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分,用电影向逝去的欧洲致敬

电影可以同时荒谬,有趣,令人兴奋,充满暴力和色彩吗?

当然可以。

『布达佩斯大饭店』结合了所有这些元素。

我甚至没有提到最重要的特征:它在视觉上也很精彩。

《布达佩斯大饭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豆瓣8.8分,IMDB8.1分,烂番茄指数91%

我自认为我自己是Wes Anderson的粉丝,但是说实话,我只看过他的一部分电影。这部由Wes Anderson执导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有着出色的演员阵容,无论是故事剧情还是在视觉上都十分独特,我可以说,这是我最喜欢的Wes Anderson电影,也许也是他最好的一部电影。

Wes Anderson执导的电影都带着一种诡怪的氛围,但在视觉上却让人觉得无比舒适。永远的固定机位,强迫症般的对称构图,人物场景只有正反和90度的侧面,以及饱和的如同童话故事般的色彩。

许多人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但却实在看不懂这部电影。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电影,这部电影就是整个20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的缩影。

影片刻意营造了一种魔幻的氛围,模糊了一些具体的人物、地点,充满了晦涩难懂的隐喻,但只要你对20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十分了解,那影片所要讲的故事也就不难分析了。

影片的名字叫『布达佩斯大饭店』,影片开头的介绍表面故事发生在虚构的「朱波罗卡共和国」。

众所周知,布达佩斯是匈牙利的首都,这就是欲盖弥彰。

事实上,如果你不那么关注「ZUBROWKA」那几个大字,而是注意到「欧洲大陆最遥远的东部边界」,那么或许你就会弄清楚这故事到底发生在哪。

「欧洲大陆最遥远的东部边界」指的正是奥地利。奥地利的德语原名为Österreich,其原意便是「东方边疆的国家」。确切的说,影片讲述的是19世纪末到二战之间,奥地利从奥匈帝国到成为纳粹德国一部分,这段时间的故事。

影片这里出现的爱德华·诺顿饰演的警察穿的制服,与历史上奥匈帝国的军装极为相似。

要搞清楚这部电影到底讲的什么,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史蒂芬·茨威格。

史蒂芬·茨威格的自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道主义在欧洲的倒退和消亡。

二十世纪的上半叶是整个世界风起云涌的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的兴起,彻底把欧洲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扯了下来。

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被扫进了垃圾堆,随之而来的是战争、集权、纳粹的肆虐以及战后理性主义的浪潮。

在史蒂芬·茨威格的眼中,他心爱的欧洲,正在自杀。

如果你了解了影片的背景,那么影片所讲的一切就不再是暗喻了,而是明喻。

而史蒂芬·茨威格所讽刺的人道主义在欧洲的倒退,在影片中也有呼应。

影片开始的时候,形象为奥匈帝国的军人虽然粗暴但还可以讲道理,还有着欧洲传统的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

而影片结尾处的军人,换上了纳粹式的军装,影片的色调也变得更为冷峻,而影片开始时的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已经荡然无存。

影片中的古斯塔夫,两次对军人道出一样的指骂。

第一次他逃过一劫,第二次却死在枪口之下。

这是古斯塔夫的死因,是史蒂芬·茨威格的死因。

也是史蒂芬·茨威格心中热爱的欧罗巴的死因。

看懂这些,你便能看懂这部电影的主旨了。

这部电影是在纪念欧洲,确切的说,是纪念那个充满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的欧洲,纪念的是已经逝去的欧洲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

影片中的古斯塔夫是个很讲究的人,逃追捕的路上也要喷个香水。

他是个滑稽,可亲,又高贵,温情,心地纯真善良的人。

他注意Madame D的指甲油颜色,不美就直说丑,完美就说完美。

逃命的时候不忘赞美雪景。

就算要被从山崖边震下去只剩那几秒喘气的时间,他也要大声念出他喜爱的诗句。

他所代表的,正是史蒂芬·茨威格心目中那个旧欧洲,人与人之间信任、真诚、充满温情,即使再怎么窘迫,也要保持高贵、保持对美与善良的追求。

可这一切都被艾德里安·布洛迪所代表的纳粹、欧洲的新势力给毁了。

爱德华·诺顿滑稽的回过头这一幕,代表着旧秩序对此也无力回天。

影片采用了套娃式讲故事的手法,其实也是在向旧时欧洲通俗小说进行结构致敬。

在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冲击下,旧时代的叙事手法已经难以适应新世纪的快节奏,人们也更愿意接受一些最直接最直观的信息,而不是自己去思考去理解。

Wes Anderson正是在用这种手法控诉,不是一两个纳粹毁了欧洲,在这个荒芜的时代,每个人对传统艺术的消逝都有责任。

「欧洲已经死了」

茨威格自称为一个世界主义者。

但随着他被失去了奥地利的护照,变成一个无国籍的说着德语的犹太人,

他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奥地利,而是整个欧洲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豆瓣8.8分,用电影向逝去的欧洲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