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生而容易,活而不易

人活着就是为了死去,为了顺应自然的死去。

活着是一份责任,活着也有了希望。

读完这本书的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余华的《活着》是残忍的,是悲痛的,是可怜的,是现实的,生死、别离向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这本书里这个两个话题却贯穿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经历生离死别。这种沉重的痛在余华朴素的文字下显得更加残忍与悲痛。这种叙述方式将残忍、悲痛发散到了每个读者的心里。

福贵生而富贵,却贫穷疾苦的过着一生。福贵原本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祖辈留下来的家产足够他们一家生活无忧。可是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注定要经历坎坷。

年轻时候的福贵整天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样样在行。他败光了祖上所有的家产,从此富与贵跟他不在有任何关系。破产之后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身患重病去世,随后他的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先后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他自己。他的一生都在经历苦难与生离死别,他的的一生浓缩着当时社会底层人的影子,在时代背景下的平民百姓对于生活的困难除了坚忍,根本无力去改变。

一次次的死亡,在福贵不紧不慢、平静祥和的语气中叙述出来,他把所有起伏的情感都潜进了冷漠的叙述之中。他说“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貌,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明白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悲哀,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明白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明白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齐的……”

越是这样平和的语气,越让我震撼,越让我的内心无法平静。年轻时候福贵的生活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令人羡慕的。还算殷实的家境,父母健在,贤惠端庄的妻子,儿女成双又懂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相信我的妻子时世上最好的妻子,我相信我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我的女婿我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

他的穷苦是他自己造成的,也不是他自己造成的。时代的穷苦让每一个人都身陷其中,半年吃不上一粒米,全村人跟着挖野菜吃树皮。半夜里谁家的烟囱里冒烟都能招来全村的人。这种环境与场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无法体会的。可是就在这样的的环境和遭遇下,福贵依然坚强这活着。我想他是有想过放弃的,亲人一一的离去,最煎熬的无疑是还活着的人。可是对他来说活着就是希望,就是责任。作为丈夫他有责任扛起整个家,作为父亲同样需要支撑起这个家,而唯独作为他自己,他不能撒手人寰。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读完整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段话的意思。所有的苦痛都是无声的,能叫出来的苦痛都不叫苦痛。活着本身也是无声的,因为有了抱怨,赋予了活的意义,活着才变得有声。

通过文字我们所能体会到的痛苦,可能不及福贵自身痛苦的十分之一。即使这样福贵的影子依然横跨各个时代,就算是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鲜活的“福贵”依然存在,而这就是生活。能够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了,我们踩着先辈的肩膀跨过了求生存的阶段。我们非常幸运的活着,且生活着。

我也时常思考活着的意义,可是我始终回答不上来。换而言之,能够活着就已经很好了,与其思考活着的意义,不如珍惜当下,过好现在的每一天,这可能就是对活着最好的交代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 生而容易,活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