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又要来了,紧接着就是双十二……当你忍不住想剁手的时候,建议去看看这部8.7分的纪录片。我是从B站看的。
1、计划报废
近些年来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开始变得不耐用,特别是电子产品,比如没多久就电池不耐用,手机易发热带来大损耗,闪屏闪退等……还有几百块的衣服不耐穿,最怕没穿两次就起球,脱线,勾丝之类的,比如某些快销品牌。
想想以前的手机还能自己用手把电池抠下来换一个,现在很多都需要拧螺丝才能拆下来,而且更多的是打着原装电池的口号,最后很多人嫌麻烦或者维修成本高改成直接换新。
反过来思考,不断的更新淘汰产品,强调卖点刺激消费,才是制造商的赚钱之道。(将产品做成易损品);不断推陈出新,使人对现状不满,不停购买。
2、贩卖焦虑
上图是SUV的设计灵感,很多人第一视觉感是大车就是安全,但其实片子里谈到了在以往事故的调查中发现,SUV翻车的概率是普通车的两倍,超过60%的死亡事故都和翻车有关。
反过来思考,出售安全属性等,利用人类本能;广告制作中以消费者焦虑为目标,贩卖焦虑,恐惧式营销,唤醒焦虑再提供一个解决之道。
例如男人怕虚,女人怕丑,老人怕死,小孩怕蠢。这就是人性所在。
3、儿童心理
在商场的时候最容易看到的就是拉着父母要这要那的小孩子,满地打滚的是常见现象。因为他们没有理性思考的思维,事实证明,儿童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
最近在知乎看到的做卡丁车项目的大叔就是看中了这点。
现在儿童行业火热也有IP打造在助推发展,迪士尼,漫威,各种熟知的动画形象联名周边以及跨界合作,从口红到你穿的衣服,背的包,最近是月饼盒......
即使价格贵,很多消费者也依然愿意为品牌溢价付费,并甘做自来水....
视频里还谈到了关于漫展的举办,商家鼓励成年人逐渐儿童化,放肆购买你看到的一切物品。
嗯,我也去过漫展,只不过是被表妹拉去陪玩的,可能不入圈的人从外人想法来看真的体会不到他们圈内的快乐。
反过来思考,将儿童超级消费者的计划,故事性与授权制的销售,如漫威;同时利用小孩意见对家长购物决策的影响力,针对孩子做广告;将成年人变成孩子一样,成为模范消费者,怂恿成年人释放童心,漫展、周边,成年人与儿童消费市场的界限消失,游戏,成年人更爱暴力行动游戏。
现在很多支付方式的便利性,也在助推购物欲的增长,把原先的掏现金变成了刷卡,支付宝,微信,花呗,白条等,线上支付让你忽略了本来的价格。互联网与支付软件,让购物更轻松,省去会让消费者迟疑的中间环节。信用卡利用人们对未来的积极预期,促使成年人像小孩子一样消费,我想要并且现在就要;
无论你拥有了多少,市场总有更多推陈出新的事物等着人们去追逐,但本质上,你消费得起,跟你是什么样的人,其实根本没有直接联系。
4、粘性行为
视频中还提到了尼奥宠物游戏,玩家反复登陆查看状态,不断回到游戏,商家在这种网站上投放广告,甚至植入游戏内容(植入式广告);
这种新的销售行为类比,早期QQ农场,现今的支付宝蚂蚁森林,微信里的小程序游戏,开心消消乐以及拼多多的无数个入口端引导人进去的有奖游戏,其中付出的沉没成本巨大。
反过来思考,rewards、levels、achievement,挑战与激励并存,用成就激励玩家不停地玩,利用人类天生追求奖励的本能;将这种游戏策略用到市场营销中,游戏化,如集卡,将消费本身变成游戏;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有一家公司把这些思维玩的很溜。
没错,是他是他就是他~
这个店面,摆放了很多的小娃娃和玩偶,店的名字叫做POP MART,俗称【泡泡玛特】。
主打盲盒的销售方式,和街边扭蛋机有异曲同工的感受。
盲盒的不确定性,会带来类似赌博的刺激效应,而商家可以通过控制某款盲盒的概率,来提高商品的商业价值。
盲盒圈里有一句话:买100个盲盒才算入坑。
无非是利用人都是有一定赌性的。
对于商家来说,相比之前「直接卖一套玩偶」,改成盲盒模式之后,商业价值大大提高了。
想想以前的集卡游戏,数码宝贝抽奖也是类似的。
加上一个盲盒几十块,门槛低了之后受众人群就变广了,也减少用户决策的犹豫时间。
其实我身边也有好几个购买用户她们都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这些小娃娃,自然营销推广上也更快了,自来水推广自然是商家最开心的。
其实盲盒思维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需要我们有发现的眼睛。
有的公司,适合做消费者,不太适合做股东。
而有的公司,适合做股东,不适合做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