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县当铺,一抹残留的记忆。

        黄县当铺,位于今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西街,200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于,当铺为何时、何人所建,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记载资料少有定论。我来到滨北街道办事处西街,打算一探“芦山真面目”。

  我乘坐1路公交车前往滨北街道办事处,车上多位市民听到黄县当铺,都是一脸茫然,公交车的司机师傅也摇头不知道,一直摇头,没听说过黄县当铺这个地方啊。

  我下了公交车,恰巧遇到一位骑着电动三轮车向西街方向行驶的薛先生,打听后得知薛先生为附近西关村的村民。“这里是有个叫黄县当铺的地方,就是个旧房子,没啥好看的。”得知我是从龙口来寻找黄县当铺的文化遗迹,,热心的薛先生告诉我。

  在薛先生的指引下,我来到位于滨北街道办事处中心十字路口。“沿着向西的这条路继续走就是西街,前面有一处突出来的旧房子,那就是黄县当铺。”薛先生说。

  果然,按薛先生说的,我向西走了大概500米,看到一座和周围其他房屋略有不同的旧房子展现在我眼前。房屋看起来近10米高的样子,由青砖垒建,房顶铺的是旧时用的青瓦,房屋东面部分已大面积坍塌,大量砖石散落在地。

  在房后西北角,枯草丛中有一处石碑,从上面刻着的文字可知,这座房子便是黄县当铺。黄县当铺于2009年4月2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于2009年6月份立于此处。

  没有见到想象中老当铺可能存留下来的半点蛛丝马迹,若不是房屋后立着石碑,让人很难相信,眼前这座破旧、坍塌的老房子就是文物保护单位——黄县当铺。

      从附近一位正在晒柴火的村民口中,我得知,黄县当铺,现在已被西关村村民刘乐民买下变为民宅。

  沿着房屋旁的胡同向南走,有一面向西的大铁门,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打开门,这便是村民刘乐民的儿子刘蒙蒙。“我爸妈都到外面干活去了,你进来看看吧。”刘蒙蒙邀请我进入院内。

  进入院内,看到房屋的正面,才让人感到一些古建筑的味道,四根圆木柱支撑起青瓦屋檐,还有五扇桥洞似的拱形大窗户。“这房子是我爸十多年前,从西街买过来的,当时,这并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就是一处破宅子。”刘蒙蒙说。

        刘蒙蒙带着我来到正房内,可以看出房屋内曾被重新装修过,铺了天花板和水泥地板,墙也粉刷过。 “这儿原来有七间屋子,最西面的那一间因为挡路,被拆了改成胡同了。东面的两间今年8月份下大雨时候都坍塌了。”刘蒙蒙打开东面房屋门给我看。

        眼前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坍塌严重的一间已经完全没有房顶,折断的梁木和碎落的砖石堆在一起。另一间屋顶坍塌一半,剩下的一半也是四处裂纹和漏洞。

      随后,我电话联系到在外工作的房屋主人刘乐民。今年54岁的刘先生告诉,他是西关村村民,1999年年底的时候,和现在自家前面的两户人家一起,从西街村买过了黄县当铺这片宅子。

      据刘先生介绍,房屋和院落当时很大,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当时房子东面西面各有10间厢房,北面是7间正房,南面也有7间房屋和北面对称,建筑格局和北面现存房屋一样。”刘乐民说,“南面和西面的屋子都已经扒了,盖了现在的新屋,东面也只剩了我家院里的这两间。”

      提起房屋的历史,刘乐民表示也不清楚,只听说房屋最早的时候是清代至民国年间,黄县姓丁的人家开的当铺。抗日战争时,曾为日本军队驻滨县司令部。解放后,当铺被改建为烈士祠和县党校,再后来成了学校。“村里30岁左右的人在里面上过学,后来还做了几年罐头厂,到我买过来之前,那地方养着鸡。”刘乐民说。

      北面正房从1999年买来后就一直没有修葺。“一开始几年房子还挺好,我们家也没钱翻修就那么住着。后来2009年被确立为文物后,文物管理所里的人就不让我们随便动了。”刘乐民说,“前几年房子漏雨,我想把屋顶用红瓦翻新一下,但文物管理所里的人说,要翻新只能用青瓦还要按他们的设计规格才行。”因为按照文物管理所的要求,要多花很多钱,而有没有相关部门补贴费用,刘乐民只好放弃了修葺的打算。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县当铺,一抹残留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