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村志

图片来自网络


老人与村志

湖畔听潮

8月的一天,受朋友委托,赴本县某村追寻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最早一部村志,并寻找一些人物线索。

这个村正好是我小时候的邻村,是我闺蜜的老家。并且她的父亲和叔叔就是县里有名的文化人。我想,通过两位老人一定可以追寻到村志的一些信息。

打听到其中闺蜜的父亲还居住在村里,赶紧电话相约。听说我准备前去拜访,老人热情地表示欢迎。听着电话里老人洪亮的声音,心里倍感欣慰。

见面一聊,老人竟是我父母的旧友,并且老人说,我母亲和他同庚,都是毛岁87的耄耋老人啦!

闲聊少顷,我开宗明义讲出此行来意。

提起村志,老人神情开始激动起来。

原来,当年这部村志,就是老人自己亲笔撰写。老人说,孩子,你找对了,村里编过村志,而且还是伯伯我亲笔撰写的。基本上是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后期由县志办两位主任加工把关,最后是太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亲自审校并大力支持助力了出版等事宜的。

老人说,大概1992年前后,山西省内定先行支持编撰一批典型村的标志。其中一个就是当时享誉“三晋第一村”的自家村子。时间要求紧,也没有多少参考资料。县乡村里负责的同志就找到老人,请求参与编撰。当时是找了几个备选人的,可别人都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推托了。只有当时还在病中的大伯以其习惯的党性原则和对村里的感情答应下来,并且表态,不要村里一分报酬。

接受任务后,还在病中的老人就开始独立收集资料,参照市县专业部门提供的样板,逐章编撰。老人说,“当时我自掏腰包,购置了三四千元的参考资料,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以致累的三次住进医院,好几次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

终于,老人不负众望,在既定的时间内,将书稿拿了出来。

成书后,省市县领导非常满意,志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省市县三级领导都在书上题诗加以鼓励。

当年,是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亲自沟通联系的出版印刷等事宜,原定首次印刷3000册,全村户均保管一册。相关经费也先期交付印刷单位。但不知什么原因,第一批只印出500册,除省市县三级相关使用外,只能给村里党员人手一册。

后,优先看到的村民提出一些建议,老人也想把先期着急错漏的地方加以订正。就说好暂缓后续印刷,由老人将原稿做些检查更正。

谁知这一检查更正,后续事宜便再遥遥无期。

听老人言外之意,应该是上面有了不同的声音。老人只是叹息,说当时的市史志办领导还为此事气得病了一场,这位领导退下去后,就无人再过问此事了。

我赶忙问,那500本志书您手里还有没有了?老人说,留是留下一本,前几日让一白姓朋友死活借去,他还正在催还,人家只说还没用完,答应用完一定归还。

见我一定想见到志书的样子,老人才颤巍巍地从柜子底层拿出一沓用布包着的书稿。说,“孩子,这是你过来了,大爷就把这原底子给你拿出来了,别人来问,这部底稿大爷是不愿意让他面世了。”

我拿起一看,真是非常震撼!

这本当时由出版社出版的志书,上面已经密密麻麻由老人做了批改。

我细看志书,不由得肃然起敬。书编得真是细致又规范啊!洋洋洒洒15万字(我忘记看文后标的字数,根据书的厚度和字体推测),从历史沿革,到行政管理、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等等各行各业发展情况,甚至有千余年以来发生的大事记,重点人物介绍,文学作品等等,应有尽有,附注的参考资料都有详细记录!

这是老人一辈子的心血啊!

后来的交谈中,我悟到,原来是我言语中“为什么不重印一些”以及引路人说我现在县志办工作等信息误导了老人,老人以为我是为志书重印的事宜而来的。看着老人期盼的目光,我实在不忍点破。只能含糊其辞地说回去给领导汇报云云。

告别老人出来,心里沉甸甸的。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人与村志)