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视角的人类发展
——《人类简史》角度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参观考察总结
前言: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但我想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第二次的重修,就不会在这么紧凑的大二来到省博,有了这样一场意外之旅;如果不是上一周刚读完《人类简史》,就不会在省博看到郧县直立人头骨化石时有诸多感想。所以,一切恰逢其时。
从徐红老师处听说,省博有四大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元代青花瓷四爱图梅瓶、郧县人头骨化石。见到实体后确实不凡,勾践剑保存之完整、外形之惊艳;编钟阵容之华贵、响声之清脆;梅瓶气质之素雅清新、工艺之精美绝伦;最最让我心动的是“郧县直立人”头骨化石,大概是《人类简史》的影响,以至于对于远古时代的人们有颇深的敬意和好奇。这种感觉就像是你读了大冰的书,了解了书里面人的故事然后你又恰好来到了大冰的小屋百城百校音乐会一样书里的人走出来见你,真实到不敢想象。
这张图就是“郧县直立人”的头骨化石,仔细观察还有清晰可见的牙齿和耳骨。
按照《人类简史》的叙述,现代考古发现,如今的人类,即智人,其实还有其他的人属亲戚,包括:尼安德特人、梭罗人、佛罗里斯人、匠人、直立人等等。当智人完成认知革命后,从东非出发到各个大陆后,这些人种先后灭绝了。那么其实这位“郧县直立人”实际上是被我们祖先取代的。
有趣的是,在辉煌的历史长河中,直立人的存活时间长达20万年,他们挺过了地球的各种风风雨雨却被智人在几乎一瞬间就被取而代之,而智人,也就是
我们在地球上的时间也不过7万年。智人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绝伦的人类史。
我记得在《人类简史》中讲到,人为什么最初使用的工具是石器,是为了吃骨髓。其实人是很弱的,不会飞、跑不快、体格不够庞大、逃生本领不强、甚至长得也不够凶残,所以人得等狮子老虎吃完了肉,狼、狗吃剩下的肉,秃鹫、老鹰吃完了腐肉,只剩下一堆白骨,聪明的人类用石头砸开骨头吃里面的骨髓。而当人类在无意间获得了火,这种状态得到了改变。人类发现被火烧过的食物更美味,而且节约了吃饭的时间成本,所以人才有时间去做一些除了睡觉和吃饭之外的事情,比如思考。人类的大脑得到了进化,而其他动物每天依然只有吃饭中,睡觉中,捕食中,逃跑中四种状态。万物进化,不进则退。认知革命之后,区别于其他动物,智人具有接受想象事物的能力,传说、神话、神和宗教应运而生。作者也在TED大会上做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演讲,说明为什么接受虚无的能力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
书中有一个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认为,狩猎时代到农耕时代的转变是最失败的一次革命,因为农业革命后的人们没有之前快乐,平均寿命也短了很多。而农业革命的实质不是人类生存形态的变化,而是被小麦驯服了。准确的说是被小麦的基因驯服了,人类成了小麦传递后代最忠诚的奴仆。这里又插入了一小段对基因的叙述,《自私的基因》中举了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为什么女人在生完孩子后就会加速老去?因为那时候已经完成了基因的任务,它得到了传递,所以人类已经失去价值了。(左图为在省博看到的泥塑复原当时的生活场景)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积累了夯实的物质基础,养活了比狩猎采集社会多得多的人口,凭借想象构建更为庞大而精致的秩序社会。农业革命生产的剩余产品需要记录,税收和交易也需要记录,人类语言文字也就从结绳语逐渐发展到如今计算机语言的0和1。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类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研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
最后,作者为智人的未来作了预测,在如今智能设计的时代,人类对生命进行着很多改造,主要有:生物工程,仿生工程,无机生命工程。而被“造”出来的生物或许已经不再是人类,甚至不再属于有机生命,真正的科技潜力将会改变智人本身,甚至是情感、欲望等方面。我们也即将面临下一个奇异点—变为“神”,目前所有的意识形态也将会消失。目前,人类对未来的目标仍感觉迷茫,也总感觉不满,引用作者文中最后的一句话,“拥有神的能力,但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人类简史》这本书仿佛让我体验了一把上帝视角,只不过看到的是过去,作者还有一本《未来简史》是讲到未来的,接下来打算找来读一读。这次省博之旅不虚此行,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去一次,希望那时候的自己能仔细了解下勾践和曾乙侯。
另想讲一下关于“现代博物馆传播应用”的一点感受
一、互联网+引发知识传播与应用革命
省博一楼有很多手机、Pad、互动屏等,观众可以通过开通线上博物馆,就能看到馆内收藏以及讲解等,虽然我没有尝试,但这已经是一个由传统行业转向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显示。
“互联网+”生活背景下,观众除了需要走进博物馆参观和接受人工讲解外,在网络状态下也可以在手机上随机听到与展览相关的语音解说和音频导览。省博场内有很多带着导游语音机的游客,这种方式能让现场更安静,避免了过去的人多嘈杂的游览体验。
走进博物馆,只要用手机扫描相关二维码,这个展览的主要内容和图片就可以带回家慢慢翻阅。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带回去的不仅仅是花钱买的商品,也包括了博物馆人集中智慧和财力做好的“展览大餐”。观众可以在千里之外,通过手机浏览链接的博物馆网站、微博、微信等,更可以在网上购买博物馆上线的商品。
二、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的几点建议
转换成大众喜欢的文化产品。如临时展览,着是一个博物馆体现其藏品研究和展览品质最好的文化创意产品,也是一个博物馆能否在社会上有良好口碑的关键。另外,如何在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保证它们完好无损,是“让文物活起来”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国家文物局曾发布过一个新闻,国内多家博物馆在办展或者储藏运输文物时致文物受损。我们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者,更是它们的保护者。在守护历史宝藏的漫漫道路中,我们只是守护者当中的一代人,而不是最后一代人。
传播方面:可以利用现在比较火的一些媒介平台制作符合新受众口味的传播内容。如:在抖音发布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伴随着魔性的抖音音乐,一个个本来在博物馆陈列的文物突然变得栩栩如生,如戏精一般跟随着电音抖动身躯。这样新奇的文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吸引了许多用户的注意。文物通过拟人化,有了生动的形态。抖音上@国家博物馆 的账号已经圈粉36万了,其中最受欢迎的视频获赞48万,#嗯~奇妙博物馆#的抖音话题内已经有超过30000个作品产生。由此可见这”文物戏精”的受欢迎程度。
最后感谢徐红老师的语音耐心讲解,让我在现场的时候有重点的探索,收获多多!!thanks a 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