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的尴尬

《歌手》已经来到第八个年头了,一个节目能红八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当然,这几年不断地传出一些传闻,有真也有假,《歌手》曾多次出面辟谣,可这很难掩饰《歌手》的尴尬与压力。从来参加的歌手到播出的内容,我们都可以明显的看出这其中的变化,当然,节目组依然会坚持说这是“变革”,是在突破,是为了适应观众。但不管怎么说,一些事情是真的变了。


新一期的冠军又要诞生了,有人离场有人补场;有人欢喜有人落寞;有心绪澎湃有人心神不宁;有人遗憾有人赚到;新旧交替,悲喜交加,对有些歌手来说是新的开始,而有些歌手早已开始了,依然在路上了奔跑着,可能有些歌手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就被淘汰。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没有舞台的《歌手》是不完整的。看第一,二期的时候,也许很多人觉得还舒服,因为那个时候还有舞台。《歌手》来到第三期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变了,好像我们是转到了另一个节目一样,突然间从内容丰富多彩,从一个熟悉的舞台转到只看得见一个单一的内容,或者一个人了,歌听起来的效果也没有之前好了,有点像在听一般的歌,或者只是看单一的影像,内容无聊且枯燥,我们已经看不到炫丽多彩的灯光,舞美,或者其它更多的设计,那视觉效果就无法说起了,没有了视觉效果,那可看性就大大的降低了。


没有500位大众评审团的《歌手》是不完整的。虽然他们依然还在线上,但和面对面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一个歌手,如果没有了观众,那就失去了意义,那就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掌声,就没有了动力和别人给予的温度和温暖,好像《歌手》这个节目一下子让歌手们黯然失色,呈现给他们的是一个冷冰冰的世界;没有了欢呼声,就多了几分落寞和悲凉,歌手们就像迷失在寂静的黑夜里找不到了方向,无法让他们发挥到一个好的状态,无法让他们发挥到极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没有了面对面的环节,大众评审团们也好像失去了判断好与否的一个依据,觉得不真实。面对500位大众评审团,对歌手们是有一种压力的,但更多的是一种鼓励,或者说有了选歌的方向和依据;没有了他们,就少了掌声和欢呼声,好像失去了竞演的某种激情。


特殊时期,这不是《歌手》能选择的,《歌手》能做的只有这种云录制了。所以,就算是有再多的怨声,也只能进行下去,别无他法,除非不录了。


没有多元化的《歌手》是不完整的。我说的多元是指年龄层的歌手,这一季的歌手们都呈年轻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也许节目组会说,这是市场的需要,因为现在是年轻人的世界,所以选择年轻人是为了照顾到更多的年轻人,为了抢到更多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这个借口说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毛病,但是鸡蛋总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吧,一个节目的诞生,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一个方向,一个群体,一个市场,这是危险的。如果《歌手》真是只为年轻人而存在的一个节目,那也太不尊重别的年龄层的人了,好像别的年龄层的人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让一些对《歌手》有情感的人感到失望。后来发现,这是不得而为之的结果,因为能请得动,请得到的歌手几乎都在之前几季里请过来了。《歌手》这个节目是有吸引力的,在节目里窜火,或者翻红的已经不止一个了,可来这个也是有压力的呀,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这个节目的。所以节目组就退次而求之,当然他们的说法是给年轻歌手更多的机会,这个理由好听,说法也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只能说的有点冠冕堂皇。


没有新鲜感的《歌手》是不完整的。请不来,请不动更有号召力,更有影响力的歌手是一种遗憾!从那几位“回锅肉”歌手就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如果能请得到,请得动别的歌手,为什么不请呢?如果我们天天只听一个人的歌,就算是再好听也会听厌的,更何况是一个集合视觉效果的节目,观众对于那几位“回锅肉”歌手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他们能玩的花样基本上都已经玩遍了,再玩一次就失去了好感度,人嘛,总是喜新厌旧,会审美疲劳的。


没有互动的《歌手》是不完整的。几位歌手各在不同的地方竞演,就缺少了之前的那种互动,从我们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看点,或者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有情感的,有情感交流的,让我们看起来很舒服,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温情的一面,我们来看这个节目,不仅仅是来听歌的,一个娱乐性的综艺音乐节目,没有互动就自然少了几分情趣,就少了几分热闹和娱乐,我们要看到更多更细节的东西,情绪,那也是吸引我们的原因之一。


为了掩饰尴尬,《歌手》依然会晒出自己的收视率,说:你们看,我们还是做到了,厉害吧?可他们没有给我们看收视率往下掉的数据,他们依然在说着自己的一套话。我们看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也说了实话,他们却在敷衍了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歌手》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