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街坊

  三栋一模一样的房子,是工厂一批同时盖的家属宿舍,我们家在这里住了八年。

  工厂是六五年搞三线建设时从东北搬迁来的,老工人基本都是东北人,后期陆续招工,有北京学徒,大学生毕业生,厂里就有了很多新人的加入,规模也越来越大,工厂就像个小社会,有学校,托儿所,食堂,浴池,小卖店。爸爸从部队转业在后勤工作,妈妈在学校当老师。工厂的工人是主体,他们之间好像更紧密些,我们的家庭跟他们有些游离。

  我七岁从老家被爸爸接到家里,很快就去上学了,开始两天好像是小姨在家里接送我。有一天,小姨没有来,我自己回家。然后就走错了单元,敲开了门,是一个比我大一些的姐姐,我一看不对,当时心里就慌了,但好像也没有害怕,难道他们搬家了,不可能,特别茫然的走出来站在路上,左右环顾,这是童年特别深的记忆,给我的新家的记忆。

    厂家属区里没有山也没有水,只有整齐划一的楼房。有在我童年时眼中庞大的电影院和篮球场。那时候做邻右舍的孩子都差不多大,就会产生我跟她是同学,而我的妹妹又跟她的弟弟是同学,上学放学都是一群你追我跑的,每到节假日,成群的孩子在楼前楼后玩抓特务,捉迷藏,跑的笑的闹的,每个人满脸都是汗水,充满了快乐。但是也有不痛快的时候,妈妈是老师也放假了,有的时候不让我们出去玩儿,在家学习。听见外面的声音简直心里像猫抓一样。

  我家的对门邻居就是在工厂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家的奶奶。因为是天津人,叫我和妹妹开口就是姐姐(三声),奶奶人比较瘦,有点驼背,在家里带孙子,孙女儿也是忙里忙外,他的大孙子跟我妹妹是同学,学习不好,老挨他父母的教训,奶奶有时候说她的大孙子,脸皮厚得像大青萝卜,挨骂也不红不白儿的。书反正是没念出来,长大后去当兵,回天津老家了 。

  我家的另一个邻居的父母也在工厂,爸爸是大学生,在做设计工作,熟悉之后,发现我跟他是同学。他是我们班的班长,学习好,字也写的特别漂亮。班里的很多女生好像都喜欢他。现在回忆起来,我好像还真没有记得他跟我们在一起疯跑过,他好像总是在看书,初中毕业,他就考取了市里的重点高中,之后父母工作调动回山东了,好像就再没有任何消息了。 

  大概在九一年,我已经在厂里上班了,有一天中午,我们马上要下班了,来了几个参观的人。那个时期,厂里的效益特别好,因为有数控加工中心这个机床,经常有省里部里还有外国人来参观,我们也习以为常。这时,有一个人向我们走来,打听一个人,打听的那个人,也是我的同学。然后他自己说他原来是本厂子弟,我就问了他的名字,原来是我小时侯的邻居班长,在清华带研究生来参观,当时我的感觉是震惊,因为他最多只有一米六高,而且脑袋感觉是方的,心中少年时期的偶像完全坍塌了。我也没有说我的名字,一来怕万一他忘了,尴尬。二来觉得也没有交流的必要了,我们已完全是身份地位不同的人了。还是多留下些少年时美好的回忆吧。他爸爸个子很高,妈妈也长得很漂亮,很有郎才女貌的味道。他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是不是因为读书读的,去年去北京时听别的同学说他在清华大学,真正的验证了“浓缩的都是精品"吧。 

  我的邻居和我同班而且是儿是很要好的朋友现状却让人堪忧。她的父母都是厂里的工人,是对脾气非常倔犟非常能干整洁的夫妻,可能是因为在工厂里目睹了工人的脏和累,那又是一个重新开始重视知识的年代。所以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一定要读书。两个姑娘和一个儿子简直说是创造了我们厂里的高考奇迹。

  大女儿高中五年三次高考,考了个师范大专,她的性格比较像男孩子,个子不高,有点叛逆,经常被老师叫父母,最后她也成了老师,不知道看着有像她一样的学生会作何感想  二女儿就是我的同学,她是妈妈的乖乖女,我们那时候去电影院看电影都是自己疯跑了去,只有她是被妈妈领着,跟大女儿的叛逆相比,二女儿非常文静,听话。可是高考的厄运又来了。第一年高考没考上复读,第二年考到了西安,读了一年被退学,回来继续参加高考,又考了两年考到了兰州商学院,等我再见到她时是在市里的一个大商场里卖糖果,我悄悄地绕开了没有跟她说话,可能都觉得彼此不知道从何说起吧。后来我听说她的精神出些了问题,以后见到她时,她已经变成了一个臃肿肥胖的中年妇女形态,准时在厂区里溜达,要是走个碰面,我就跟她招呼说话,感觉还算正常,但是社区每年的残疾人慰问里已经有了她的名字。她长得很好看,而且小时候画了一手好画。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不清楚。是因为父母对她太多的呵护和关爱让她无法适应外界的环境吗?不知道她经受了怎样的刺激和伤害,还是太有才情的女子都有痴痴的一面?每当想到她,都会觉得非常惋惜。  到了她的弟弟,家里最小的也是唯一的儿子,一样经过三四次高考,成为了大学生,是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了,人长得也精神,毕业后好像在武汉,一直到现在。三个孩子全都如愿以偿,都读了书。其中的辛酸和悲苦,只能自己体会,父母和孩子都在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有时偶然在厂区里见到她的妈妈,满头白发,还是那样的整洁。

  那时候随着家里人口的增多和孩子的长大,房屋是可以不断调整的,八四年我们搬离了那里,所以很多儿时的玩伴就渐渐疏远了,况且那个时候已经是要读书的年代了,家里的几个孩子也都是要认真学习的。我们家四个孩子中只有我留在了厂里,弟弟妹妹也都高考去了外地。知识改变命运,暂且不说,最起码改变了你的居住地和生存环境。

  在之后我随军跟老公也去了外地,跟厂里的联系就割断了。从儿时开始一生中最美好的少年时光都留在了那里。


                                2018年4月16日 13:17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的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