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量化自我”在维基百科上被定义成一种运动:它是一个在个人日常生活中用输入、状态和表现这样的参数,将科学技术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革命。其中输入是人体吸收的外界因素,例如消化的食物,空气质量等;状态是人体当前的特征,例如心情、皮肤电导、血氧饱和度等;表现是人体表现的行为,分为心理上和物理上的表现。
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这个词是在2008年被提出来的,它是指那些通过关注自身数据从而想保持身体健康的人们。其后几年,无数自我量化运动的忠实支持者开始大范围的组织聚会,同时不乏对周围人群的宣传,QS运动正有燎原之势。 或许发起人都未曾预料到这个活动会在其后几年内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量化自我对我们的影响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可穿戴设备的普及。
可穿戴设备中有一部分是与量化自我相关的,在这里我称它为人体健康检测类,代表为Jawbone Up、Nike+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可以为用户记录下今天摄入了多少卡路里、运动时心率和血压等相关数据、走了多远等信息。不同于以前只对糖尿病人等人群进行严格的血糖检测和糖分摄入监控,QS运动者们试图用数字来勾勒自己的生活,他们会热衷于记录任何和自身有关的数字。因此可穿戴设备成为了他们的宠儿。
从理论上来说,量化自我的确有许多不庸置疑的好处:
一、量化自我的一个表现就是对数据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人们不需要麻烦的仪器仅仅通过便捷小巧的仪器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心率、脉搏、血压等数据,从而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预测并及时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
二、本来数据就是用来进行评测的工具,现在人们可以随心又便捷地记录下各种数据,通过长期的记录可以得到某项机能的变化曲线,从而对自己今后的计划生成一个有效的参考。比如想要瘦身的人可以通过每天对体重和卡路里的摄入量进行记录,一段数据积累期过后,便有了一个实际的体重走向,从而制定更合理的饮食计划和锻炼计划。
三、QS运动者大都会通过一个公共的平台将自己记录的数据公开开来,这是QS运动产生的一个大众现象。这会使很多意志力不坚定的人有一种被大众监督的感觉,并因此提高了自制力与行动力。
凡事有对错,QS也不例外,人们在QS热潮中逐渐会发现种种问题。首先就是由于对数据的掌控带来的忧郁和焦虑。各种数据通常以自我认知、健康需求、结构化以及高效为由被记录下来,而人们则坚信知道这些数据一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我们自己,可是一旦这些数据与预期不符呢?这会使一部分人为之焦虑忧愁。而此时量化自我不再有原始的积极作用,反而会为行为者产生愈加消极的影响。比如一个致力于减肥的人,他会坚持测量并记录自己的体重,一旦体重没有像预想的下降一样而是有上升趋势,这会导致他对之前行动的质疑并开始对身体的现状产生忧虑。
再者就是对数据的过分信仰导致的科学无视。一些狂热甚至沉迷于QS运动的人在关注身体健康时,他们根本不愿意听从传统健康专家的意见。他们会认为自己有确切可靠的实时数据,就成为了了解自己身体的专家。从常理上来说,当一个人在曾经未知的领域取得一些小成就时,通常都会产生洋洋自得的满足感与自负情绪,这时他的心性是偏激而专断的,在上述情况下,极客们已经在数据中迷失了自我。这是QS运动的一个负面影响。上述两种情况都是由于量化自我使QS运动者的视野变得狭窄,他们过分关注自己身体的各项数字时,思维变得机械化。
另外,量化自我还有另一个不安全性,即隐私问题。上文中有提到很多人会愿意将自己的数据共享到公众平台上,大家互相交流分享,也实现了监督的功能,但是同时也等于公开了自己的隐私。试想一下,你将自己的各项指标都上传到网络上,这些数据除了本身就是可用的信息外,其中有很大可能隐藏着你的生活习惯。当有人刻意从中挖取信息时,你的日常生活安排将被一览无遗。而当今社会是大数据时代,数据爆炸的同时也伴随着信息的高速传播,当你不想将自己的这些信息暴露在网络上时,谁又能保证可以彻底的删除。
在有了上面的分析以后,我觉得不可否认的是量化自我已经成为当今一种流行风潮,但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一项运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很早之前就已经在进行着小型的量化。食品包装袋上都会有标注营养成分,其中的能量一项标示除了卡路里含量,只是近几年来人们才逐渐开始重视这些数据。更普遍一点,之前在运动的时候,比如跳绳,大家都会计数来考量运动强度。因此,量化自我只是将生活中本来就有的数据进行了更深一层的分析,并且加大了人们对它的关注力度,提升了影响力。
身处数据爆炸的时代,数据毫无疑问变成了生活的主导。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量化自我肯定会有更多的利弊暴露出来,其未来的影响力度是未知且不可见的,但是量化自我本身肯定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也许到时会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普遍行为。
二:
我们正在步入新的科技潮流——量化自我。曾以为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因为其装备的高价值,离我还有很大的距离,至少不会与我如影随形。但是从什么时候起,各种监测软件横空出世,测量运动的,监测睡眠质量的,记录学习时间的,记录阅读量的......其实很久之前,当我们开始注意某天与某人的通话时间时,或许我们就已与量化自我结下了不解之缘。盗用甄嬛的台词“无论承认与否,其实量化自我这件事我们从未远离过。”
量化自我,随着科技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在这个追求量化的时代,量化自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量化自我,让人更有自知之明。Nike+个人速度计,通过鞋里的个人传感器得知跑铺的速度和距离;Wii Fit体感动作游戏,可以使你和家人朋友进行运动竞赛:还有很多包括监测睡眠质量之类的量化产品。通过这些新兴的致力于量化自我的科技软件,我们能够更清晰的获得自己的运动数据,不同于平时自己凭感觉记录的各种数据,这些与软件相结合的运动设备,能够通过监测身体的各项指标,通过身体的微妙变化,十分精准准确的记录你每天具体的运动量以及身体的各项健康指标。使我们对自身身体的了解不再只停留在感觉上,或者医院体检的几个高深莫测的标识,使用了这些产品,你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这些产品得到具体的数字,包括运动,睡眠等方方面面。掌握自己健康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据此做出一些有利健康的改变,例如:软件设计师罗宾·巴罗阿通过一个手机应用程序来测量午饭后的情绪,借此发现不同食物对自己情绪的影响。他用这种方法成功减轻了20公斤体重。
量化自我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的积极性。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各种在线交流,是我们轻而易举可以获得别人的健康指标,运动信息,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运动量远远大于自己时,或许就会在运动时更有动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学习时间,阅读量远远大于自己时,就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加努力。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很难感受到日常的差异,但是当这是事实赤裸裸地以数字的形式清晰明了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就会认识到自身和别人的差异,进而三省其身,见贤思齐。视野更加广阔,不再为井底之蛙,更有利于激发自身的潜力。
量化自我,新一代商机。“健康“自我量化”再获千万级融资,曾推出智能体重秤、血压计及Pulse的Withings获融资3000万美元”这样的新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随着新科技的发展,许多针对性极强的自我量化产品也应运而生,为失眠者设计的睡眠监测产品,为高血压患者设计的自动血压监测仪,为运动爱好者设计的运动检测产品等。敏锐的商家抓住了这个机会,把这些东西一项项变为巨大的盈利,利用先进的技术,设计了很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产品, 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引领潮流增强了品牌影响力,于是很多针对性极强的产品应运而生。
但是由于量化自我的潮流刚刚兴起,虽然它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对自己的各方面生活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但是人们对它的应用还很不成熟。很多使用者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产品,反而使其束缚了自己,扰乱了自己的生活节奏,盲目追求这类新型产品,却不会良好的使用,反而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量化自我,本是一个健康时尚的有益身心的事,却被作为某些人作为了时尚身份的象征,本末倒置的用来满足虚荣心。他们买来很多量化的产品,并与他们形影不离,迫不及待地给别人展示自己的物品,却从来不对其进行良好的使用,这些本是致力于改善自身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辅助产品,此时却成为他们满足虚荣心的工具。就像各种名牌产品,很多人使用它不是因为它良好的使用价值,而是作为品牌产生的身份的自我认同,是自己“酷,潮”的证明。当有一天,这些量化自我的新型高科技产品存在的意义只仅仅在于晒在微博或者朋友圈的一张张照片,量化自我便成了追求虚荣的标志,喜爱它只是因为“自我身份的满足”,而并非事它带给自己的“功能满足”。
量化自我 ,监控自身的身体指数本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经常会根据自己的指标按照网络或者自己采用的各种量化软件,对自己进行各种状态的调整,甚至包括药物治疗,而在此之前,却从不过问医生。他们已然把量化自我作为一种信仰,相信量化自我的魔力,甚至“爱屋及乌”的相信各种量化自我的软件提示的对健康有利的方式,拿自己的健康做试验品,甚至从不过问这些方式是否有科学依据,倔强的做自己的医生,却忽略了这些软件大多是盈利性的,有的信息可能只是从其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或者根据关键字检索的,他没有医生的因人而异的处方,而当你盲目的相信之后,有的未必符合自己的体质甚至可能有的方式全无道理,但是你却找不到方式来维权。
量化自我是自身健康数据采集的一种良好的方式,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后期对数据的分析,乃至干预提供良好的基础及建议。量化自我的可穿戴设备应用得当,必将打开自我健康管理的新世界,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长生深远的影响。
只要应用得当,可穿戴设备必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时尚的象征。
三:
说到“量化自我”,如果你是一个注意观察自己身体状况的人,那么你对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好吧,如果你说你还是没有听过这个东西,可以看看你自己的周围。你一定能够经常看到下面这些情况:有些人每晚跑完步后会把自己跑步的路程和消耗的热量等发到微博或者空间,有些人会隔几天发布一下自己的体重状况。类似这些,其实就是量化自我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其实量化自我在其他领域一直都有广泛的应用,只是这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能够通过许多方便的工具,比如智能机,腕表等,来较为精准的记录自己的状况,从而实现量化自己。所以你会发现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量化自己,毕竟比起那些传统的养生专家,人们显然更容易相信这些起码看起来是很科学的东西。
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这么一个游戏—《模拟人生》,这个游戏系列是玩家扮演一个或几个虚拟角色,在游戏中完成成长,工作,甚至结婚生子等。这个游戏的核心其实就是对游戏角色的量化,玩家的心情,饮食状况,社交关系等都会清楚的现实在游戏中,你要做的就是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改变,让自己的角色生活的辉煌。
现在,当量化自我进入现实世界,我们是否能够像游戏中一样,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按照自己的规划走下去呢?显然,我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现实生活终究不是游戏,现实中有太多的意外,你也不是游戏角色,不会一板一眼的按要求做事。
游戏中的标准结局显然无法在现实中得以完美呈现。
那么你觉得量化自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真的只是某些开发商为了忽悠你用他们的产品而编出来的谎言吗?有些比较偏激的人可能已经这么认为了,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忽悠,忽悠你相信量化自我能够帮你了解自己,规划自己,从而购买他们的产品来帮你实现量化自我。这种观点显然有些过了,首先量化自我是凯文. 凯利和加里. 沃尔夫 2007 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用实时测量或记录的方法,记录个人生活中的生命数据。他们提出来这种思想,自然就会有人来实现他们。开发商本来就是做这些东西的。所以他们只是利用了这个概念,让量化自我能够带来商业价值,并没有什么忽悠的成分。说到底我们真正应该在乎的还是量化自我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过得,
量化自我也只不过是一种方式,帮助你清晰的了解自己。就算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状况,谁又能说你不能活得精彩呢,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有几个人不想更加了解自己呢?用那句话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最了解自己的专家。正因为这样,量化自我进入人们生活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你可以对他不满意,但你不得不承认他应经成为了好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可以说,随着人们思想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至少从目前来看,看不出有多少人是对这个抵触的。
这种趋势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就是上面说的自己希望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其实就是环境的影响了。周围的人就像是活广告一般,时时刻刻的在宣扬着量化自我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你朋友圈的人都喜欢每天跑一段,有一天有个人把自己跑步一个月以来身体的变化发在了朋友圈,上面清楚的记载了他的体重变化,以及每天跑步的路程等。你第一次看到是肯定会觉得这个东西很高级,很想自己也来一个,可能你本来不是很在乎这方面,但是看到这么详细的记录,你也许会觉得自己应该也看看自己每天跑步或者做其他运动的消耗,看看自己的体重变化。这样你也就成功加入了量化自我的行列,继而你有会影响其他人。所以我觉得,量化自我势必会成为一个潮流,而且很可能不会过时,说不定几年后它会变成一种十分正常的身体健康管理系统。
也许很多人还在纠结量化自我是不是一个忽悠的问题,坦白说,量化自我带给人们对个人太过于清楚的认识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有好多人在发现自己有表现出即将患上某种疾病时,会变得异常焦虑,以为他们过于相信这个东西,他们相信其中的科学依据,觉得自己患病的概率十分大。量化自我太容易让人沉迷其中,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因为这个问题许多人提出来对量化自我的质疑,这也是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忽悠的根本所在,他们觉得量化自我太过于清楚,清楚的有些残忍,他把人变成了数据,数据不正常时就会想尽办法的修改数据,数据偏差太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其实这种问题想要解决还是在使用者个人能不能正确看待量化自我。量化自我说穿了只是一种采集数据的方式,只不过因为采集的是人的数据才回让部分人觉得不适应,毕竟活生生的人总不会完全变得数据化。我们应该做的只是根据采集的数据对其分析,规划一下自己而已,毕竟过度沉迷的人只能占少部分。
不过现在就谈论量化自我带来的社会影响实在是有点早,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量化自我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时尚。量化自我会带来一种新奇的生活方式,量化自我的不是什么科学怪人,随着这种趋势,量化自我会变成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再来考虑如何正确对待量化自我,现在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量化自我到底能够渗入到什么地步吧!
四:
什么是量化自我?我的理解是,利用仪器,比如智能手环、智能鞋子、智能眼镜对自身的身体数据进行量化的活动。
CEA在2012年的数据显示——健康市场的潜力极大。在现如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的时代,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得病-治疗的过程。他们开始寻求主动的健康,智能穿戴“应运”而生,它弥补了中低产阶级对自我健康某种程度上掌控的需求。
但是,将人类单纯地量化成卡路里的消耗,走路的长度或者步数、使用手机的频率、心脏跳动频率、血糖、血压等等,并以此干一种类似建模的行为来最终制定人类的行为,听上去难以置信、也不科学。
在《量化自我,一场二十年前无法想象的运动》中,提到的一个例子—一个被医生下达生命通牒却最后依靠量化自我成功活下来的例子,我觉得实在有些蹩脚。毕竟如果这是一件真实的事件,并且这种成功是可以复制的,那么,现在的医学新闻就应该是铺天盖地的量化自我浪潮了。
抛开这些胡吹大气的例子,量化自我对我们是否有真正的帮助?就我的看法,答案可以说是有,也可以说是没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想要减肥,对于每一个胖子来说这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你将你的计划发在社交网站上,用手环也好,其他东西也好的智能设备将每天的成果推送到社交网络上面,这样的计划似乎比以前更加有效。在过去,你想要减肥,你给自己定下一个计划,然后开始健身、节食,刚开始好像取得了些成果,但到最后总是失败。所以你将成功归功于使用了智能穿戴来“量化自我”。真的是这样么?
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当你在社交网络上公布你的计划,每天更新进度,事实上,社交网络上的其他人就成为了你的监督者,当你完成目标时给与你正向激励,当你跑偏时给与反向推力。如果一个人能够因为每天知道自己瘦了几斤就坚持下去减肥,那没有这种东西他也应该一样可以——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廋了还能不知道?所以说,与其说智能穿戴给予你动力,不如说它打开了一个和社会实时交互的接口,让你在社交网络中得到激励。
事实上,量化自我的负面非常明显。
过度地关注自我会导致思维僵化。想象一下,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按着机器给予的方法过活,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如果某个人看到你的行程表,想必他会惊讶与你生活的规律——像一个迟暮者一样的过活。
当然还有可能更加糟糕一些。比如加入一个量化自我的组织。很难想象比这个更加糟糕的事情。加入某个组织,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信息渠道被一定程度的垄断(组织喜欢的),比如相互监督的制度,特别是像那种正在冉冉升起的潮流,外界了解不真切,无法评论,起码少有负面评论,再从组织内部获得类似“啊,没有比这样做更好的事情了”的信息,再加上相互的监督制度,没有比这种组织更难摆脱的了。很不幸,量化自我的组织满足上述的条件,他们深受GEEK的喜爱,社会对它的评价还不统一,最重要的是,似乎没证据显示这样做是错的。另外一个部分满足上述条件的组织,是传销。
所以,我们真正应该明确的问题就只剩下一个了——量化自我是否真正有效、科学、健康。这个答案我们只能期望研究机构给出了。不过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是有的。一年拍一张照片,然后在某一时刻拿出来回顾,这种桥段最近十分流行,这当然也是量化自我的一种表现,很明显这是正向的。所以量化自我其中也许有一个合适的度,控制这个度,应该就不会被它所迷惑。
最后说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些人似乎比较偏执,将量化自我当成某种信仰,如果上文引用的那个例子是真的话那么那个成功者应该是这个教派的第一个信徒了,这无疑非常恐怖。人体是难以预测的,并非是一切恰如其分,身体就不会异常。这样的异常,会导致这些人的焦虑。并且,也许以后的医学应该多加一个病症——量化自我依赖症。
五:
量化自我,借助各种穿戴设备,将各项身体指标和运动行为转变为简单的数字来表现出来。它是“数据采集-数据解析-数据干预”的健康数据三部曲中的第一步数据采集的手段。随着现在科技的迅猛发展,移动设备、传感仪器、无线连接等等工具的功能越来越智能和多样化,价格也渐渐趋于平民化,穿戴设备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
大数据时代,各种方式的各种数据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这既是科技发展的趋势同时也符合了人类喜欢确定化所有事情的简单安全心理。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问题也早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包括运动健身也被更多人接受与实行,就连各种电视节目电影等等都开始秀一秀男星的好身材。但是去医院总是更花费时间与金钱,于是各种能够自己做到的检查与改进方法毋庸置疑的火起来了,况且,还有更酷炫一说。
是的,量化自我,说到底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用来采集自身健康指标、运动量等等的数据而已。但是为什么这么火?我认为功臣之一是非常非常发达的社交软件。年轻人已经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了社会活动的主力军。因此年轻人之间的流行总能成为席卷世界的潮流。现在来说,穿戴设备还未全面普及,使用的人无疑会有一种非常酷炫、潮流的感觉,这是多么好的可以用来发图秀一秀的理由啊,也是彼此见面的谈资。
当然了,除了类似名牌的身份自我认同,穿戴设备带来的量化自我真正的功能是不可否认的。健康问题是日常生活中一直都需要关心的,但是在以前,就算是非常在乎自身健康的也只是定期检查而已。而现在,有了这些设备,每天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自身的健康状态,这无疑是一种更实时更有效的健康检测,至于那些检查睡眠质量等的功能更是以前无法自己做到的。
虽然每个人的数据可能就那么一些,但是,数以十万百万的数据汇聚在一起,那么这数据对于医学研究来说是很有价值的。这就要提到健康三部曲中的后两步——“数据解析”和“数据干预”。这才是健康生活的重点所在。获得自身健康数据是第一步,其后应该如何正确解析这些数据,再如何根据数据来选择何种方式来改善是重中之重。
现在的量化运动才是一个开始,人们都还在探索未来的前行道路。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获取几个数字或者图片等等,再晒一晒自己的成就,那么就容易陷入过度量化的境地了。
虽然量化好像让生活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简明清晰并且可控,但是有时候有些东西不是那么就可以简化为数据的,不管是数字还是图片或者其他的所有数据类型,都不能太过简单地来描述一切。见过这样的,当妻子分娩时,丈夫并没有一直陪在妻子身边,而是在她子宫每收缩一次丈夫就跑到电脑前记录一次持续时间,但他做这只是为了下一次做准备而已。还有这样的,夫妻间把彼此间为对方做过的有爱的事当作存款,而伤害到另一方就当作取款,虽然可能短时间内这种量化会起到不错的效果,夫妻生活有序和谐。但是时间久了呢,彼此在一起居然是算着帐来过日子的,这种量化反而成了夫妻生活的主题了,我想彼此间不计回报地互相付出和互相宽容与了解才是过一辈子的基础。
未来的保健将更加重视监控与预防,而由自我量化产生的大数据也是病理研究和药物开发的宝贵资源,因此量化生活这个趋势是必然的。关键在乎必须时刻清楚什么才是健康数据的重点,不要本末倒置了。
虽然穿戴设备的主要设计目的是为了得到健康数据,但不得不说,这是个“看脸”的时代,拥有的时尚简约的外观与设计既能够方便穿戴,又能够让受众第一眼就喜欢上它,大大增加了印象分。
量化自我主要集中在穿戴设备这一领域,它们未来的竞争一定是激烈的。这是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高科技与生活相结合。各种能够帮助人们过的更简单更有效率的工具总是会受欢迎的,这里指的不止是体现科技水平的电子设备,还有处理这些数据的算法与方式。在这个时代,如何处理大数据以及之后的应答才是亮点所在,是各厂商和合作者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虽然对于用户来说,更直观的多是外在设计与用户体验。
目前的还只是停留在量化自我的地步,但这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未来在基本完善了完整的“健康数据三部曲”逻辑链,那时才是真正的健康生活。
六:
“量化自我”是凯文·凯利和加里·沃尔夫于2007年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使用实时测量的方法,记录个人生活中的生命数据并不断的探索自己的身体,例如饮食,运动,情绪,睡眠等等,以求能以更健康的方式生活。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将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因素用一些确定的数据表示出来。通过一些数据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比较合理的安排以及预测。
在维基百科上,“量化自我”被定义为一场“运动”,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是这样做又会有什么意义呢?在TED演讲大会上,“量化自我”的联合创始人凯文·凯利,分享了他对这一场逐渐风靡全球的新风尚运动的看法,大意是大自然中存在着大大小小收集数据的传感器,数据经过分析而被使用。之前这些工具就像窗户一样指向外界,现在把它们看作面向内部的镜子。简单的来说,就是自己测量自己,并且得出数据用以计算统计预测。
在我看来,他是成功的,而“量化自我”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量化自我”会越来越嵌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然而事实上就算没有可穿戴设备或者智能手机之类的设备,我们人工也可以手动的作出记录,这也是“量化自我”的重要方式,只是当科技发展了,人们的视野以及能够接受的东西多了,而且我们也有更方便,实时,低成本的记录数据而已。
现如今在世界各国里都有着许许多多的“量化自我”运动的参与者,比如有将血糖数据通过血糖控制器传送到智能手机或者智能手表的糖尿病人。也有一些对饮食比较有要求的肥胖人群,通过测量每天的卡路里和脂肪摄入量以达到比较好的减肥效果。一些公司通过要求其员工每月上传重要健康指标如体重,血脂和血糖等来提供健康保险费。更不用说有人在车上装上能记录行车情况的仪器,如GPS导航等来对交通状况,天气状况进行分析与预测。
说近一点的,在学校健身房里,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指标,对我而言是先慢跑30分钟然后开始分组做一些练肩,练胸,练腹等的运动,每一组也有相应的数量。练完之后会记录今天的训练情况。晚上回去后也会根据今天的训练的记录来选择蛋白粉的剂量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如此,“量化自我”就相当于一种手段,最终我们需要对通过记录得到的数据进行解析,从而进行干预,产生真正的价值。就以最健康的有氧运动慢跑为例,如果每天慢跑记录的数据就只拿来发朋友圈和微博求个赞卖个萌,那么这个价值是可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了。只有当我们把每次慢跑的路程,速度,时间等数据进行统计,最后进行分析,再作出更好的安排,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计划。
“量化自我”正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风尚,在这股风潮里,总会存在怀疑的声音,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反对与质疑都不会没有,恰恰因为有了反对与质疑的声音,才有了人类一次又一次历史上的进步。TED演讲“大数据的‘好’与‘坏’”的作者Kenneth Cukier担心“量化自我”会带来忧郁症。如果人们持续不断的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测,一旦数据图表里显示了即将要患上疾病的数据时,人们就会陷入焦虑不安的状态。“量化自我”太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就像许多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因为网络游戏里有非常多标准的量化自我的规则,在游戏里也更容易获得荣誉感,比如等级的提升,一件神器能加成自身很高的属性值等等,这正是现实中很难感觉出来的,可能你付出了许多,但是一点儿也成就感也感觉不到,也带给不了任何价值。而且过分的依赖于数据,很可能会忽略了心理上的需求,当睡觉仅仅为了睡觉,赚足了金钱却无法买来快乐和心理上的安慰时,这种情况又是不是值得那么做呢?
“量化自我”是一种趋势,从一个人的语文数学英语技能掌握情况都能用数字表示,到带着手环跑步锻炼以及通过统计预测各种数据以为了更好,更健康和更方便的生活,无一不凸显了这一点。但当你说人的一切都能量化时,那就是忽悠了。你不能说道德,良心,热情等多少钱一斤。这些属于人内心深处的品质是无法被量化的,盲目而狂热的信赖于计算得出的数据,反而可能会忽略了内心的宁静而因此导致焦虑不安。正如《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所说的,我们的心其实很脆弱,你要学会去哄着她,追求着数据上的变化的同时,不要忘了拍拍胸口,说一声“All is well”。
七:
什么是量化自我?量化自我是由是凯文. 凯利和加里. 沃尔夫 2007 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用实时测量或记录的方法,记录个人生活中的生命数据,例如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等。从计步器到智能手表、从Nike+到谷歌眼镜,可穿戴智能终端的流行,让随时记录自己身体的各项数据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身边到处都是量化自我的例子。你可以用计步器测量你从寝室到教室走得步数,你可以根据智能手机知道今天中午你吃了多少的热量,你也可以通过智能手环了解你的睡眠质量。可以说数字化是这个时代的标签,而量化自我似乎也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各大商家打着“量化自我”的旗号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可穿戴设备,而在我们身边最先尝试可穿戴设备的朋友们,很少关注可穿戴设备的“量化自我”功能对自己身体的有利影响,大多却因为觉得穿戴可穿戴设备可以使自己变得时尚潮流。可穿戴设备的消费心理有点类似于名牌——真正的价值,不是功能的,而是因为品牌而产生的身份自我认同。这种身份认同,随着时间流逝而缩减,这也是否可以解释,看似如火如荼的可穿戴设备的大卖并不意味着“量化自我”活动的不可阻挡的趋势。甚至,“量化自我”也被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群视为“忽悠”。
但是,与“量化自我”绑定的可穿戴设备因为其营利性而被消费者质疑。但是我们“量化自我”这一概念本身不是“忽悠”。
在我看来,“量化自我”在以后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
众所周知,人的行为本身蕴藏了无数信息,中医的“望闻问切”就是通过对个人的行为观察,获取信息,以判断健康与否。而“量化自我”则通过相关设备,收集每时每刻身体的信息。很多人身体不适时,会选择上网搜索,但结果往往不理想。如果能通过网络咨询到合适的医生,并提供病者的信息,例如照片、视频或者数据上传云端给医生,他们就能实时给出判断。又或者是一位身体不适的患者在家修养,通过可穿戴设备的“量化自我”的功能监测病人的血压、体温、心率等,把这些数据上传给医院的数据库,由医院的医生判断病人病情的恢复,并可以在病人病情加重的时候及时做出反应。这样的“量化自我”才是真正的物尽其用。
事实上没有可穿戴设备时,我们可以手动来记录数据,然后在连续的数据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身体的变化。这些我们可以视为最原始版也是最笨拙的“量化自我”。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低成本、连续、实时的记录上传数据,并且实现更为准确的分析。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量化自我”这一概念日渐被大家接受,而承载这一概念的可穿戴设备也被开发出来。但是由于,井喷似地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其良莠不齐的品质和差距太大的价格让大家觉得这个概念只是一种商业促销手段。但是,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观点。我们不能因为这种暂时性的现象而否定“量化自我”这一概念成为趋势的可能性。
但是,就像上文所述,“量化自我”只是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其本身存在的缺陷一定会限制这一概念的发展。
具体来说,不是其本身概念的缺陷,而是实现概念时方法的缺陷。我们都很清楚,要量化自我,不是一个或几个数据被分析就能得到的。“量化自我”的同时,也是为自身的各种状况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我们所分析的对象便是这个数据库。而分析并不是由人类完成,而是有机器对比其他数据完成。我们不得不怀疑其安全性的保证。如果我们的信息泄露,那么我们的隐私相当于被公布在大庭广众之下。而在当前社会,有很多疾病的患者是被社会上大部分人群带着有色眼镜看着的。这些人的隐私的泄露将会导致更严重的人身问题。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数据泄漏后,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或者我们称之为骗子的团体利用对我们在经济上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试想一下,我们本来怀揣着美好的想法,想要更加合理性的管理自身来避免以后可能会遇到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的麻烦,却因为自身信息的泄露导致更多的更难以处理的麻烦。那么“量化自我”这一概念尽管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也会被我们所遗弃。可能我们会更愿意选择直接在生病后去看医生。而对于“量化自我”分析出的提前防范和自我治疗避之不及。
但是数据安全这一问题,并不是“量化自我”这一概念在实现时特有的。我们即将迎来的大数据时代,其本身就带着数据安全这一问题从生到死。我们就算不是刻意将信息存储在某一载体上,信息本身也会因为我们利用网络这一行为无声无息的传播在整个网络中。可怕的是,我们现在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未来会不会解决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
所以,“量化自我”这一概念可以为人们带来很多的好处,但也因为其实现方式的漏洞使我们放弃这种概念。即使我们知道,这种概念的实现有利于我们的生活。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量化自我”这一概念可以成为趋势,但是由于现在市场关于可穿戴设备的暂时性的混乱现象,我们将其与女士护肤品中的“概念”一样视为“忽悠”。并且,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局限性,在实现“量化自我”的同时,我们也伴有着隐私被泄露的可能性。而这一可能性阻碍了我们实现“量化自我”这一概念的脚步。
无论如何,我个人是很希望“量化自我”这一概念成为趋势并且被打中所接受。毕竟,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方式管理自身。而“量化自我”可以办到。
八:
在此之前先不妨让我们来讨论讨论其他方面的问题。
不久之前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我遇到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如何将人类思维的各种特征进行量化,并在软件上再现。后来我发现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人的思维空间并非是平直的,甚至不是连续的,其中还包含着大量错综复杂的联系,试图将其直接映射到任何一个欧几里得空间都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而量化这个过程又恰恰是建立在欧几里得空间之上,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无从下手。
量化自我运动,我记得几年前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有专栏介绍过。包括在你的iPhone手机中安装一些分析你运动时间,消耗的能量,甚至你的健康指标的app,并将数据发送到网络上,有时也允许社区诊所的医生们来时刻对你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控。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妙的事情,你的健康状况将无时无刻不被置于医生们的监控下,你的健康将得到实时的预警。
综上所述,量化自我的实际意义在于公共卫生领域,而手段则是大数据。
当量化自我成为一种普遍的日常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一个数据的产生源,或者是出于表现欲,或者仅仅是因为对自身健康的关心。最终这些数据被集中起来,被分析者加以提取。不仅能对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控,起到在个人医疗领域的作用,同时,从大量的数据中,人们还能够找到区域性,时域性的健康异常现象的规律,更进一步地消除此前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卫生隐患。同样的数据甚至能被应用到人类学,遗传学领域。在大数据支持下的量化自我运动,简直就是研究人员的福音。
但这并非是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
几十年来,隐私问题被逐渐提上了台面,并形成了一种趋势。这当然也牵扯到了量化自我的领域。当人们将自己的数据毫无保留地提交给了分析者时,是否也意味着人们各自的隐私将当然无存呢?
另一个重点是,我们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并予以分析呢?之前有过一个调查,相比于医生,绝大多数人并不信任自动诊断的专家系统。就有如我之前提到的那样,我们改如何精确地将人类的各项指标,以及模糊的感官进行量化呢?
人类希望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但同时又害怕着彼此,不信任彼此,刻意保持着距离。所以才有了隐私。虽然我还不知道隐私,私人空间对人们来说有没有其他作用,但是保持自我这一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就算是通过洗脑之类的手段人为地让人们主动贡献出自己的数据,也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作为研究者,我更加在意的原因是后者——倒地怎样才能搜集到足够的数据。
就和试图量化意识一样,健康能否量化这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意识具有模糊性,当人们想要表达出自己身体的主观状态的时候,也只能用模糊的语言来进行表述。应该怎样在平直的空间中表述这些模糊点虽然并非没有办法,但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与此同时,当我们在向医生表述自己的状况的时候,大多数信息也是模糊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大数据需要海量的信息来进行决策,信息越多往往越好。但是我们该怎样从少量的模糊信息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呢?这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数据采集过程,也需要大量作为比对的先验知识,不然得到的将仅仅是一些几乎没有参考价值的猜测与误诊结果而已。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与高效的算法,我们更需要的是大量的参与者与那些愿意长期参与的支持者。但是这无疑需要时间。
也许量化自我是一个趋势,但是我敢断言的是,几年内,这些并不具备实际意义,而仅仅只是停留在个人爱好的层次上。之后如果人们能够渐渐愿意将自己的身体数据公开出来那也无妨,但这需要时间。要改变人们的认知绝非易事,甚至应该说,这是任何一个崇尚自由的人绝对不能去触碰的事情,仅仅只能无为而治,让别人依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
我并不反对量化自我,但是现在至少还没有那个条件。既然如此,虽然也许将是一个趋势,但是船到桥头自然直或许才是对待这一趋势的最佳态度。
九:
记得大一暑假同一朋友晨跑时,从他那我初识了Nike+Running这个应用,当时我还笑话他这个神器一定比减肥药效果好,那段时间每天在他的微博上都能看到他晨跑的信息,而我的评论则是“祝成功转型高富帅”,令我出乎意料的是,在开学前几天的聚餐上,他真的苗条健壮了许多,看来用了这种“高富帅应用”还真能变身高富帅啊。
Nike+Running是一款可以结合iPhone使用的跑步软件,它通过手机里的GPS和加速计能够精确记录跑步的路程、速度和时间,当然最重要的是它还能将你跑步的信息分享到社交网络上,我想这是我那位朋友能够坚持晨跑的重要原因吧。在如今数据爆炸的时代,为人们提供身体的数据信息并将其量化这一产业已成为一块抢手的“蛋糕”,“量化自我”这个概念的提出已经掀起了一股新的潮流,以前只有专业运动员才能测量的身体数据,如今普通人也能够获得,透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来看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在量化自我这一概念还没有提出之前,美国的哥茨勒尔就已经开始做自我量化了。热爱篮球的他会定期检查自己的体脂、血常规,测试自己的弹力、跳跃力,然后将相关数据送到计算机上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数值他能很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下次训练应该注意什么。哥茨勒尔说:“我的身体在我眼中就是大量的数据,这样让我很容易去提高它们”。
那么,具体到我们的生活中,如何量化自我呢?除了上面提到的Nike+Running以外,近年来一系列可穿戴量化设备走入了我们的世界。比如UP,这是Jawbone公司开发的一款能够跟踪用户的日常活动饮食习惯以及睡眠情况的腕带设备;比如Fitbit,它是一个手指大小的玩意儿,用户把它别到身上就能够记录一整天的活动,当你长时间工作没有活动时,它还能提醒你该起身走走了,这一点简直就是专门为我们这些程序员设计的嘛。相似的量化自我设备还有很多,我想今后这样的设备和应用将会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既然量化自我这个概念如此具有吸引力,为什么在我们身边很少能看到UP和Fitbit这些设备呢,量化自我到底是今后的一种趋势还是仅仅在忽悠我们呢?我的答案很明确,量化自我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当你的腕带能告诉你你昨晚睡觉醒了几次,并给你制定最合适的入睡时间和清醒时间时,这对于失眠者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喜讯啊;当你的腕带能持续监控你的血糖变化并在紧急时刻给出警报时,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胜过昂贵的药物;当Fitbit能追踪你的全天活动,记录你的饮食习惯、锻炼情况以及消耗卡路里数等内容时,正在减肥的朋友以及节食者们还会哀叹今天又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了吗。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人类身体的数据信息肯定是未来研究的潮流,量化自我未来也会成为人们再平常不过的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手段。当然,对于目前在我们身边很少看到量化设备的事实,我想一大原因应该是它们问世的时间不长而且价格比较昂贵,人们对其质量和功能的信任度也不够高。
但是,量化自我这一技术仍存在很多隐患问题。当人们把自己身体的数据传到网上时,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无疑给企图非法牟利者和犯罪分子一个侵权的机会。人们身体的数据信息作为重要的隐私,应当得到充分的保护,这也将是众多投入到量化自我这一领域的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另外一个问题是,当人们习惯了量化数据带来的信息后,会不会沉迷于其中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呢?假如有人使用了某种疾病预防量化设备,当该设备测出的信息不理想时,很可能给用户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对于沉迷于使用Fitbit的用户,他的饮食会不会因为过于固定而造成厌食的情况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开发者和用户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的不断提高,量化自我技术必将一步步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市场上也将出现一系列有趣的量化设备和应用。量化自我,作为未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期待它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同时也期待着开发者们能给我们带来真正实用且廉价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