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8期【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文/高平三中  张永刚

【设计说明】

      《十五从军征》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第一首。这五首诗体裁广泛,诗词曲尽在其中,可以说是展示了我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与无限魅力。《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古乐府,教学这首诗,可以考虑朗读手法、品析手法的诗意运用,在朗读和品析中,让学生理解汉乐府语言质朴,长于叙事的特点。

【教学设计】

教学铺垫:

      1.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壁”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2.背景: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课堂活动:

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情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阿(a) 冢(zhong)  窦(dou)  雉(zhi)舂(chong) 羹(geng) 饴(yi)

      2.朗读诗歌,读好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朗读诗歌,读出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感情,读出“希望——失望——绝望——茫然”的情感变化。

二、译读诗歌,把握诗意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补充翻译整首诗,注意押韵。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沧桑。”

        ……

        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师生对话,完成译文。

        学生诵读译文。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沧桑。”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旁。春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用来做汤。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以句为单位,男生读原诗,女生读译文。)

(以句为单位,女生读原诗,男生读译文。)

(以句为单位,教师读原诗,学生读译文。)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旨

        话题:这一句诗撼动人心。

        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同时概括了老人的一生,一生征战,何等凄苦。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借同乡人的语言,写一家人的悲惨生活。松柏苍苍,坟墓累累,多么凄凉。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人亡院荒,衰败荒凉,以哀景写悲情,多么悲伤。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以阿谁?

        老人的痛苦不仅是生活的痛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内心的痛苦。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此处是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教师小结:

        语言质朴撼动人心,

        叙事之中饱含深情。

        本诗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令人唏嘘。

课堂尾声: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从古至今都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发生着战争,面对此情此景,请你说几句话。

教师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328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