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溟瀚墨之光

南溟翰墨之光 (选自理翩阑夜薪火把)

——读何与怀博士新作 《南溟文学评论集·静守百年》有感

一尘

何与怀博士的丰硕的文学成就和他对文学创作者的鼎力支持与推介,令我们悉尼文学爱好者敬仰。他似乎要让这些埋在地下的金子,都像饱满的玉米一样,破土而出,矗立在地平线,换发出盎然的生机。他是澳洲中文创作的前辈,是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文艺副刊的主编。他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当代问题的研究文章。他新出版的作品《南溟文学评论集》更是他在年届八十高龄发表的二十多万字对澳洲华人作家作品的赏析合集。

何与怀的评论介绍知微见著,仿佛打开一扇扇通往作品的灵魂之门,让读者不但欣赏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思想,而且从欣赏中获得创作的启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博士分析诗人西贝的作品《静守百年:试探西贝意象》。经过两位作者同意,我引用一部分作者西贝和何与怀博士的原文,以展示他们的风采。

何博士在文中对作者的特质与创作思想理念做了深入解读。写诗最难莫过于写出生动感人的意象,籍此表现出丰富的寓意。意象,是每一个写诗人苦求而不得的。西贝的诗何以能具有生动的意象,引人入胜呢?她是怎样理解,又是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西贝毕业于数学专业。基于数学深厚的底蕴,她把数学与诗歌的意象表达联系起来,颇有建树。

 “依靠辞藻的平面抒情和描写,往往不再能唤起诗的共鸣,诗人往往需要探索自己内心深处,把那些复杂得难以言说的感觉和体验,借助于意象,来间接地传达其多维的深层蕴涵。在谈到诗歌意象的纵深走向这个特征时,西贝使用数学的拓扑学(topology)的概念。她说,意象凝练的诗可以超越文字的局限,沿着无限的时空之轴,从物象的层面出发,由微妙的心理逻辑向量牵引,走进超验的拓扑空间,并回归物象的本源。拓扑空间其实也很直观,比如拓扑学中的“莫比乌斯带”(Möbiusband),可用一个纸带旋转半圈再把两端粘上,轻而易举地制作出来。它的特点就是正面和反面是相接的。

在谈到诗歌横向多维空间时,西贝在数学解析几何中一个研究“纤维丛”(或“纤维束”,fiber bundle)的分支得到灵感,引荐纤维丛来分析诗的意象丛。数学中的“纤维丛”空间,是用基空间与纤维的乘积空间来定义的。她做了个通俗的比喻:纤维丛可以直观地想象成土地上长满的杂草。那么泥土地是平原还是山坡?地面平坦还是凹凸?草叶平直还是卷曲?西贝发现,诗歌中的意象丛像极了数学里的纤维丛,意象丛的平庸与非平庸与数学的定义也几乎是一致的——如果诗中的意象丛充斥着规则的物象排列和单调的重复,必然导致诗的平庸。显而易见,平庸的意象丛千篇一律,只能令人感到乏味。”(何与怀)


我的理解是:一首好诗是一个完美的环,它没有断裂,缺失。它一直在一种意象中,就像一杯水装在杯子中,没有外溢。 意象不断裂,内涵不散失,让一个完整的意象和内涵思想同时抵达读者的心灵,激发出情感、美学、哲学的多重涟漪。

何与怀博士还汇集了诸多学者、同好对西贝诗作的赏评,让那些宽阔的视角,鉴赏家的目光带领读者进入更高的欣赏境界。他们揭示出通过作者的诗句,意象展现出的丰富内涵。如,西贝的《雪》:

雪落在冬天的路上

多么喧哗的街道

行人和他们的孩子走来

雪僵硬了  凝成一片透明的冰

雪落在隆起的屋顶

多么温暖的房子

雪  融化为晶莹的泪

顺着屋檐滴落


雪落在荒凉的山野

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她静静地绽放

一片洁白的完美和遗忘


“吕进教授为《静守百年》作序,其序的标题是“洁白的完美与遗忘”,就是取自西贝此诗的最后一句。他极其欣赏地说,这的确是雪,它落在路上,落在屋顶,落在荒野。但是,这更是诗歌世界的“雪”,它是泪滴,它能绽放。在“雪”的背后是诗人,一位女诗人对洁白的向往:“太阳照不到的”人生和世界的洁白。由《雪》及至西贝其他诗作,吕进觉得,无论写内心状态,写身世,写风景,还是写草木,西贝的运笔方式多是“现实的心灵化”。(何与怀)

现实的心灵化,说得多么准确。只有情感融入草木,一景一物才能换发出灵性、诗性。 如果不借助诗语,我们怎说出游子思念故乡的惆怅。西贝的《悬浮液》是一篇非常值得研读借鉴的作品:


悬浮液

细小的油珠

漂浮在水中


它们 永远

不会溶于水

任凭你怎样搅动


它们悬浮着 漠然

带着游离的孤独


“陈剑把《悬浮液》和西贝的一首题为《沿着铁道》的诗一起解读。他看中此诗最后的结尾:“只有长长的夕阳/把草的手臂伸向铁轨/让列车带上她的乡梦”,于是他认为《悬浮液》也同样透露:“移民的生活有些艰辛,南十字星空下的乡愁是浓的”。吕进的笔墨更多。他觉得《悬浮液》很精彩。为何精彩?他说,诗在笔外,情在墨外。诗笔落墨的地方不一定是诗人想告诉你的,写的是悬浮液,实际上是在倾诉一种惆怅,倾诉一种游离的孤独。”


何博士通过对这首诗所呈现的意象,给出了作者、鉴赏者、读者和文学以外的读者各自的理解视角。他对移居海外华人的生存状态,给出更全面、更准确的阐述。对海外华人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给予新的认知和描述。

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移居海外的华人,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移民的生活和文化是一个大课题,

尤其在今天。有的华人是几代移民的后代,他们对故乡和移民这些理念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华人落地生根,勇于艰苦开创,学习进取,他们早已融入西方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社会的坚实力量。二十一世纪信息科学的兴起,给这个世界带来惊人的改变和发展,出现了对拥有科技知识水平人才的大量需求,也重新平衡了社会的分工。近二十多年,默默无闻的华裔,汇入了高科技领域,他们的能力、承担的责任和贡献为西方社会所称道。由此可见,何博士的对华人的定位基于更深刻的理解。

也许这些讨论离西贝的诗句本意很远了,也许正是她要表达的。西贝的诗句:“它们悬浮着 漠然/带着游离的孤独”, 带着它真切感人的意象,高饱和度的诗意,写出了孤独的凄美。它的文学性,美学性、内涵寓意又走向深层面的意象,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首由真切生动的意象、思想内涵深刻而换发的蓬勃诗意,让我看到最好的诗。 

“西贝喜欢诺米克斯诗集的名字“显著的透明”。通透的意象,朴素真切来自心底去除辞藻包装的诗歌意象,能让地球上被不同语言和国界隔开的空间变得透明,能让诗本身的光芒在广阔的大地上穿行无阻。” (何宇怀)


西贝受益于两种文化的的影响,她的创作也体现了西方作家善于揭示心理层面的特征。她翻译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öme)的《落雪》。


葬礼接踵而来

就像驶近城里时

那越来越多的交通灯


成千上万的人

看着地上长长的阴影


一座桥

慢慢地把自己架起

伸向苍穹


“西贝说,这首诗有着多维的意象:雪、葬礼、交通灯、阴影、桥,看似各不相关,有人甚至说特朗斯特罗姆的诗跳跃太大,费解。而翻译家罗伯特·布來说得好:‘我們之所以感触到他诗歌里阔大的空间,也许因为他每一首诗里的四、五个意象,都來自灵魂深处那些隔得远远的源头’;颁奖的瑞典学院也指出:‘因为透过他那简练、透通的意象,我們以崭新的方式体验现实’。

“西贝阐述自己的观点:正是这些多维的意象神秘地唤起我们有时是不自知的某种深处的感觉,精致的关联带来心灵隐秘知音的感动。她最欣赏这位诗人的平静和客观,那种不带评判的观察其实是人类智力的一种极高的形式。”

(何与怀)


读了这些,我们是不是更能理解感受到何与怀博士《静守百年》文中西贝诗性的文采和她的“纤维束”意象丛的思维?只有丰富而摆脱平常的意象,才那么富有穿透力,才有那么巨大的力量,让生动的画面带着感人的故事,走进读者的心里。 


除了作者西贝,何博士还在此书中介绍了另外十二位澳洲优秀作家。何博士以为众人抱薪之心,暗暗为澳洲中文创作添砖加瓦。他是一位热心的文化活动家,是一位甘愿付出、为中文创作做一片茂密浓荫的人。我们在欣赏这些优秀作家的时候,更感谢这位把文学作为己任,当做使命文学人。

著名作家凌鼎年、冰夫、著名诗人映霞、悉尼知名作家蒋行迈博士等,都对何与怀博士给予高度的评价。恕不一一赘述。

2020年10月10于悉尼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溟瀚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