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攒够失望,也不要带着痛苦离开

我们总会对未知的东西心存好奇,但当轻易触碰之后发现它/他/她并非自己所想,我们又会怎样?有些人潇洒离开,有些人执着于时间可改变一切,有些人却选择消失在彼此的世界里。

就像《在另一种生命中》作者写道“我们热衷于研究却害怕发现。”

01

我曾经非常渴望能够遇上一个人,和他一起共度美好的大学时光,但当我发现我的每一次勇敢后的我眼中闪现的并非喜悦,而是发现他与我预期当中的差距。

我曾遇到过一个男生,初次共事他令我感觉到两人相处的舒适感以及可靠感,或许是男生的办事能力令我感受到与之前接触过的男生有大相径庭之处,我对他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

等不到他联系我,我主动加了他的微信,每次由我挑起话题后,男生都挺能聊天,他的言语也让我对他拥有充分的期待,但却迟迟不见他有某种实际性的行动。互联网时代给所有人制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但我并不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即使短暂地共事过,但单从网络上的言语中我感受不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某天我约他出来,在短短的相处中我发现男生具备较强的聊天能力,但性格跟我预期的相差太大,年轻人总是太过于浮躁。(虽然我们年龄只差了两三个月)

我相信没有女生不喜欢被别人关注的感觉,但在他身上这种感觉我有所欠缺。也许就像他说的那般他比较羞涩,也许就像他说的那般没有多少女生跟他聊过。但每次告别时他的目视远方说再见,洒然转身离开却总令我有某种落寞感。

后来他联系着我,而我却发现自己在聊天的言语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某种客气和疏离,而渐渐地我们少了联络,他的微信便只静静地躺在我的通讯录中。

后来的我曾过问自己“你之后是否还会像之前一般勇敢无畏?”我想我会比之前更加犹豫。对于一个善于纠结的我来说,主动迈出第一步并不容易,之前的无结果甚至是失望的经历会在某种程度上令我打响退堂鼓,但我相信该勇敢的时候我仍然会勇敢,只不过会迟疑一些,该离开的时候我仍会潇洒离开,只不过会果断一些。

02

“妈妈,是我让你失望,但我对你伤透了心”

今天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我看到了令人心碎的一幕,一个初中男孩在被母亲当着老师和其他同学的面前扇巴掌教训离开后,在教学楼的走廊上翻墙一跃而下。

男孩痛哭着翻墙跃下的一幕仅仅只有几秒且毫不犹豫。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自尊心,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青少年轻视自己生命的背后透露出的是令他们极度痛苦的家庭关系。

都说家是一个人可以依赖和依赖的港湾,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在外面不管可以多么坚强,在看到家人的一瞬间可以完全卸下防备,可以卸下伪装享受家人给予的安全和幸福感。可复杂和扭曲的家庭关系却令可被依赖的港湾千疮百孔,令所有的依赖和依靠消失殆尽之后,敢问若非有超越亲情的情谊,何足以令人对世界有依恋感和安全感?

男孩毫无犹豫地带着痛苦一跃而下带给父母的将会是一辈子的苦痛和创伤。但我想问的是,如此多发的类似事件难道不足以引起社会对家庭关系的反思和对青少年思想方面的教育吗?

若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尊重,与孩子建立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否也不用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与父母勾肩畅聊,彼此交心呢?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孩子在尚未形成成熟的心智前他们考虑的东西会更为简单,他们对自身拥有的东西会更为注重,成年人也好面子,也爱逞强,尚未成熟的孩子更是如此,为什么社会会吝啬那几年的时间给予孩子充足的空间去成长呢?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幼稚,好强,逐渐成熟到看透一切的时期,我们当初所期望和追求的后来者也一样,不妄加强求是对孩子成长有益的帮助。

03

郭敬明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讲述的是愈加受到关注的“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且敢于发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

小说的女主人公易遥,自从父亲离世后,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着非正当手段挣钱,却也常常数落她、嫌弃她。

家境贫困的她被同学们冷落,因母亲不愿出钱买新校服而备受同学们嫌弃,因意外染上性病而被同学们指点、诟病……学校内几乎没有几个人愿意接近她,后来还遭受势利同学的欺凌。

唾沫星子能淹死人,备受诟病和被母亲嫌弃的易遥最后跑到江边,风中她控诉着江堤边看她热闹的同学们的一切,他们不懂得他们认为不起眼的耳语,故意的小欺负累加在易遥身上能变得多么强大,甚至毁掉了一个人内心的信仰和对美好的期盼。

易遥冷眼扫了那些冷冰冰的人后转身狂奔跳入江中,江堤旁的人有的震惊,有的腿软,有的倒胃狂吐,这可以理解为他们正视到自己的之前做法的问题所在吗?这可以理解为他们已经反省到自己之前的行为有多么令人作呕吗?

人心总是复杂,没有人可以感同身受,没有人可以为自己的无意却非善良的行为负起重大责任,当你在后悔,在自责某种行为的时候请不要犹豫给自己一个道歉的机会,至少还别人内心世界一处小小的安宁。

你可能感兴趣的:(即使攒够失望,也不要带着痛苦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