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 ——怎样对待孩子的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能替他们做主,强迫他们去坚持;有人说,如果孩子能把握好自己,自己能坚持下去,那还要父母干什么?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他们将来受现实的苦,于是快乐学习成了救命稻草。快乐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出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发现往往很难,于是有了那个哭着弹钢琴的孩子,听说结果还是欣慰的,基本成功了,但童年练琴的阴影是否存在,留下的遗憾又有谁明白?孩子的兴趣哪里去了?你是否真的认真思考过该怎么对待孩子的兴趣?


                                                                                          一 兴趣到底是什么?

  兴趣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给予优先注意并积极探索。所以,我们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面对孩子,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吗?常常听到家长说:“孩子开始对什么都感兴趣,一段时间的热度后,就都没有兴趣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兴趣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1.兴趣有直接兴趣,还有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发生的兴趣。是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或内容在感官上产生的一种新异的刺激。这种刺激反应表现强烈但比较短暂。要培养这种兴趣,就要使过程本身活动丰富而有趣。这也是广大教师的竞争力所在,让学生首先对学习过程产生直接兴趣,让学习过程变轻松。

 间接兴趣是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着明确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这种兴趣是由于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引起了求学的状态,具有理智性和持久性,不会因为偶遇挫折而轻易悔改。毫无疑问,我们的目标是发现并培养孩子的间接兴趣。

2.兴趣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遗传因素、年龄的变化及时代的变化对兴趣都会产生影响。例如少儿时期往往对图画、歌舞感兴趣,青年时期往往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成年时往往对某种职业、某种工作感兴趣。它反映了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兴趣的中心在转移。就时代来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也会对人的兴趣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知识是需求的前提,只有对某一事物了解越多,才有可能产生兴趣。其实,发现自己兴趣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二  如何对待孩子的兴趣

1.注意培养间接兴趣

  我们的目的是要发现并培养孩子的间接兴趣,或者是发现孩子的间接兴趣,能够持久而稳定的兴趣,这种兴趣不因挫折或困难而放弃,可以伴随一生,甚至以此为职业。具有了这样的兴趣,也就具有了幸福的能力。但这样的兴趣是需要发现和培养的,有些培训机构为了激发孩子的直接兴趣,特别重视培训过程的活动趣味性,比如有些孩子上绘画课,就是想看老师给放的动画片,一让自己画的时候就难以提笔,或者对自己毫无要求,完成任务而已,虽然说这个孩子也不抵触去上绘画课,但很难说他对绘画感兴趣;有些孩子,对钢琴感兴趣,但一旦正式学习,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厌倦,这时父母就要分辨是否因为直接兴趣的降低而引起的,就要适当引导孩子理解学琴的过程特点,每弹会一首曲子都适当鼓励,让他体会到收获的快乐。并创造一些条件参加一些演出或者参观一些演出,以减少训练过程的枯燥对间接兴趣的影响。当然如果这些活动对孩子来说都毫无兴趣,那估计他就是对钢琴兴趣不大,父母就不必强行孩子走钢琴这条路了。

所以,兴趣的发现和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家长用心观察,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既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能强行填补所有知识或兴趣班。又要为孩子把好坚持的关,分辨是否是因为过程的辛苦影响了间接兴趣的形成,毕竟孩子的天性是贪玩的。

2.了解是兴趣的前提,知识是兴趣的基础

 好奇是人的天性,发现和培养兴趣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多体验,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另外,知识是形成兴趣的基础,比如对写作感兴趣,必须有大量的阅读经验,或者因为有了大量的阅读基础,所以会对写作产生兴趣。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数学家院士的讲座,原本以为在数学方面能走到院士的高度,应该是天生就对数学感兴趣或者有天赋的吧,没想到听到老人说,他当时是被分配到数学研究所的,然后师从华罗庚,从此从事起关于数学的长期的研究,才发现自己原来对数学如此感兴趣。所以,接触和技术的精通,也是形成兴趣的一大条件,否则兴趣只是空中楼阁。


                                                                            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顾明远先生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孩子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我们不能创造天才,也无法改变一个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用我们的一意孤行和毫无用心的教育方法,抹灭任何一个天才;我们能做的就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土壤,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建立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注:部分资料摘自百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兴趣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 ——怎样对待孩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