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家如何细说《红楼梦》

最近读完了《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与《蒋勋细说红楼梦》相比,个人认为后者的解读以及对人生的启发更加贴近芸芸众生在世俗中的生命认同。

人生在世,大概都经过几个阶段: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入世哲学,儒家那一套,要求功名利禄。到了中年,大概受了些挫折,于是道家来了,点你一下,有所醒悟。到了最后,要超脱人生境界的时候,佛家就来了。

所以过去的中国人,从儒道释,大概都经过这么三个阶段,有意思的是这三个阶段不冲突。

白先生的解读更像是一种提纲挈领式的导读,剥丝抽茧,带领读者浸入书中的每一个回目,把握章节的串联、线索的勾连以及伏笔的展开,将《红楼梦》的全貌娓娓道来,让那些没有读过原著的人也能够很快熟悉这部传世之作。

2

其次,在版本的解读上,也颇具有代表性。我们很多人在选择《红楼梦》的时候,几乎很少注意到不同的版本。现在通行的版本是庚辰本,其余的版本有程乙本、程甲本、戚本等等十多种。

白先勇先生在解读的时候,常常指出庚辰本中不符合整个小说立意的一些小细节,他本人较为推崇程乙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白先生觉得程乙本第三回的回目“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比庚辰本“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好得多。

第一,“抛父”这两个字用得不当,不是她要离开她父亲,是贾母——她的外祖母,因为怜惜失去母亲的孤女,来接她回去。这一接,定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命运。

之前有个和尚警告过她,最好不要见近亲,见了有灾祸。的确,林黛玉进了贾府,最后为情而亡,所以“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是很关键并符合实情的。

类似的细节之处有很多,在文本内容上的差别亦如是,有的地方多了,有的地方少了。当初《红楼梦》有很多抄本,传来传去,抄来抄去,就留下了很多值得考证的地方。

再看《蒋勋细说红楼梦》,首先在篇幅比《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要多得多,蒋先生在每一回都做了深刻的解读以及延伸出许多生命的思考。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慈悲”并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受苦的形式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

贾宝玉是慈悲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3

蒋勋先生说《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会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回看一生的荒唐、荒谬,错综复杂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纠缠,其实是讲不清楚的。《红楼梦》让我们知道,结局本来就是假的,是我们自己虚拟的一个结局。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坏,什么叫做命好,什么叫做命坏,大概也都很难确定。

《红楼梦》的迷人就在这里,明知道所有都是空的,可是每一刻又都在执著。好的文学是真实的人生,不是一定有道理可讲。

作者在序言里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更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曹雪芹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少年时读红楼,也许喜欢黛玉,喜欢她的高傲,喜欢她的绝对,喜欢她的孤独与感伤;也会喜欢史湘云或探春,喜欢他们的聪慧才情,喜欢他们的大方气度,喜欢他们积极而乐观的生命态度。

4

蒋勋先生在自序中这样写道,一读再读,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宝钗,不再是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陷溺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他们或堕落,或沉沦,作者只是叙述,没有轻蔑或批判。

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

喜欢《红楼梦》的朋友,可以通过《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和《蒋勋细说红楼梦》这两本书对原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建议先读蒋,后读白。

好了,今天的读书分享就到这里吧,如果你有读到什么好书记得分享出来,拜了个拜!

END

道道云:立志成为哲学系书法写得最好的摄影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名家如何细说《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