也说明出菇菌包的培养温度与子实体畸形有拉不开的关系。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1、熟料和半熟料菌袋的发菌管理
平菇菌丝的适宜生长温度是22-26℃左右,所以要根据这个温度条件进行适当的管理,尽量避免30℃以上的高温。但在普通菇棚生产中,因为条件限制,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所以要灵活掌握,在大气温度28℃以上时,菌袋可以堆放2-3层,可采用“井”字形排放;在气温超过30℃的夏季,菌袋应尽量单层贴地摆放,充分利用地温较低的条件;在环境温度20-26℃时,可以用“井”字形排放4层,不可过高,防止料温升高;在温度低于20℃时,特别是低于15℃时,可以采用横摆菌袋的方式,可排放4-5层,而且菌袋的行距应加密,并要加强保温措施。不推荐20℃以下低温发菌,因为容易造成发菌慢,提前出菇的现象。
2、生料和发酵料模式的发菌管理
生料和发酵料一般用于大棚生产,规模化生产不推荐这两种模式。采用这两种模式,在培养料内还含有很多的微生物,播种装袋后,料内的微生物及平菇菌种会不断生长繁殖,更会不断的放出热量,如果这种热量不及时散发出来,那么积温会越来越高,在气温低的季节,可以充分利用来给菌袋提高温度,满足菌棒自身热量的供应,促进菌丝快速萌发;而在气温高的季节发菌,就要防止对菌丝产生危害。
平菇的菌丝适宜生长温度是22-26℃左右,采用这两种模式生产,严禁温度超过35℃,否则菌丝就会受到伤害,导致菌丝发黄老化,生长缓慢,有导致子实体畸形的可能。
在气温超过25℃时,我们提倡将菌袋单层摆放,而且菌袋与菌袋间要间隔约5厘米的缝隙;气温在20-25℃时,菌袋可以摆放2层,2层菌袋中间用细竹竿或玉米秸等隔开以利散热透气,菌袋间隔约5厘米;在气温15-20℃时,我们可以排放3-4层,每层同样用细竹竿等隔开散热透气,也可以将菌袋用“井”字形摆放,菌袋的间隔为5厘米左右;在气温15℃以下时,我们可以将菌袋排放4层。以上的排放方式可以灵活掌握,并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情况,在发菌时要严防料温超过35℃。
生料和发酵料栽培,菇园彩风不推荐加入过多的辅料如棉籽粉、豆粉、豆粕粉、麸皮等,因为这些辅助原料的加入,容易造成料温升高过快,不好控制,推荐用比较好的棉籽壳等原料,各种辅料的加入应控制在5%以内较合适,不可为了提高产量,过多加入辅料。
过高的培养温度与平菇子实体畸形有必然的联系,以上是菇园彩风对这个问题的简单总结,目的是引起各位朋友对菌种制作及菌棒发菌适宜温度的重视,并希望各位老师有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